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发条橙》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发条橙》观后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发条橙》观后感的正文:


  库布里克作品《发条橙》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1年10月29日(星期六)11:45-12: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库布里克MP4格式电影月”《发条橙》观后现场)
    主持人:范达明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何吉、武蔚、方也、刘江君、范丽、陈杏生、牛玉竹、卫唯、刘海庆、姬伯庆
    记 录:刘海庆
    
    范达明:今天看的这部《发条橙》,1971年出品,曾被禁了好多年,因为片子里有大量的暴力和性镜头或性犯罪镜头。影片有两条线或两大情节段落:一是青少年的犯罪;二是以阿历克斯(Alex)为代表的当事者的服刑、被进行实验性治疗及其后果。片子挺长,快中午了,大家简单谈下吧。
    何 吉:那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乐章到底怎么回事呢?是真的有暴力催化作用么?用主人公阿历克斯的原话就是从小喜欢音乐,有天听到了这个就想打人,有了这个冲动。
    武 蔚:是不是巧合?青春期叛逆的时候,正好听到的音乐是这个。
    方 也:有可能。以后施行暴力的时候又老听这个,就真有惯性思维了。
    范达明:嗯,应该和这个乐章本身的内容关系不大。有一点,我想到的是,这片子反映了美国的实用主义观念。各方都要利用阿历克斯,包括“HOME”的主人,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作家或者社会学家。他跟政府可能是对立面,所以就利用阿历克斯的案例(他被强迫接受所谓“治疗”)为筹码,借以打击政府形象。
    何 吉:影片反映了监狱作为必要的国家机器可能构成关押者的二次犯罪问题。从监狱里出来又进去,牵涉到各个利益集团、阶层的看法。比如新的内务部部长上台想换新的套路,却引起反对。
    方 也:一次、二次犯罪的社会问题,是美国的现实,影片呈现的现象是,当事者是畸形、变态的,政府也是变态的。为了拯救犯罪少年,发明了新技术。那个受害者家里的作家,骨子里有对政府的不满和诉求,通过阿历克斯的事例来揭露政府存在的问题,通过制造舆论来扭转政治局面。不过,阿历克斯只是反映了这个多边的、畸形的现实的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编导的用意想必只在于此。
    何 吉:结尾不是表明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么?我也一直在等着看导演怎么解决?或者是和解。
    范达明:未必。导演库布里克应该有讽刺意味在。在最后的镜头里,暴力的或性的场面还是出现。
    何 吉:好像这个少年已经接受了。
    方 也:没有接受,没有解决。那不过是导演荒诞的表现手法。你看他拍照时扭曲的痛苦的脸。
    范达明:《发条橙》的片名就表明编导不满意这种新技术对于犯人的改造。片名A Clockwork Orange ,说的就是被治疗后的阿历克斯,好像成了一只装上发条的橘子,丧失了一个正常人起码应有的知觉、情感和意志等东西。
    武 蔚:那个坐轮椅的作家是认出他了吧?政府这么做有其目的,不过作家又是想反对什么呢?
    范达明:应该是认出了。作家与在朝的政党可能是两个党派。
    武 蔚:作家应该不是正面人物吧,在楼下故意放交响乐给少年听,是在报复。
    刘江君:嗯,这部片子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治疗之后,他的自由意志、个人的选择权利等都没有了,比如虽然脑子里想打人,生理上却难受。
    范 丽:政府回应这批作恶的青少年,只在乎打击犯罪本身,借以降低社会的犯罪率。
    何 吉:要解决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
    陈杏生:这个片子是现实的:暴力斗殴、色情,是普遍的、全世界都有的社会问题。从70年代到现在,都有,而且还包含政府问题(涂脂抹粉)、社会问题(受害和反思,作家是个代表)、家庭教育问题(拒绝接纳他)。这片子让中国人来看,也是很深刻的题材。我有几个朋友是狱警,聊天时常说“吃不消了”,二进宫、三进宫的现象真的很多的。说得严重一点,人心不古。这个MP4格式电影表现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当然用大量暴力的、性的画面来以毒攻毒,这样的治疗方式,还是不适用的。但我们可以触类旁通:真相、事实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有的是知道了不好说的,有的只是书本上记录的。反正就是表现出了这么个多元化问题,但解决办法我看是没有的。
    方 也:想用技术手段解决暴力问题,不可能的。
    牛玉竹:有个小问题先说一下:这个MP4格式电影不是美国的,是英国的,比如说是泰晤士监狱,演员也有明显的英国口音。库布里克是个思想型的导演,他绝对不是技术型的,虽然他的技术,镜头、色彩等都很先进,也很全面。他没有赞同政府的做法,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与政府格格不入的。尤其在美国这个以清教徒为主的国家,奉行技术干预司法以减少犯罪率,稳固政府形象。其实阿历克斯从开始治疗时看MP4格式电影到后来在医院看幻灯片,从排斥到接受,坦白说又想打人了;片子的最后一个镜头又是性,就已经表明了人性的回归。所以库布里克是明确反对政府干预的,不是你强制要怎么样,人民就会怎么样的。那个作家努力压制自己的情绪,虽然他是阿历克斯的受害者,可也反对用如此“技术”来改造他。
    武 蔚:那么是不是说最后阿历克斯认识到自己的暴力倾向,并且接受了改造呢?
    范达明:没解决,当然这个治疗看来还是有作用的——但是对于它的作用的价值或正价值,导演是提出大问号的。顺便提下,片中有一个在医院里医生同护士利用暂短机会(譬如查房等)进行偷情的小细节。这是导演顺手拈来的神来之笔——即使是这样一个过场,库布里克也不放过他借以能提出的对于社会甚至对于人性本质某些方面的抨击与质疑。这里其实也是提供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个社会的普遍的大背景——男女随意的淫乱仿佛是家常便饭,难怪在青少年中会出现阿历克斯这样的个例了!这是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讽刺,也是导演真正厉害的地方。假如社会的普遍风气是如此,阿历克斯这样的少年再你怎么改造又会怎样呢?导演应该就是表示这样的改造或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何 吉:就像杭州的公交车能停下来让过马路的行人优先,而其他车就不停,为什么?因为公交车司机的停让是强制的,你若被投诉不停,300块奖金就没了。要是人大现在通过一条法律,说每月枪毙100个贪官,肯定风气就好了。
    卫 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出狱回家,父母却不接受,他抱着一包东西哭泣,然后无奈出走。其实他已经被变好了,可还是不被接受,不被相信。因为这是处在一个个人想变好而周围又变不了好的社会环境里。而且检验展示治疗效果的时候,那个表演者自己就有暴力倾向,还让阿历克斯舔鞋底,侮辱他。在这样情况下也不反抗的话,对正常人来说就太不真实了;阿历克斯想打他,又因为恶心打不下去。
    刘海庆:神父应该是个正面人物吧。因为阿历克斯问他新技术的时候,他说:“善是人内心的选择。你不选的时候,你也就不是人了。”后来展示治疗效果的时候他也和部长争论起来。
    牛玉竹:嗯。这也有个个性、共性的问题。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的控制力。阿历克斯最后没有变好,说明治疗没解决问题。记者一窝蜂拥进来拍照,显然是经部长刻意安排而来,是为政府形象做宣传的。
    刘江君:MP4格式电影本来就不是要解决,只是反映。
    牛玉竹:就像伦敦前段时间的骚乱事件,有个黑人虽然没参加打砸抢烧,但经过时候也顺手牵羊,拿了一瓶洗发水,结果判刑6个月。其实很多参与者平时也是素质比较高的人了,但还是会不自觉地“大家都做我也做”。
    武 蔚:也就是“破窗效应”:有个引子,一拥而上。
    范 丽:所以技术真的解决不了。人的改造要靠人心,靠文化。五四运动至今,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被毁掉,真的是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好起来。
    陈杏生: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经过了从“反右”到“文革”,已经没什么可信仰的了。今天的年轻人也不知道信什么了。宗教是个方式,我爱人信耶稣,我也跟着去做做礼拜,但我本人还没做洗礼。有信仰的人是好的。
    
    2011.11.4初稿 2011.11.11整理

《发条橙》观后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发条橙》观后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发,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