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带摄影机的人》观后感,结局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带摄影机的人》观后感,结局解读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带摄影机的人》观后感,结局解读的正文:


  维尔托夫从1918年起担任《电影周报》的主编,为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制作新闻纪录片片。《电影周报》的工作性质有点类似我国的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这些经历带给他丰富的电影实践,使他的电影眼睛理论逐渐成型并成熟。
  1922年他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成立电影眼睛派,开始与伙伴们实验各种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这流派吸引了一群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加入,包括爱森斯坦和科巴林。维尔托夫对苏联电影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维尔托夫出生于1896年,普多夫金1893,爱森斯坦1898。
  《带摄影机的人》是电影眼睛派理论的集大成者。这部电影纪录片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在当时技术的条件下,探索电影摄影的各种可能性。最大的革命是摄影机的移动。
  摄影机的移动分镜头移动和机位移动两种。
  镜头的移动指机位不变,镜头从左右或者上下移动。镜头的左右移动,格里菲斯在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里面用了两次,在1916年的《党同伐异》多次使用。到了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则频繁使用,并且不限于左右平移,还多次上下平移、侧移。到了《带摄影机的人》,则尝试了摄影机镜头的360度移动。摄影机从各种角度模仿人的眼睛,左右扫视、上下扫视、侧视、环视……镜头从地面移到工厂的大门,从大门移到工厂的天空,从天空又下移到工厂大门的左侧、大门地面、大门右侧,又到天空。这是模仿人眼的环形视线,就像一个人站在工厂大门前,转动着他的脖子,看了一圈。
  影片最具革命感的是摄影机机位的各种移动,基本涵盖了现在各类教科书中关于“摄影机的运动”那一章里,所有的摄影机运动形式。如,将摄影机放在马车上、汽车……上,追着拍摄对象跑(王家卫的常用手法)。或者拍摄对象不动,焦点也不变,摄影机从左至右或者从上至下对其拍摄,(想起来了吧?现在的各种长镜头)。或者突破人眼的局限,把摄影机放在各种出人意料位置来拍摄,比如放在火车轨道里,拍摄火车隆隆地从轨道上驶过;放在耸立云霄的工厂烟囱上,拍摄城市的鸟瞰效果……想想后来的水下摄影和航拍;比如拉近焦距,大量拍摄各种细节:人手、人眼、某个人的后脑勺,机器的转动,某个零件的特写……我承认,这部电影探索了摄影机拍摄的所有可能。
  影片还为电影语言贡献了快镜头和慢镜头。特别是慢镜头,片中关于运动员的运动一段,使用慢镜头放映,使得观众能仔细清晰地看到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慢镜头里的运动员身姿洒脱优美,有一种抒情感。
  影片有一段“摄影机之舞”:一台放在三脚架上的摄影机,它摇头、点头,它招手,它行走……充满人类的感情。实际上,这是观众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它的身上。就如后来《美国丽人》中的那个“塑料袋之舞”片段,人们发现,在经过合适的剪辑之后,物体也能像文学一样,用来表达人类的情感。
  这些关于抒情和情感的发现,让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也成为人们将电影视为艺术的理由之一。
  任何探索电影,其最大的贡献都在于拓展了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后来会慢慢变成电影语言的常规,从而提高了人类的表达能力。
  《带摄影机的人》就是这样一部探索电影。探索的就是革命的。

《带摄影机的人》观后感,结局解读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带摄影机的人》观后感,结局解读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带,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