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大逃杀》及其影评的影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大逃杀》及其影评的影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大逃杀》及其影评的影评的正文:



  《大逃杀》电影本身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导演怀着爱,用一个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历险故事,斥责我们这个社会,指出爱才是希望。有对军国主义的抨击,不过我没注意到这一点,看的时候,还是把它作为对普遍人性的剖析来看的。
  
  类似的故事有《蝇王》,不过政治更强烈。还有电影《迷雾》,也是在封闭环境下的人性。《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也有这个内容。
  
  有筒子指出,由于影片的场景设置在一个极端的社会,因此对社会的批判力度小了许多。我非常赞同。为何会有这种法律?为何一个老师会变成杀人狂?这些都被轻描淡写了,解释很任性,仿佛一个无厘头的游戏,该这样就是这样。设置游戏规则的动机其实是无法解释的,虽然百科里说是因为青少年无法无天,但是既然无法无天就不会再有恋人那样的爱人的人。而且孩子们和成人世界绝不可能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从来不是对立的团体。
  
  总之电影只是为了设置而设置这样一个极端的封闭的环境,好处是容易进行发挥。有一部欧美的《大逃杀》,就不是把孩子放进牢笼,而是按照身份证号抽取。为什么选择的人不同呢?因为原本漫画里就是这样的……好,不论原著,日本人之所以用更敏感的孩子作为对象,首先是上面说的危机感,其次是把大人世界象征为一个已经固定化的朽木不可雕的体系,孩子们需要用爱来打破这个体系;所谓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实际上只是对僵化成人体系的不遵守,成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才把孩子们送到那儿去。
  
  下面我们可以跳出成人和孩子对立的思维了,当进入游戏之后,就不存在成人世界了,有的只是那种荒唐的游戏规则,颇似丛林法则。孩子们成为了整个人类的象征,包括大人们,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在被体系所束缚着。唯有爱和信任才能拯救他们——明显导演把爱看得很重,最后活下来的三个人,一对是相恋的,一个是来寻找爱的答案的。当然还有能力——川村是医生的儿子、厨师的儿子、船长的儿子……最后他们的计谋争取到了杀死老师的机会——代表他们终于能够暂时解除体系的束缚了——也是靠完全的信任才能达到的。反观塔楼里的几个女生,因为不信任导致了互相残害,全部死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不仅是由于女人打架,还有完美的象征性,象征了人类社会中普遍的不信任——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三村则是勇于挑战体系的人,他成功了一半,可惜毁于杀人狂之手,甚为可惜。我在想杀人狂代表了什么,漫画里把他塑造成三无美男子,显然没什么批判意识。或许,代表了社会上的极端分子?相对地,光子则是一个由于被伤害而改变性格的人,象征着大多数被侮辱被损害的人。
  
  但是有大把筒子拿来当真了,说他们“喜欢”“支持”光子这个“敢于争取”的人。这些筒子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是片子目的所在。很可能是这些筒子在现实中遇到了人性的黑暗,手足无措之际,认为就应该像光子那样才能活下去——可是大家都没看到,光子被另一个极端杀人狂给杀死了,这可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运气不好,而是几乎必然的结局——几乎没人能杀得了那个狂人。光子是受了社会之害才变成一个一心争取不择手段的人的,想必这些筒子正有着相同的处境——或许我们俩以后也会是这样——于是纷纷感慨,说喜欢光子啊。这种博弈在电影的极端环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导演并没有对光子采取一个支持或赞扬的态度,他只是流露出同情——而且是在加长版才着重表现了这种同情,在非加长版中,她只是象征了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人。
  
  理想主义的我要问了:我们是人,人是为了奉献而生存的(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或者爱人,而不管其他人),但片子里生存下来也只是如动物般苟活,当生存只是为了生存,这样的生存还有何意义?动物学意义!在动物学意义上还讨论什么人性?只要一点即可:若全世界都是光子,世界将灭亡。人类社会不是靠丛林法则维持至今的。(老板讲过……)
  
  当然大家都是要死在这个封闭岛的。即使逃出,更有讽刺般的通缉令,于是他们不得不每天带着武器。体系无处不在,而且总是使人成为零件的。它既能塑造规则,又需要被打破。
  
  我是不是审美主义了?其实我是虚无主义!
  
  2011-4-3

《大逃杀》及其影评的影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大逃杀》及其影评的影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大,影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