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大明宫词》小记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大明宫词》小记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大明宫词》小记的正文:



   四月,《大明宫词》十周年纪念版原声音乐集发行,这似乎暗示了我什么。
   最近终于夙愿得偿——难得完整地欣赏一部电视剧,遂给自己留下只言片语作为回忆。
  
   冥想
   午后,步行出门,路边懒散的梧桐叶被北地吹来的风推搡着。一声落叶一声秋,已然是深秋了。是年,古城的雨水出奇地充沛,自然晦暗的时日也就多了,即便在晴天,一整天的光亮也似晨光般熹微。逆光望去,唯有一片迷乱的透白,使视神经不由得跳动起来,只好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闭上双眼。
   忽的一丝惊诧掠过脑海,也许在那个盛唐,曾有皇家仪仗行进在这里。
   这时街上的人们,不论官宦子弟、黎民百姓还是从远方国度而来的商贾,都纷纷跪下,颔首低眉,献上对于这个伟大王朝最朴素而又诚挚的敬意。皇家旗幡仪仗队有上千人,有为天子驾车的,有举着华盖的,有执扇的,还有负责吹奏礼乐的,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唐王朝的御林军——神策军,整体望去可谓绚烂之极。
   仪仗队的最前面,几位皇子骑着各自的爱驹——皇子们都已长成英俊少年,个个眉目轩朗,神态威仪,袍服像是崭新的,折痕分明。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府邸和仆人甚至是阵营。对于其中觊觎着太子之位的皇子,今天的皇家集体出行似乎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于权力的感知力直觉般地提醒了他们:这种日益频繁的集会正是父皇和皇后意图通过观察诸皇子言行举止从而遴选太子的别有用心,于是他们便更加注重保持自己仪态的端庄,明晰说话的时机与场合,察言观色,只有在必要时才会锋芒毕露,一展自己大唐皇子应有的风采。然而,有的皇子则对权力有着天生的淡薄,甚至是厌恶,因而这种礼仪活动之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不得不从的陈规陋习。其实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每位皇子的心机,有备而来的皇子的明眸总是坚毅地看着正前方,嘴角上难以捕捉的微笑流露着无比的自信,并且比旁人略微向上地抬起额头:而那些只为应酬而应酬的皇子们则假装饶有兴致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虽是欣赏,但也由于礼仪的束缚决不可东张西望,有损皇家威仪,他们的眼神里面似乎并没有映入眼前的人群和青砖,只有深邃的夜空和大唐边关的群山——对于一位皇子而言遥不可及的意象,有的眼神中甚至流露出了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悲伤......
   仪仗队的正中央,是大唐君主和皇后那装饰极尽奢华的座驾。这时,一个玲珑的小脑袋伸出车窗外——我们的公主又淘气了。她有着国花牡丹般的娇好面容,而又胜似长安城里所有的牡丹花;她的嗓音清甜,带着浓重的稚气。她毫无顾忌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种完全不带着占有欲的观光,一旦看到有趣的事物,公主还会撒娇般地拽着父皇的衣袖强烈推荐着自己的新发现——这位大唐的君王虽然年龄未过五旬,可已经尽显老态,常年的顽疾已使他远离政务,孱弱的身体甚至在朝堂的龙椅上都无法使腰杆挺直。武后,从她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大唐王朝所有高贵华丽的风姿,她已经从宫闱的争斗中胜出多年,现在正若有所思,虽然她也礼仪性地平视前方,但明显看上去漫不经心,也许脑海里正在同时判断着几本奏折所进献的治国良策,抑或还在暗暗观察者诸皇子们的背影——多年的垂帘听政已经使武后练就了远远超出群臣的缜密而敏捷的思维,加之天生的果敢与决断,她已经成为了皇帝无法不依赖的左膀右臂。可是这会儿武后的思绪被公主的喧闹声打断了,皇后的脸上掠过转瞬即逝的怒目嗔视,并小声地呵斥了一声,公主立刻乖乖坐好,恢复了她自然天成的仪态万方。
   随着皇家仪仗的远去,长安城的一角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商贩们继续吆喝着,酒楼里面的公子们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有的在对弈,有的借着酒劲畅谈自己的理想,有的独自站在窗前,安静地凝望着宏伟的大明宫......帝都长安,荟萃了当时文明世界所有的精华,一座被荣耀所簇拥的通都大邑,也是充斥着欲望的渊薮。傍晚,走过繁华的教坊,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是这里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就像白居易《琵琶行》里所描绘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在这座城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热忱融入到这里,又有同样的人带走没落与失意。长安,寓意着长治久安,这是先王们赋予一个王朝最好的诠释,也是他们至高的憧憬。大明宫内,我们的主角们似乎并不关心宫外的故事,政绩也许只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攫取荣耀的筹码,可有可无;唯一能使他们觉得有成就感的,就是竭力构筑只属于自己的梦境,而谁一旦破坏了他们的梦境,他们将誓死捍卫,甚至放弃皇族的身份全力一搏。长安城的百姓们,则怀着敬虔的心期待着又一年的风调雨顺,祈祷上天为这座城,乃至唐帝国,带来万世的太平......
  
   薄云遮住了微光,更显黯淡了——还是这片天空,纵然横越千年,青色的流云如故,秋日依旧萧瑟,但盛唐的气息已无从寻觅。若我未曾看过这部剧,也许不会有这般叹惋。《大明宫词》这部清丽的史诗给我展现的是一幅气势恢宏而又笔触细腻的长安胜景,那是一座幻化的城池,人间不曾有,只有当你陷入冥想的时候,那从含元殿的琉璃反射过来的月光才会让你悸动,伴着耳旁若隐若现的华美宫乐,梦回长安......
  
   宫词
  
   长安霪雨霏霏三月未停,却随着一个女婴出生时的哭啼戛然而止,这便是宫词的开端——太平公主降生了。
  
   多年以后,凌烟阁——皇族的学堂,执教的乃是那个时代才学无出其右的上官仪。贤拿着刚刚御赐的马球球杆春风得意地走了进来,球杆上还挂着显的挚爱——香囊,而显拖着臃肿的身体想要夺回香囊,不免被锋芒毕露的贤哥哥斥为胸无大志。
  
   显从来都是这里的笑柄。年轻的时候,他似乎只关心两件事情:香料和追求韦氏。香囊是他从不离身的信物,甚至象征了自己一生的信仰,就像他临死前讲的:“我和旦,都有着与社稷无关的喜好,他喜好鸽子,我喜欢育香,可宫里人似乎对我更有微词,旦选择了积极的逃避,像鸽子一样,最起码他有一种振翅高飞的快乐;而我,却选择了育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呵......我以为,只要能够闻到满园的春色,这个世界就没有了腐烂和腥臭......”其实,没有哪一个头脑是简单的,即便是外貌愚钝的显。也许是天生的软弱,也许是年幼时被否定的伤痛,他宁愿活在充满香醇的梦境中。显一生都在回避权力,刻意地与那个本不该赋予他的使命周旋着,甚至不明白觊觎皇位的人为何屡屡地迫害只想着做个普通人的他,可是显却前后御宇两次——一个没有立场和原则的人成为皇帝是件极为可怕的事情,显选择用权力来报答陪伴他流放岁月的韦氏和孩子们,他希望给予妻子韦氏一份常人的爱恋,于是倾其所有,仅此而已。显似乎也不在乎自己重蹈父皇李治的悲剧,然而就是这种被过分骄纵的亲情最终结束了他充满非议的一生。权力,一切建立在权力之上的享乐于他而言都是不真实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像他的哥哥旦一样勇敢地放弃权力离开这座大明宫,可是造化弄人,他最终晚了一步,死在了香薰的谎言里。
  
   韦氏,她有着和自己出身不相符的、乃至超越皇子的聪明睿智,这也许是她一生疯狂地追求权力的根源。当她通过毕生的奋斗终于达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权力之巅的时候,她终于可以以高人一等的姿态驳斥她嫉妒了一辈子的太平公主:“敏感?我无法不敏感,你,包括你的哥哥,你们是皇子,追逐权力永远是正当的,而我呢,只不过是被你母亲捡来陪读的宫外孩子,我连坐在这里的资格(皇家学堂——凌烟阁),都源于你们的仁慈。敏感,是的,我已经敏感了整整一生,我从小就要学会说什么,不说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我甚至申请靠窗坐都冒着被当做野心家的危险,太平,你说我怎么能不敏感呢?”太平间接地提醒过她:没有人能够模仿武皇,韦氏并不具备武皇的才智和胆识,她自然不予理睬,一错再错,差点毁掉了江山社稷。
   其实,韦氏同样是不幸的。最初暗恋着弘,在弘死后接受了显的追求,从此开始了被权力诅咒的生活。显的无能,使她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去拼搏,来争取一个悲惨家庭最基本的温暖。在流放之地,面对远在长安的政敌们的威胁,屡次寻短见的显,还有担惊受怕的儿女们,韦氏用她的爱与智慧拯救了这个家庭。回到了大明宫,重重浩劫扭曲了她的心智,她决心要将大明宫变成自己的天堂,牢牢地抓住权力,永远不再被权力掌控,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临死前,这个看似冷酷的女人最终得以倾诉衷肠,然后撒手人寰,在九泉之上与显团圆。
  
   回到那座凌烟阁,当二皇子贤还沉浸在今日马球比赛的胜利喜悦中时,当他还固执地认为这是与皇子弘角逐太子位的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晴天霹雳——上谕,册封皇长子李弘为太子监国。他的愤怒不可遏制地爆发了,当场折断了御赐的马球杆。
  
   贤——第三任太子,有着深宫内最为斗志昂扬的气场,颇有其祖父唐太宗的风采,但缺乏帝王的心智。成为太子后,贤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从原则上错误地任用外族贵胄。对于母亲深深地恐惧使他不够冷静地选择了向母亲宣战,最终被一个投机家、双重间谍明清远害得不攻自破,死在了遥远的流放之地。夺权失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志大才疏”,感慨道:“你们(太平、旦)太不了解母亲了,你(太平)只了解她善良的一面,而你(旦)只了解她英明的一面;我呐,只看见她的心机与城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失败么?因为我是她的儿子,所以我注定会失败。”可见他最终还是没能正视自己的失败。离开长安之前,他即兴所赋的一首诗不知是在讽刺自己还是母后,留下了一个谜:“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令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尤尚可,四摘抱蔓归。”
  
   弘,第二任太子,高宗李治最喜爱的儿子,外表柔弱纤细,为人平和内敛,举手投足间有着如玉一样的温润,一言一行都极为符合一位皇族应有的高贵风范,他的心境就像大唐夜空的皎月般浩渺高远而纤尘不染,但就像武后评价的:“......倒是沉稳豁达,有时略显畏手畏脚,胜败攸关时总是瞻前顾后......这种性格难堪大任,持重有余而果敢不足”——武后曾看好二皇子贤。太平后来回忆道:“他是那样一种男人,活得隆重而典雅,并且时刻都在动员一切热情来呈现一个帝国太子所应有的骄傲与风采。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却永远都在担心他会失声痛哭。弘是悲伤的,他内心荡漾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类似秋水般深刻的孤独......”是的,这种太平隐隐感到的悲伤源自弘的唯美主义,他虽然表面不露声色,可是内心却似波澜,暗暗仇视着那些腐朽的陋习,鄙夷肮脏龌龊的宫廷争斗。他妄图建立一个乌托邦,就像他所坚守的与娈童合欢注定没有结果的畸恋。他为自己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抱不平——她们由于是武后政敌的女儿,因此遭到了残忍的折磨,这最终激怒了武后甚至皇上,在知道自己即将被废太子的时候,他与爱人的信物的丢失给了他原本就脆弱的心灵最后一次打击,吐血身亡,成为了皇子中最早的权力牺牲品。
  
   这时,老师上官仪请弘入太子位,不料淘气的太平先坐了上去,不肯下来,弘错误地向她解释太子通常都是长子,遭到了太平的反驳:“你也不是长子呀。”“可我是母后所生......”“那旦哥哥也是母后亲生,我要让旦坐。”——不知皇子旦在一旁听了是何滋味。
  
   旦,很可能是诸皇子中最智慧的一位,“你的超脱来自你的清醒”太平曾评价道。然而不善于表现的他从小并未受到父皇与母后的重视,于是旦选择了自我放逐,养鸽抚琴以怡情,大隐于朝。鸽子成为了只属于他的意象,代替他像帝王那样去巡视唐帝国数万里壮阔山河,体会王者应有的雄心和胆略。旦绝对是清醒的,无奈地登基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武家势力,他选择主动放弃,尚可不受逼宫之辱。他劝母后称帝的一番慷慨陈词绝非阿谀奉承,乃是看清形势、撇去陈规陋习的睿智之举;旦在正式退隐之前,郑重地将爱子李隆基托付给他值得信赖的太平公主,他认定隆基将来必定会创立一番宏图伟业甚至恢复李姓江山,这次他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旦更像是一位哲人,他不在意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吃穿用度,渴望亲近自然,追求超脱的人生。可是作为一位有着惊人才华的合法继承人,有谁会甘于平庸?他还是选择了一展宏图,再次入朝登基。可是就在他即将前往大明宫的时候,他遭到了自己一生中唯一一次令他找不到原因的暗算,他当然不能理解,因为这其中包含着另一串深邃的、充满血海深仇的往事。自尽之前,他少有地吐露了真言:“如果有来世,我相王李旦将为权力而生!”
   云淡风轻的时候,也许相王李旦真的化作了一只白鸽,翱翔于唐帝国的苍穹之上,以其先祖从未有过的高度俯瞰这无数英雄为之癫狂的中华大地。
  
   上元灯节,繁华的长安夜市。十四岁的太平溜出宫散心,她发现了丹陛之外的人间胜景,分外欣喜。可是她迷路了,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无助地哭着,揭开过往人群的一张张面具,急切探寻着好友的踪迹。这时对面走来了一个与好友带着相同面具的人,她急切地走过去揭开面具——时间,仿佛为此停息,因为这一刻注定要成为绝唱。
  
   薛绍,那位面具下面锦衣玉带的翩翩少年,有着清新俊逸的外表,才华横溢。他不知自己刚才无意间散发出的气质以及那浅浅的微笑已经勾勒了另一个人对于爱情的全部幻想。他更不会想到即将降临在他和他家人身上的无边苦难......
   夜晚,阁楼上传来幽怨的《长相守》,薛绍又在缅怀曾经的幸福。太平走了进来,想问曲名,薛绍给她讲了一段有关长相守的传说,一个致命的谎言。
   长相守——薛绍对于爱情的信仰,使他成为宫词中象征完美的意象。起初太平也许只是一见钟情,可后来薛绍对于完美的执念令太平倾倒,她决定用一生来守护对薛绍的情感,亦是漫长的赎罪。幸福的逆旅永远地停留在这个角落,再也无法向前延伸。挥之不去的是薛绍完美的背影,仅仅是背影而已,对于太平而言,足矣。
   成婚那天,武后用言语试探薛绍对于太平的忠贞不二,面对武后强势而暗藏杀机的眼神,薛绍表情凝重,犹豫了一下,说了谎话。后来,他一直用对太平的冷漠来祭奠慧娘的亡灵,太平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面对这份现世的爱情。薛绍始终坚守着与亡妻发下的爱情誓言,暗暗地抚养他们的儿子,保护家族免遭劫难,这才是他活下去的全部理由。为了守住这个誓言,他甘愿成为矛盾的载体,本可以早些与慧娘共赴黄泉,成就伟大的爱情,但为了肩上的使命,他选择苟活,这让他轻视自己。薛绍知道太平是无辜的,可面对太平纯真的热情,他克制着自己不去陷入爱恋,伤害着太平,这让他由衷地自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薛绍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太平公主,于是选择逃离。太平误解了他,拔剑指向薛绍,此时此刻,他不想再做任何掩饰,将那则曾让太平神往的谎言揭穿,“......是你的突发奇想杀死了她,也杀死了我......公主,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残忍......”之后,太平等到了薛绍迟来的表白。交代了一切的薛绍,泪雨如下,将太平手中的剑戳向自己的心脏,带着对家人,对儿子,对太平的无比歉疚,前往另一个世界继续履行长相守的誓言。
   最终,薛绍还是怯懦了,命运没有垂青他。将权力所赋予的幸福强加在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身上是粗暴的,而一个人若永远都活在记忆之中,他是不会走的太远的。
  
   这个时期,高宗病入膏肓,龙驭上宾之日近在咫尺。武家的子弟纷纷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成为新贵,辅佐武后。一天,风和日丽,武后在太液池的画舫宴请娘家人,太平也在。此时的太平因薛绍对她的冷漠而陷于烦闷之中,她发现一个外表憨厚的男子正痴痴地望着自己,很没礼貌。开始太平不予理睬,可后来还是忍无可忍,大声质问那个男人:“武什么嗣!你为什么老盯着我看??”那个武家子弟带着浓重的并州口音嗫喏道:“我......我觉得您好看,好...好看。”多年之后,这个叫做武攸嗣的并州人成为了太平的第二任丈夫,武后给太平送来了一份贺喜的薄礼,那是一纸休书。
  
   武攸嗣,一个可爱的普通人。在感情上,他是勇敢的。在薛绍死后,他不顾所有人的耻笑,主动与太平公主交往,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还盛赞薛公子的完美品德。他帮助太平保护薛家的唯一后代,令太平动容。和薛绍类似,武攸嗣的气质不像太平所熟悉的、朝野上下的道貌岸然,因此太平对他产生好奇。武攸嗣的确是个普通人,身无长物,思想也很单纯,武后当然不会像对待其他娘家人那样给他委以重任,他更不会像他的哥哥们一般模仿真正的皇族那样角逐权力,尽管是着拙劣的。
   很显然,这第二次婚姻是太平与母亲赌气的结果,她甚至没有征求过武攸嗣。武后本想撮合自己最得力的助手——武三思,和太平。在太平眼里,武三思是那种大明宫里极为常见的野心家,她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角色,更谈不上什么好感。于是武攸嗣就沦为了太平一时冲动的牺牲品。面对突如其来的恩赐,他诚惶诚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似乎就此埋下。一个地道的农民和帝国公主的婚姻是不大可能幸福的。婚后的生活中,武攸嗣表面上看着很快乐,小心经营着他们不幸的婚姻,对太平百依百顺。可没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多年忍受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受尽朝臣与武家同胞的鄙夷。一次酒醉后,他与侍女乱性,被太平撞见。于是,不堪屈辱的他选择自杀。
   我想,也许武攸嗣从未奢求过与太平公主在一起。
   他一直怀念在并州老家的日子,繁华背后的长安,是一张张冷冰的面孔,毫无他所熟知的属于乡间的人情味。虽有锦衣玉食,但他感到空虚和孤独,连亲戚们也无法理解他。可这时,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从不用功利的眼光打量他,给予他充分的肯定,令他感到了人性的温暖,而通过与太平公主的交往,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希望与公主维持这份珍贵的友谊,仅此而已。
   很多人同情武攸嗣,他是宫词中的一抹亮色,我也同情他,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随着显和旦相继被废,武后称帝。很多年过去了,年迈的武皇开始让太平接触朝政。这一年,太平主持殿试。宫门前,一位刚与贵妇偷情完的士子衣着邋遢地赶来应考,却被宫廷卫士挡在了门外,理由是他迟到了,太平公主规定迟到的考生不许参加殿试。就在他巧舌如簧地与侍卫争辩时,太平公主从宫门前的走廊路过,少年仿佛被电击般恍惚了一刹那,他向侍卫询问刚才走过的那位贵妇的身份,然后诡异地一笑,说看来长安城他是走不了了,于是甩袖转身,离开了考场,他叫张易之,来自同样繁华的江南。殊不知,在这位外表俊美的少年心中,一番蓄谋已久的征服即将展开。
  
   张易之,与薛绍的容貌有着惊人的相似,武皇的男宠。虽然他出身卑贱,但有着胜似皇族的高贵气质,卓越的才华,高洁的志趣以及无比睿智清醒的头脑,他是宫词中最华丽的符号。太平后来回忆对张易之的初次印象:“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他柔软的嗓音及飘忽的眼神,令他同普通意义上的男人相去甚远。他的优雅令他即使在献媚时,都显得颇有格调。这对于一个女人,无疑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他很聪明,知道挑拨女人的好奇心是一把开启她们心灵最便捷的钥匙。”
   这时的太平已是半老徐娘,却像一个少女一样疯狂地坠入对薛绍的爱恋。然而张易之却保持着理智,他谁都不爱,接近太平仅仅是在满足他征服的欲望。
   与薛绍截然相反,他唾弃所谓的长相守,一个人应该完全抛弃他的过往,专注于当下的幸福,他似乎总在强迫自己这么做。以他的聪明才智,考取功名,博个封妻荫子并非难事——就像他说的,从此忘却掉过往,开始新生活,但他做不到。正是记忆中那滴着血的伤疤,驱使着他不顾一切地追逐着权力,因为张易之所憎恨的父亲就是通过使用权力,抛弃了他们母子。这次又是权力,腐蚀了一个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就没了父爱,形成了他扭曲的人格。他不屑于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们为伍,妄图用自己的方式,得到权力,迅速上位。他渴望凌驾于万人之上的快感,体验征服的乐趣,用着那些所谓“正经人”所熟悉的方式狠狠地击败他们。就像张易之死后武皇所说的:“这个人可惜了,他不是什么野心家,他对江山毫无兴趣,他要的只是复仇的乐趣。”
   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想张易之有着和薛绍同样的柔弱,也值得同情。因此他无法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公,在他的脑海中,对父亲的憎恨以及对母亲的怜爱令他精神分裂,于是进行了疯狂的征服,来平息自己的伤痛。张易之也是矛盾的,他追求着表里如一,却独自背负着多年来深刻的仇恨。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方才吐露出来,这段对白绝对是宫词中的华彩篇章:
   (张易之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几近癫狂)
   武皇:“你,为什么要到长安来呀?为什么想要进这大明宫呢?”
   张易之:“因为大明宫同我生长的地方最接近。我熟悉它,我知道应该如何在其中生活。”
   武皇:“那你生长在什么地方?”
   张易之:“翠江阁,江南最华美的妓院。那是江南所有体面人最常光顾的地方。”
   武皇(脸上掠过一丝惊诧):“哦?这更有意思了。”
   张易之:“在大明宫,同样活跃着行为体面,举止优雅的王公贵族,他们的内心,充斥着同样赤裸的欲望。在表面一团和气的歌舞升平下,这里有着我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交易。而且这个闻上去,有着同样腐烂的味道...我热爱那样的气味,那是最阴柔的脂粉,与最阳刚的汗液,与最华美的绸缎相混合的气息......在这里,你只有不断地征服,才能够免遭时刻被淘汰的厄运。而在一个以尊贵为准则的地方,实施征服,是一项多么光荣的事业,因为你征服的是高尚的传统!在大明宫里,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过去和来历,因为他们看中的,是你此时的身份,他们以此来决定对你献媚的尺度。当你看到世间,最权威的女性,为你而癫狂,为你抛弃尊严而互相猜度,那简直是一种类似神明的快感!这,才是真正的权力。”
   武皇:“说说你的母亲吧。”
   张易之:“我的母亲,是一位同您一样伟大的女性。她带领着翠江阁三百美色,同男人的全部欲望周旋。她动用了她一生的积蓄,为她的一个客人,也就是我的父亲,购买了权力,使他从一个不得志的七品小官一跃而成为为盐运大臣。而我母亲等来的结果却是什么,是一纸休书!理由是她败坏了道德,以及她低贱的身份。但是我母亲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她依旧保持快慰的生活。她说她帮助父亲仅仅是为了满足她一时爱恋的兴致。她甚至先一步,她先于父亲料到了,那最终背叛的结局。我从小在脂粉中长大,我看遍了所谓正经人最真实的嘴脸。因此每当我在宫中看见他们夸夸其谈所谓理想及政务的时侯,我只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无耻的笑话!对于他们最直接的打击就是羞辱他们的欲望!每当他们沾沾自喜自己,获得荣升的时候,只有跟他们的女人偷情——(接着是一阵恐怖的狂笑)才能使他们感到由衷的沮丧!”
  
   勤王大军攻破了东都洛阳,歼灭了张易之、张昌宗的叛军。太平进入洛阳王宫,见张易之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眼前的这个人似乎不再是她曾经爱过的那个俊美男子,她不理睬张易之一个人的表演,直接拔剑刺向了他的胸口,然后流出了惊恐的眼泪。
   苍老的武皇被众人簇拥着,接受群臣最后一次朝拜。面对满朝文武劝她退位的声音,她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是该退一步了。她对太平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俩争争斗斗了一辈子......薛绍的事,是母亲的过错,母亲对不起你,你能原谅我么?”不久,武皇驾崩。
  
   武则天,一位光芒万丈的伟大女性,一位明君,宫词无可争议的女主角。她的乾纲独断令我叹为观止,似乎永远都能做出最为折衷的抉择,因为她有着绝对的清醒。对爱的人,她总能以最大的包容来面对他们犯下的过失;而对待敌人,她的残忍甚至登峰造极,以致爱她的人们有时都会为此感到气愤,而这种气愤又很快地转变为畏惧。
   唐高宗,同样是一位回避权力的人,他耽于幻想,喜欢皮影戏,宫闱生活带给他的更多是烦恼,只有在皮影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不会像君臣关系一样复杂。他这种不顾现实、沉湎于幻想的气质也遗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们,比如太平和显。高宗李治对武则天有着超出夫妻之间的依恋,武则天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长者,在他的生活和政务中遇到任何困难时,给予他最值得信靠的帮助,因此,当群臣们发觉武后大权独揽的端倪而劝皇上废后时,他始终是犹豫的,因此葬送了身边那些忠于李姓王朝的大臣们,类似的还有武后不动声色地除掉了那个无脑骄纵的魏国夫人贺兰——高宗晚年最宠幸的女人,李治明知是谁所为却无动于衷。他深知自己没有惩罚武则天的资格,江山是她治理的,她的角色早已不只是一位妻子,而是行使皇权的代理人。就像武则天对太平讲的:寒冷的夜晚,武后还在辛苦地批改着奏章,而高宗却在和自己的爱妃以及他的继女寻欢作乐。如果没有武则天的勤政,李治几十年的江山也未必能坐稳。
   对四位皇子,武则天只能叹息,因为确实没有一位符合明君的标准。她是个好母亲,用特殊的方式保护着他们,废太子、废帝只是一种形式,他们四个之中若有人成为大唐的君主,由于他们各自性格中致命的缺陷,在将来的执政生涯中很可能会遭到他们性格上无法回避的、政敌别有用心的攻击,从而上演悲剧。
   对太平,武后有着特殊的情感。用女儿的死换来前一任皇后的被废,武后一生都无法回避她曾经泯灭亲情的行为,太平的降生给了她一个赎罪的机会,将对两个女儿的爱倾注在太平身上。这种爱是不择手段的,于是酿成了薛绍一家人的悲剧,武后的霸道可见一斑:“在满足女儿的心愿上,我与天下的父母,没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我做的更有效率。”太平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她都不在场,但她总是比太平看得更透彻,透彻到冷酷,这让太平反感,直到最后,这种隔阂才终于化解。
   武则天不是没有软弱的一面,她将世人对她的误解埋藏在心底,没有人能够体会她的悲凉心境,只有在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会向同为女人的太平倾诉。她好像从来没把自己看作皇族,过客而已,反复地怀念着童年的美好,在大明宫之巅,作着一个普通人的梦。
  
   显再次登基,是为唐中宗。
   三年的守陵岁月结束了,太平被忠于李家的大臣们请回长安——韦氏与武三思把持朝政,架空了皇权。长安城满目疮痍,物是人非。唯一能给太平安慰的是,李隆基和薛绍的儿子——薛崇谏已经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义结金兰,一起在塞北的疆场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回到长安,成为太平的左膀右臂。这时,一位故人前来拜访太平,他就是诗人王维。
  
   王维,淡泊世事的田园诗人。二十年来他游遍大唐数万里锦绣山河,回到了长安。二十年前,他慕名来到长安,只为一睹太平公主的风采。在一群意气风发、针砭时弊的青年才俊中,太平发现了他,他是那么的安静,一个人在窗前眺望着。对于追求唯美的他,政治是肮脏的,所以没兴趣。王维深知自己没有爱上太平公主的资本,于是赋一首《红豆歌》送给太平,然后不辞而别,放弃了一段美好姻缘。重逢之时,他对公主说出了真心话:“我只能书写爱情,在幻想中铸造完美。因为,我缺乏应付现实最基本的技巧和勇气。公主,在这世间,只有幻想才能够绝对美好,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浪迹天涯作为生活的形式,因为这样,一个人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幻想。”
   王维的别样人生令我羡艳。诚然,他孑然一身,但他的诗作化作大唐夜空的一片星辰,照耀着无数颗悸动的心灵。
  
   李隆基和薛崇谏用苦肉计瓦解了韦氏与她的女儿安乐公主的势力,死之前,神经质的安乐在恐怖的刑场上傻笑,被一箭射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安乐公主,黑暗的童年扭曲了她的性格。来到大明宫,她骄奢淫逸,仿佛失去了灵魂。她的行径成为群臣诟病中宗的理由。对父亲的一番咆哮反应了她的心路历程:“你是个软弱无能的男人!无能的帝王!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我生下来就跟着你颠沛流离。你还记得吗?刚到长安的时候,就连一个小宫女,都敢偷偷嘲笑我的房州口音。我从小跟着你担惊受怕,生怕有一天,朝廷会派人来把我们全家都杀死。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就看见你和母亲抱在一起痛哭,母亲把你从房梁上一次次地放下来,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你害怕,我比你更害怕,我不想死,我怕极了!我还年轻,还没有享受过人生的快乐。可你每一次轻生的时候,你想过我吗?你想过如果你不在了,剩下母亲和我们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吗?现在我明白了,我的父亲是个自私的人,我恨你!”童年给她留下的心灵创伤无法愈合,于是她用挥霍来报复,甚至毒死自己的父亲,之后变得疯疯癫癫,笑着死去,结束了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天下又回归李姓王朝,谁来继承大统成为群臣争论的焦点。太平力排众议,推举显和韦氏不到十岁的儿子——名义上的太子登基。不料第一次上朝的时候,小皇帝竟中毒死在了龙椅上。太平认定是李隆基所为,因为他是最反对他这个堂弟登基的人,于是李隆基下狱。太平找到了隐居在长安城附近的旦,说服了旦继承帝业。就在旦准备前往大明宫入朝登基的时候,他也意外地死了。这一切阴谋的幕后推手竟是薛崇谏,太平的养子。
  
   薛崇谏,我认为是宫词中最悲剧的人物。为了掩饰自己罪臣后代的身份,他化名崔缇,只有太平知道他不幸的身世。他没有见过亲生母亲,父亲薛绍又在他们即将分别时才相认,只有太平给了他唯一的温暖呵护,但他又不能公开与太平的关系,只能私下把太平叫“母亲”。他活在掩饰中,连结拜兄弟都不知自己的真实身份。
   随着薛崇谏的成长,太平将他的身世以及自己与薛绍的故事告诉了他。太平为父亲的一生守候令他感动,为了报答太平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为了弥补父亲对太平的伤害,他决定为太平攫取权力,让母亲太平称帝。有一个信条,早已深深地铭刻在他的意志里:是权力害死了他的生母和他的家族,也是权力铸成了父亲的悲剧。他要用权力来祭奠薛家的亡灵。
   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开始他的计划——我叹服他的心机,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他意图将皇位的竞争者一个个剪除,包括他的结拜兄弟——李隆基。旦被他害死后,他将自己的全部计划告诉太平,太平听后大惊失色,含着泪痛打了薛崇谏,让他走。他说:“母亲,最终您会明白我所做的一切。”
   他并没有放弃,扮成蒙面杀手,在最后暗杀李隆基马上就要得手的时候,太平为隆基挡了一剑,薛崇谏没砍下去,流出无比失落的泪水,李隆基趁他分心一剑刺死了他。揭开面罩一看,居然是他,两个人都哭了。“我只有深爱一个人的能力。”他死前讲,他选择了太平,用着自己的方式爱着太平,哪怕从此隐姓埋名,流落他乡。一个从小缺少爱的孩子,却对自己的养母有着远远超出血缘的情感,乃至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不禁令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
  
   “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凄凄抖动,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坠入悠悠碧水,搅乱了芳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信。”
   “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里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什么都没有改变。也不知,新婚一个月就离别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窗外秋风萧瑟,落叶满庭。李隆基与太平演着高宗最喜欢的皮影戏,享受着难得的温馨,隆基不知道,这是与姑母最后的团聚。
  
   太平公主,一颗为爱而生的盛世明珠,见证了唐王朝的波澜起伏。她的一生构成了宫词的轮廓,每个人的故事都包含在这个轮廓里面。她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高贵而迷人的气质,一颦一簇都显得雍容典雅,一个盛世应有的华丽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是大明宫上空的一片祥云,为长安城降下甘露,沐浴着一个时代的太平。她是唯美的化身。太平甚至有着堪比武皇的才华,但是,就像旦说的,太平因情感而不够清醒——这恰恰是太平的特质。她渴望得到爱,但是由于身份的桎梏,她永远得不到那似乎无处寻觅的最纯真的情感,因为那对一个皇族来说,绝对是件奢侈品。由于对爱始终不渝的追寻,很多无辜的人成为她逝去旅途的殉葬品,她一生都为此感到痛苦与自责,成就了一个华美的悲剧......
  
   尘埃落定,大明宫里的喧嚣荡然无存,唯有余音盘旋在空中,被夜色吞噬。冷清的宅邸,只有风声才眷顾的角落。望着窗外垂垂老矣的苍茫大地,太平知道,明年春天,这里又将恢复往日的生机,那是苍生对于生之惦念。然而,历经几朝沉浮,阅尽人间冷暖,太平累了,就连那份大唐的荣耀,她也厌倦了。大明宫即将迎来她的另一个暖春,太平觉得,那将不再是那个她所熟知的地方,那里没有属于她的情感与温暖。看着房梁上早已准备好的三尺白绫,她轻叹一声,坦然地走了过去,告别了一个人的红尘。
   “我怀抱着出生时的激情向往着另一个世界,我凭直觉感到,那是一个更优美的地方。我的死亡像我的出生那样,终止了长安城漫天的霪雨,并且又一次地为大唐带来了太平......”
  
   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对自己的姑母,太平,他怀着深刻的爱,一种超越亲情的爱。陪伴着姑母,与她长相守,曾经是他最大的梦想。但随着姑母的悄然逝去,一切都幻化为泡影。于是,带着对姑母凄凄的思念,怀着一个皇族崇高的责任感,这个满怀斗志、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终成一代雄主,将中华历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宫词,终。
  
  
   终归要回到现实,开始平静的生活。然而,每当我气馁时,我会想起那座繁华的长安城,因为有人在这里,守候着最初的美好。那份美好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每一个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转自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ilentpurpleforest

《大明宫词》小记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大明宫词》小记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大,小记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