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东京物语》观后感,节制之美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东京物语》观后感,节制之美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东京物语》观后感,节制之美的正文:

  平淡、细碎的情节,静默、从容的镜头,内敛、隐忍的表演… …如同一条缓慢流淌的生命之河,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汹涌的暗流,携裹着那些微凉的落寞和感伤,无声无息地,将自己的心吞没。
  
  影像是小津一向的简约风格,朴素的构图、几乎没有变焦和移动镜头、简单的画面衔接,洋溢着一种克制的美。
  固定的低机位拍摄,一种平和的视角、静观的态度。
  大量饱含隐喻意义的空镜头,冒着滚滚黑烟的高耸林立的烟囱、平静古朴的村庄中隆隆穿过的火车… …用镜头语言,将工业化、城市化给传统家庭情感关系带来的冲击表现无遗。
  
  一部安静到极致的电影,两位老人几乎自始至终都带着谦和的表情。也许其中有日本文化的原因,看着他们那样的礼貌与隐忍,内心总是无法抑制地隐隐作痛。
  
  影片的开头,两人临行前邻居来问候,老夫妻脸上虽然只带着若有若无的淡笑,却仍然难掩对东京之行的期待。镜头直接转到东京。大儿子说晚饭没必要吃生鱼片,大女儿嫌丈夫买的糕点太贵… …大儿子因为临时有病人而没有带两位老人游东京,父亲只是默默地把穿好的西装又换下。两个孙子对他们的关切不理不睬,而且一直闹情绪,作为爷爷的他也只是笑着说:“男孩子活泼点才好”。
  
  奶奶带小孙子出,小孙子只是自顾自地玩耍,奶奶远远地看着他自言自语:“勇,长大后想做什么?想跟爸爸一样做医生,你做医生时,恐怕婆婆已… …”谁都知道,她没有说出口的,是死亡。
  一直记得那个让自己心酸的镜头。远景,一直有一段距离存在于她和孙子的身影之间。 每一次她试图缩短与孙子间的距离,刚刚接近一点,孙子就又走的更远。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凉与寂寞。
  
  热海的温泉旅馆里,两位老人起初的愉悦、满足,变成喧闹嘈杂夜晚中的难以入眠。两人仍旧没有任何的抱怨,只有父亲越摇越快的扇子,隐约显露出他心中的焦躁。
  还有那个深深感动自己的片段:
  两个孤独的背影,面对着那片海洋。
  ---“不如回吧。”
  ---“对,回家吧。”
  坐的久了,母亲试图起身,一时无法站起来。 她很慢很艰难地支撑着,竟有一些羞赧与歉疚… …
  
  两位老人提前从热海回来,大女儿因为自己主持的集会可能被影响而面露不悦,顾客问起,她也只说他们是她“家乡来的朋友”。谈起旅途,老人并未提及自己休息的不好,只在大女儿问起是不是人多时,父亲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嗯,有点多。”
  
  “终于无家可归了”,两位老人坐在东京街头,无奈地调侃。看着他们蹒跚的背影,几近泪下。
  伴随着火车行驶的背景声,他们说出了那段经典的对白:
  ---“东京真大。”
  ---“是啊,如果失散了,可能一生不能再见。”
  一直觉得这句话的含义不只停留在表面,似乎在暗指坚守着传统亲情的他们自己,和迷失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陌生道路上的,身在东京的儿女。
  
  父亲探访朋友,以期可以留宿,却因为谈起心中堆积的苦楚而喝醉,被送回大女儿家。而大女儿并没有给他任何关心,只是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觉得麻烦。
  另一边在纪子家,在纪子的照顾下,母亲终究还是哭了。她终于说出了压抑在心中的话:“我是大家的负担,这里。”
  
  两位老人还是回了,“给你们添麻烦,但这次很愉快”。而母亲仿佛预知什么事情会发生一般,对儿女们说:“今次来见过大家,万一出什么事,你们也不用来尾道。”
  在回的路上,母亲就病倒了,到家不久便离开了,一切发生的那样迅速。
  虽然之前那样说,在生命的尽头,母亲一定还是希望儿女们在的。否则父亲在照顾她的时候,怎会不停的重复着那一句话:“孩子们都从东京来了,快来了,快来了。”大半生的相濡以沫,他最懂得她的期待。
  
  孩子们的确来了,而葬礼一结束,就又都以工作为由匆忙离开了。临行前大女儿还不忘以纪念为名要走了母亲生前的腰带和碎花麻布。小儿子虽然后悔在母亲过世前没尽什么孝心,但面对健在的父亲,仍然没有珍惜尽孝的机会,而是赶回写报告、参加棒球赛。
  他们临走前,父亲还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难得大家忙中抽出空来,辛苦大家了,谢谢。”他说大儿子给母亲看病,她该满足了。作为儿女,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对两位老人来说,仿佛已是莫大的奢侈。
  父亲告诉儿女们母亲在热海曾晕了一下,大女儿责问他“为什么不早说”,却并没有想一想,是什么让他们没有说。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是应该。”
  他们又何尝不想说,作为迟暮的老人,他们隐忍而体谅,内心孤独,却也充满自尊。他们用无私的爱包容着儿女的一切,不想儿女将自己看作负担。
  而这些,子女们却不明白。或者,在匆忙的城市生活中,已经无暇明白。
  父亲几乎从未表现出些微的不满或失望,只是在吃饭时,边喝酒,边叹气:“啊,大家都要走了。”
  
  唯一让人觉得安慰的,是二儿媳纪子。比起两位老人的亲生骨肉,她对他们更好。她近乎完美,有她的存在,才让自己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不至于绝望。
  而在影片最后,纪子的话消解了她自己的完美。
  小女儿抱怨其他儿女太自私、太冷酷,而纪子只是笑着对她说:“孩子长大后,总会离开父母。姐姐这般年纪,跟爸妈已不同,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也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大家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每个人都会这样,慢慢就会变。”
  ---“你也会?”
  ---“嗯,我不想变。”
  ---“这世界真叫人灰心。”
  ---“是的。”
  纪子在临走前对父亲承认:“我很狡猾,我不像你们想象般常想着昌二。最近我常会把他忘记。”
  那么她对两位老人的照顾,是因为她自己寂寞生活多年,因此更能体会二老谦和表面下掩藏的失落与悲凉,还是为了弥补因为忘记死的丈夫而带来的良心上的不安?
  或者这才是真实而复杂的人性。至少,她足够坦率,懂得自省。
  
  在影片接近结束时,出现了一段以孩子的歌声作为背景音乐的镜头。镜头中出现的,也几乎都是孩子。在这段的最后,教室中的小女儿望向窗外,纪子乘坐的火车在村庄中呼啸着穿过。
  也许这些关于孩子的背景音乐与镜头,是对人们还是孩子时,与父母间感情的亲昵与依赖的怀念。望着窗外的京子,也许在想之前纪子对她说的话。而由于火车的空镜头在片中暗示传统的亲情在工业化的车轮下被碾得支离破碎。看着纪子乘火车离开,进入城市,总让自己有一种她也即将转变的预感。
  
  片中的台词很精妙。总是那么平淡、不动声色,但细细咀嚼,便可以体会到其中更深刻的寂寞与沧桑。人物感情的冲突,都隐藏在细微之处,伴随着那些若隐若现的细碎感伤。
  
  刚到东京时,母亲对纪子说:“我以为东京很远,但昨天从尾道出发,今天已和大家见面。”暗中表现了两位老人与身在东京的儿女的关系的似近还远。
  母亲在纪子家住过那一晚,回家前与纪子道别时说过一句:“是啊,实在太远了。”
  在车站与儿女道别时,母亲又一次说了同样的话:“是真的,我们住的太远了。”
  同样的距离,只是不同的心境。起初母亲觉得近,是因为她还有期待。而后来觉得太远了,则是母亲已经彻底失望了。
  
  母亲病危时,父亲在与大儿子的整个谈话过程中,只是无意识地重复着近乎相同的话:
  ---“啊,她不行了。”
  ---“啊,她不行了。”
  ---“啊,完了。”
  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怆与凄凉。
  
  葬礼的清晨,父亲独自跑到海边,纪子找他,告诉他小儿子来了。
  父亲却只喃喃自语了一句:“日出真美。”
  似乎无关痛痒,但在他的口中说出,却又包涵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失望,寂寞,还是无尽的悲凉?
  
  电影在结尾似乎又回到了开头。而坐在房间里的,只剩下父亲自己,母亲的位置空了。邻居又来问候:
  ---“大家回后,寂寞吧?”
  ---“她是个倔强的女人,早知会这样,我该生前对她好一点。一个人生活,觉得每天都特别长。”
  ---“寂寞,你也会寂寞的。”
  看到这里,终于禁不住潸然泪下… …
  父亲轻叹了一口气,继续孤独而机械地摇着扇子。
  又回到影片开始的空镜头,仿佛一个轮回… …
  
  在这部影片中,小津并未做出任何价值、道德的评判,只是透彻而顿悟地,呈现出了家庭生活的本来面貌。因此一切如此真实,如同一面镜子,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也许儿女们未必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们相信自己是爱的。只是当他们承受着城市的生活压力、习惯着城市的人际方式,儿时与父母间的那种感情,渐渐被他们遗失,只剩下一种成人间淡漠、疏离的责任。
  
  不可避免地想起自己在维持亲情上的懒惰。
  初中就离开家外面读书,那时的自己,只想更多不一样的地方,却在某一天猛然发现,原来自己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光只有那么少了… …家里属于自己的房间会一直在,只是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在那个房间住多少次。整理东西看到儿时精心收藏起来、舍不得用的小物件,才发现自己早已不会再用到了。
  自己不知不觉地长大,忘乎所以地奔向未知的远方,而父母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苍老。
  而往往这些悲伤的想法在心中偶尔停留之后,自己并未试图弥补什么,哪怕是多给父母打一个电话,陪他们聊天。
  父母倔强地忍受着孤独,只因为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体谅,而这些却成为自己最轻易得来的,自私与懒惰的借口。虽然常会宽慰自己,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却知道那不过是自欺欺人。

《东京物语》观后感,节制之美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东京物语》观后感,节制之美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东,之美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