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知青》观后感,红火时代的缩影

影视台词 > 影评 > :《知青》观后感,红火时代的缩影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知青》观后感,红火时代的缩影的正文:


  对于那一场发生于上世纪中、涉及到约1700万城镇青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称“知青运动”),在短短几十年里留下了不少的回忆录、故事、研究等,如刘小萌在《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前言就直言“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只是青年散布到广大农村后,又使为数众多的农民不同程度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而这部由梁晓声编剧的时代大剧《知青》,便以45集的篇幅展示了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的红火时代的知青命运。
  《知青》主要是以黑龙江的建设兵团七连为背景(在历史中,1968到1969年间,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40万知青先后来到这,其中就包括了梁晓声、张抗抗、肖复兴等),并以知青赵天亮及上海女知青周萍(她代表着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家庭出身的知青)之间的故事为主线,带出了数十个知青在特殊年代的喜怒哀乐,也以波澜壮阔的方式展示了这红红火火时代的乐观与伤痛……对于历史上上千万知青的命运悲欢,不敢说《知青》述说了每个个体命运的感受,但在创作者的典型性创作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不说赵天亮的那份青春与热血,即使不说周萍的成长(这是贯穿在全剧的主题之一),单是周萍在整剧的开场不久时的一连串遭遇(如因为自己出身问题而偷偷躲在知青专列从上海来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又如努力积极的表现自己来做好),便浓缩了当时不少“出身差”的青年的遭遇,而邻近结尾时原本周萍的家庭因为受到总理的关照而可能洗冤,但又因为突然的事件而再次回到命运的深渊,这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环境的风起云涌,并带出了知青因为写纪念诗而被关押教育的事件;再说那个来自于哈尔滨的“根正苗红”的女知青吴敏,在她的身上与其说是个体的偏见,更不如说是一个时代下的悲剧,这也与当年刘心武在《班主任》中所塑造的谢惠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主要也得益于本剧的编剧梁晓声的亲身经历与用心创作吧。早在八十年代初梁晓声就先后发表了《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而一举成名,被作家蒋子龙赞为“以对历史负责,对一代人命运负责的态度,用积极的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物的性格”、“阅读它的时候时时想到那些大手笔写的史诗”。虽然在梁晓声的作品里难免“运用一种叙事化的结构技巧,注重事件的封闭性、可信性以及戏剧性,从而制造出历史必然性的假想”,但构成了一幅幅描绘当时的知青生活的浮世绘,再加上后来的《雪城》等,数十年的知青题材的创作,使得《知青》对于梁晓声来说早已是轻车熟路,从而《知青》里也涌现出了赵天亮、赵曙光、周萍、吴敏、齐勇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于是,整体来看,《知青》便成为了新世纪“知青生活”的代表作,甚至相比于韩东、魏微、池莉、黄蓓佳等人的知青题材的创作,由梁晓声主导的《知青》更是带有史诗化的色彩。

《知青》观后感,红火时代的缩影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知青》观后感,红火时代的缩影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知,缩影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