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艺术家》观后感:心中有它,永不作别

影视台词 > 影评 > :《艺术家》观后感:心中有它,永不作别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艺术家》观后感:心中有它,永不作别的正文:


  1927年一部《爵士歌王》将电影带入有声时代,淘汰了一大批默片和默片演员。
  
  当时无数艺术家和评论家悲哀的断言电影已死:因为他们觉得有了声音,电影便与现实无贰,便不再有戏剧性,就不再是艺术,不再独为一体。即使是我们今天看来矫揉造作的表演,浮夸的动作表情,在默片支持者们看来,那也是电影之所以为电影而不是现实的种种原因。可以说,默片支持者们是有意识地让电影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电影的艺术性。
  
  我总觉得在观影的时候,声片让时间加快,默片则让之放慢。让人更加关注表演:动作、表情、细节和一切能引起人视觉关注的东西。电影在诞生之初被誉为“动的艺术”,哪怕已经出现了照相术,但它是死的,是定格的,是呆滞的。电影的“动”,简直就是它本身的灵魂!而默片形式,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地注意电影的“动”。因此支持默片,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执着,一种坚持,一段注定悲壮却视死如归的豪情!
  
  可以说,如果不接受默片,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接受电影。同时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雨果》,乍看是奇幻片,片未过半,竟发现也是一部致敬电影,向梅里爱致敬,向叙事电影的起源致敬,亦是向默片致敬!要知道,梅里爱拍摄的电影跨度是1896年至1913年。
  
  85年之后,我们以缅怀和敬仰的心情重拍《大艺术家》,毕竟默片造就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我们无视那些瑕疵,那些似乎看着可笑的表演风格,或是总结,或是回首瞭望,再拜,电影之路还要走下。
  
  其实《大艺术家》远不及经典,因为经典已经造就过了。它使我不可避免地想起《雨中曲》,想起《马路天使》,它们都是声片,却均以不同的方式向默片致敬。原来人们怀着崇高敬意作别默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有人乐观,有人无奈,有人回忆,有人怀念。
  
  作为国人和电影爱好者,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看《神女》,那是我们自己默片时代的经典,是最高峰。你会发现,时至今日它依然蕴含着让你冲动流泪的巨大力量。
  
  最后关于《大艺术家》,惊喜地发现25分半夫妇俩餐桌吃饭那一组蒙太奇,是在模仿《公民凯恩》里的经典片段哦~
  
  我怎么看待默片:
  
  心中有它,永不作别。

《艺术家》观后感:心中有它,永不作别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艺术家》观后感:心中有它,永不作别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艺,作别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