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

影视台词 > 影评 > :《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的正文:



  (大一时一门选修课的期末作业,当时怕被老师当抄袭所以没发上来,今天提起才又想起它的存在,顺手发一发)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部电影:城市梦,两代人,以及片名,青红。
  
  城市梦
  《青红》的英文片名是Shanghai Dreams,上海梦,不难让人联想到导演王小帅的另一部作品《十七岁的单车》的英文片名Beijing Bicycle,北京单车。这两部片子本就有千丝万缕的勾连,同样的男女主角,同样的青春岁月,当然,还有一个同样的城市主题。
  将《青红》中的城市主题与《十七岁的单车》进行对比会不难发现,后者所表现的是“进入”,而前者是“回归”。《单车》中城市主题最明显的表达莫过于杂货店老板对于周迅饰演的城市女郎每天试穿不同时装高跟鞋的窥视,而结果却是那所谓的“城市女郎”也只不过是一名外来的小保姆,趁东家不在偷偷试穿东家的衣服。这样一种外来的人试图融入城市生活的表达是暧昧的,带有极大地艺术修饰性,而再看《青红》里的城市主题的表达,则是现实的,丝毫不含混的。
  如前所述,《青红》的城市主题在“回归”,青红的父母所希望的是从“三线城市”回归到一线城市。片中青红的父亲说,只希望一家人体体面面的回上海。而在我看来,这种“回归”的迫切希望,比起中国传统中“故乡”概念的乡土观,起主导作用更多的却是一种现实因素。就如同青红的父亲每天坚持听受严重干扰的收音机那样以求不与时代脱节一样,对于他,或者说对于那一群人,上海意味着“发达”多于“故土”。所以这一种“城市梦”实则不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或深圳,而是针对着这些城市所象征的一个高速发展的文明。
  而青红那一代呢?青红在与父母冷战的期间曾对小珍说,谁稀罕回上海,在我看来,这句话中抗拒父母的成分远高于抗拒上海这座城市的成分。可以看到,青红无论是在穿上小根送的红色高跟鞋后,还是在小珍家里听到“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的时候,脸上都流露出了美好的笑容,而这样的笑容是全片里极少出现在青红脸上的。这其中包含的不只是爱情带来的欢愉,自然也有对物件与音乐所象征的现代性的向往。而小珍的表达则更为直率,虽然从影片里可以猜测出,她从小生长在这座“三线城市”,但是依然是以上海人自居,这点可以从她的许多言行中表露出来。因此,这种城市梦实则是同时存在于两代人心中的,不同点在于,对于青红及小珍的父辈,这出于一种现实的考量,而对青红与小珍,则更多是一种理想化的憧憬。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便是上海话对白的数次出现,然而,绝大多数上海话的对白是出现在争执的场景里,比如青红的父亲训斥青红,比如小珍的父母在小珍与吕军私奔后与吕军父母的争吵。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处理手法,不仅因为方言能较到尾的表达内心情绪(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争吵时也大多会选择方言),也因为这批身处三线城市的工人内心之中的自我定位,方言体现的是他们心中的自尊态度。
  导演王小帅在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和所有像他们一样的三线职工。可见这种城市梦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是一群人的梦想,实则是一个时代的梦想。
  
  两代人
  《青红》是一部艺术片,所以不像商业片一样有着一个故事推进至最大矛盾然后解决的叙事模式。《青红》中,矛盾贯穿影片始终的,而最为主要与明显的矛盾,是两代人之间的彼此不理解。除了整部影片的影像表达,这种两代人矛盾的反映还有一次直抒胸臆的表达,是导演借着青红的母亲之口说出来的。
  在青红与父亲因为高跟鞋争执之后,青红的母亲对她说:人年轻的时候,总觉得长辈是错的,等长大了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了。这不仅是母亲对青红的教育与劝谏,实则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总结反省。
  青红的父母在年轻时不听长辈劝阻离开上海来到三线城市,而在日后十年的生活里,他们日渐体会到了艰辛,因此当初违背长辈意见的决定也成为他们对艰苦生活的归因和所有争吵的终点。所以作为父母的他们不希望儿女再如同自己当初一样犯下“不吃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错误,然而作为没有经历过的年青一代,却如他们长辈在年轻时一样对父母所说的置若罔闻,而最终也或多或少吃到了生活的苦果。
  两代人之间的这样一种教育与被教育,反抗与被反抗在这里看来似乎变成了一个毫无突破口与改变余地的循环,年轻人总是在吃到苦头以后才知道父母是对的,当他们想用自身的经验惠及下一代时又遭到了同样的想法的抵抗。想深一层,这个问题并不是孰是孰非的选择,而是一种生活的必然。没有人可以真正教会我们生活,除了生活本身。
  上课时讨论到《青红》,有一种评论的声音说它“只见时代不见人”,不以为然。相反在我看来,青红与其父两者的塑造其实都是很丰满的。作为矛盾的对立双方,两者并没有出现一般商业片中经常会出现的,一方为面谱化的使观众厌恶的形象的情况,这也是我更偏爱艺术片的原因之一。青红的角色会在下一段专门论述,这里便着重讲一下我对父亲这个角色的看法。
  就如同文学作品里的角色会受到作者个人态度的影响,同样一个类型的人物,由不同作者塑造出来,可以造成令人深恶痛绝或充满同情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影视作品亦然。作为年轻观众,我们如果完全从青红的立场上观赏这部影片,那么父亲就会被看做是不近人情的,刻板的,但真实的观影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甚至会如同父亲一样,对青红怒其不争。这里就牵涉到导演的态度。如前所述,导演将这部电影献给他的父母,献给那个时代的那一代人。因此在塑造父亲的角色时,导演既是严肃的,也是带着柔情的。不难想知,作为导演的王小帅,即便在经历那个年代时对父母带着如青红那般的抵抗情绪,在时过境迁后,在经历了自身的成长后,对那样一代人又有了另一个立场的解读,倒像是抽离了自己的子辈立场尽量客观的重塑。也因此,青红父亲这个角色在演员出色的演绎下,会让人怒,怨,同时也怜,叹。
  
  青红
  青红,这不仅是影片主角的名字,也是整部影片的片名,就如同《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不可能被叫做《玛丽的双重生命》,这个名字本身的含义也是值得玩味的。
  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说,这个片名让人想到红色年代的青春,初听时我是认可的,回头想想,却又是另一番看法。首先,《青红》的整体基调是灰暗大于艳丽的,而且所谓“红色年代”常见的标志在片中也难觅踪迹。因此,对这个名字,我自己的理解与解读是另一种的。
  青,红,作为两个单独的汉字所代表的是两种位于色环近乎完全相对的两处的两种颜色,这代表的是一种矛盾与对立,就像影片中青红的人物性格一样。纵观全片就可以看出,青红是一个自身存在巨大矛盾的角色。比如,她一方面反抗父亲的独断与专横,一方面在小珍提议舞会(这是她父亲一定极力反对的活动,所以本是反抗的极好方法)的时候几次三番地拒绝。比如,她违背父亲不许与小根来往的命令溜出与小根相见,但在与小根见面后说出的却是结束关系的要求。如果说阳奉阴违是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实用的手段与伎俩,那么青红这近乎“阳违阴奉”的做法就是她自身复杂性格的最好体现。
  片中青红的台词不多,甚至表情也不多,大多时候她是面无表情不言不语的,而表面上的不露声色其实是内心矛盾与压抑的一种体现。再加上导演在拍摄时特地运用的技巧,例如在构图时用门框将角色限制于其中形成一种压抑的视觉效果,更烘托出影片略显灰暗的基调,和角色压抑的性格特点。而相较于青红,小珍的这个角色则明朗,易于解读得多,但这终究不会是一部被叫做《小珍》的电影。
  那么为什么这部影片终究不是《小珍》而是《青红》呢?我想,不仅是因为这样复杂、内敛、隐忍、压抑的角色更具有艺术效果,而是青红身上的压抑与矛盾其实存在于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身上。“青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是生活在那个时代里那个地方的年轻人,内在的热血和周围的环境相悖,飘渺的理想和沉重的现实相左。他们甚至可以是所有的中国人,那种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骨子里的压抑与隐忍使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青与红两个个体在互相较劲而又长久共存。
  
  所以,我不认为《青红》是一部“只见时代不见人”的作品。即便抽离了时代,你依然可以看到存在于世世代代之间的相依存却又相抵斥的微妙关系,依然可以看见人这种造物骨子里的矛盾性。当然,把它放诸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就能看到更多。

《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青红》点评:一部电影,两种颜色,三个词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青,个词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