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听风者》结局解读,小说对比

影视台词 > 影评 > :《听风者》结局解读,小说对比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听风者》结局解读,小说对比的正文:



  因为秘密所以不为人知;因为不为人知所以简单。
  
  昨天看了《听风者》,以前看过小说。电视剧情节和小说基本类似。但没怎么看。这回的电影版改动的动作还是很大的。也很大胆。
  电影将小说中原本模糊的时间明确在建国之初的1949年底。敌对势力尚未肃清,大量潜伏在暗处,活动频繁。社会改造还未开始,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状态。故事背景地放在了鱼龙混杂的上海十里洋场,以及位于南方某处大山内,安静神秘的701总部。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清晰了,重新组合出来的场景更宽阔。701内冷峻激烈的气氛、南方宁静宜人自然风光、十里洋场的繁华喧嚣都展现的饱满,令人赏心悦目。
  相比小说,增加了不少原本没有的人物如反派角色“重庆”。对原有的人物也做了不少改动,对人物之间关系进行了新的的设定。使故事的变的更复杂和多元,原有人物间不仅仅是工作关系。也加入了情感的脉络,人物塑造的更真实和具体。使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狐狸和猎犬的争斗故事,也了解到这个平常看不见的故事背后,这一群因秘密而不为人知,简单却又不平凡的人们。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茫茫草丛中一块块只有代号,没有墓志铭的小小的白色墓碑。何兵(梁朝伟)抚摸过墓碑上的代号。感慨,701的墓碑很简单。沈静(范晓萱)介绍说:701的每个人都是秘密,所以墓碑也一样简单。何兵说简单点好,就像这里只能听见风的声音。
  701的每个人都是秘密,秘密的他们做了什么都是秘密,秘密到他们不需要我们知道。不需要为人知的他们很简单。简单到自己习惯自己成为秘密。
  
  演员的表演应该说都是很认真和到位的,人物个性很鲜明。但整个故事段落间结构不紧密,故事不够严谨,漏洞很多。描述的重点不够突出。节奏上给人虎头蛇尾之感。远没有意想中的谍战片悬疑、紧张、刺激的感觉。作为文艺片呢该宣泄的没宣泄,该展开的没展开。有些温吞吞的。有些遗憾。
  
  举几个例子:
   戏份太少的沈静:
   电影里阿炳(何兵)引路人安在天以女性面目出现,和男猪脚有相识相互欣赏,沈静这个未有的人物插入。构成工作以外,故事情节里面另一条主线。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意,周迅、沈静、何兵之间的关系,再加上设计了周迅和局长之间或明或暗的暧昧。使这段文艺情节部分大有文章可做,是可以拍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的。
  电影前期力度也极大的宣泄在周迅、何兵之间的微妙关系上。还有周迅为何兵撮合女朋友的事件。以及局长有些落寞的延伸。隐约预示着命运不可能让她们在一起,但关系肯定非常密切。这时候然插入的沈静,是合理的解决这个三角关系的人选。也是将对何兵的走向和未来起到关键作用的人。还给我们带来了她是不是终极BOSS的猜测。对其的出现寄予了厚望。但只有一段两个女人间简单的对话就完成了交接,和何兵的几句话就完成了过渡。之后完成转接,沈静的戏份还是不够。整个电影中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但我觉得整个原本说里没有,但这个设计新加入的角色很重要,这个角色的出现。她将起到替代周迅对何兵生活进行影响的作用。如果说,周迅和何兵是各具个性,相互赏识。互相能够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她们在一起,可以相互映衬,彰显特别不一样的个性。但也决定她们不可能是伴侣。这样的个性带动了前半段剧情。
  沈静“家史渊源(父亲是那一头的密码局长)”,和何兵有着类似的背景(何兵按他老娘说法就是这会你可真是捏在人家手上了)。沈静是个知性美女,很明白事理,在这个并不是太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自己处理的很好,凭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才学还有明白处身的道理。和何兵是有缘人。如果周迅是何兵引路人,完成了何兵引入701,而真正使其融入701及普通的生活。还是需要靠沈静。她的存在,使电影开头那个带着港式幽默、有点不羁的梁朝伟,变成一个简单、平凡、柔和的普通人这样一个过程合理。也应该是她才应该是抚慰何兵伤痛,使其坚强的因素。但遗憾的是电影里面,给她的戏份太少了。
  
  
  通过对更隐秘的敌方电台追踪和破译,情报头目“重庆”逐渐浮出水面。而且知道重庆就在上海,最近在策划一次大行动。,本以为即将在上海展开一场周迅与重庆风云际会的谍战大戏。蛮以为对垒的一段会斗智斗勇,猜想何兵、周迅、沈静三人两地间联手协作、一番配合上演一场布局、推理的好戏。
  电影里就是何兵把自己关进没有声音的实验室,苦逼的闭着眼呆上几天。大家在外面看着他陪着熬时间。本应该有的监听情报、破译情报、分析情报、谋划方案、制定策略、展开行动的流程,在这里很简单的一带而过。整个过程没有缜密的连成链条。
  而上海行动这个环节,就是周迅几场麻将桌上的前端表演和突兀的遇袭。其间罗三耳的突然出现,本以为大有玄机和高潮。本可以有所发挥的情节却又戛然而止。直到周迅突兀被害,罗三耳作为告密者连带被人灭了口。还有那泄露出来的莫尔斯电码纸片,周迅在这突发情况发生时候,一点应对都没有。实在没有首号特工的风范。而作为反派,有所察觉。应该有所延伸,充沛这个最紧张环节的激烈的,却没有发展。缺少了很重要的部分,是整个故事不完整。然后就是周迅的被害,突兀的实在是不可理喻。
  已从情报了解到对方已发现重庆已暴露信息,701也应该意识到:既然对方已经意识到身份暴露,侦测对方的人员也由暗转明。至少也知道对方有狗急跳墙得可能,应该采取点应对措施。同时对自己人应该有所布置(现在周迅身份已经上升成“准老鬼”)。而且对付的可是对方最高指挥官。盯疑似重庆的六人,最少每个目标安排几个人监视。(一开始上场盯何兵都用了六个人,何况这是最后关节、最重大目标)。怎么会几十人集体失职,让这些监视目标聚集在一起,联袂来找老大的晦气。监视、保卫老大的力量就是一台车,两个人。太说不过。
  
  不是说周迅不能遇害或者遇害不能。而是说不应该就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遇害,这么突兀的遇害。当时社会环境还是不太绥宁的,对方作为曾经的上一届政府的秘密机构潜伏于其浸淫几十年的地方还是有相当能量的。而且执行的是刺杀701的首号人物,不需要最高秘密行动组织指挥者,5个人一起亲自执行吧。万一被捕,整个组织全部完蛋。有一个人组织,策划好布置安排几个狠角色就可以了。自身都不用,一旁监视就可以了。再看看这个刺杀团组成:有老人、肥胖的和发密码都怕折断指甲的女性。大腹便便的中年富商,还有一个一并带来作为陪葬的告密者。还一人一刀,怎么看不像间谍活动,倒像是类似东方快车谋杀案似的复仇。这个遇害我觉得挺屈了“老鬼”称号的。周迅在香港捅人一刀时候,先还是色诱了一把,打了个KISS的。
  
  很不欣赏的自残
  再说到梁朝伟的自残。这完全就是个狗血剧情。文艺的噱头,为了感动一下大家的神经。但实在说不过。
  何兵饰演的角色,电影交待何兵没文化,不会文字。只是受训了莫尔斯电码,没受过完整的情报搜集、分析、甄别的任务。其在701的定位,是利用其超常规的敏锐听觉,捕获隐秘的电台。电影上其工作都在找电台位置。找到后有专人监听记录,并由专业人员译码、破解。然后专门分析部门评估分析,决策层决策制定方案。
  情报工作本来就是伪存真,收到的信息本来就是有真有假。需要大量辨别和筛选的。701局已知到的部门: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每个部门有分工,每个人有分工。依靠合理的组织、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作业流程。就是保障避免因个人因素发生的错误
  对于何兵这种特殊人才,而且是这么高级、重要的情报。应该更应有所针对其和辅助的。做为有经验的译码者,对重要内容也应检查和复核,分析情报中上多种可能性。决策者更应该对情报内容判断,结合其他方面的回馈,分析其中的真假,是否圈套。制定进一步的措施。
  但在上海行动中,何兵钻进实验室,闭眼冥思几天。苦逼的监听到电文,连自己敲击的是什么还不是太熟悉(需睡不着求教译码的妻子)的他,呈报的电文就成了直接指导行动的情报呢?701那么多人都在做什么,成了被监听电台的传声筒?
  电影给了我们何兵误判、由此周迅殉职。何兵自责,进而自残,哀兵必胜的逻辑链。这是电影情节需要,突兀不真实?
  本身就是先天致盲,可能产生了功能代偿。再赌一把自残,就能提高功力?电影是震撼了,可以后侦听局再有了听不到的情报。就弄瞎监听人员的其他功能?成为一个不择手段的邪恶组织。有了多少破碎的家庭。
  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从电影里,何兵也很认可这种生活,处理好了相容于改变的环境,和两个珍爱的女人的关系也处理的妥善。也重新获得了失而复得的光明。原本不健全和不完整的生活被滋养和修护,生活走向了本身应有的和谐。其本身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善于调适自己心态(火车上那段表述能说明他是比周迅更能放得开的)。在失一个珍爱的女人的时候,真的会选择再破碎自己和再伤害另一个深爱和被被爱的人么。我不相信。
  这种状况下,真正能慰藉和支持其走出低谷的应该是对周迅的爱和现在的妻子沈静。而不应该是这么极端和突兀的方式。这个自残段落和片尾的擒获重庆和哀悼周迅交叉的尽头语言,都削弱了故事主要环节。给人一种用形式丰满原本的骨感的实质的感受。尤其片尾抓捕更是智力不够,动作来凑。
  
  反派:
  为什么“重庆”是五个人?其中也没有说清楚到底谁是总负责?谁都不会用这样一个方式治理组织吧。对手没动手,自己先干的不亦乐乎,在701前全暴露了。尤其在党国现在在地下隐蔽阶段之时。相互间来往颇为密切,这本身就是秘密工作的大忌。五个人物倒是各个骨骼清奇,扮相各具个性。演员很认真,演技还算不错,但遗憾的是电影里面没给够其空间。到哪儿都是一起,共进共退。更像是桃谷六仙的简装版。
  没有明确的反派猪脚,对手写拍不起来。五个重庆的设计我觉得并不高明,没有主要角色,玩不出来对手戏。5个一起上玩对手,时间不够,剧本、驾驭能力更达不到。只好打几圈麻将,大家露个脸。然后集体的不带小喽啰,进行看似没有智商含量的自杀式攻击。丝毫没有鹰隼、狡诈的间谍头领的感觉。导演本想绕晕了观众,却绕没了情节
  山寨东方快车谋杀案刺杀团前面说过了。我们再看看最终的捕获五重庆这个片段:
  干下了谋杀“老鬼”,对对方情报机构完成斩首的五位,已与701不共戴天。却丝毫没有警觉。不但不觉得风声紧,想办法找船跑路。还策划更大的动作,搞起了汽车炸弹。还携带武器进入大军严阵以待的会场。而且又是裸身上阵,小喽啰们哪儿了?这都不算什么,也许是本着成仁的决心啊。可这几位在如此风高浪急时候,一点没有遮掩自己身份的动作。那位仁兄还拿着稿子,准备上台作代表发言。难道生怕701不知道?
  701更甚,对这几位视而不见。非得折腾何兵折腾瞎眼睛来找电台。还出趟长差,在上海用侦测电台位置。这会五位在终于一起发电报了。局长告诉何兵,说已经都准备好了。明天抓捕。结果何兵嗖的一下飚回701。抓捕和葬礼同步直播,不知道怎么回的那么快的。、这个是插曲,调侃下。但701准备演美国大片还是怎么的?好好地抓捕非要弄到为人民空军成立筹备兼捐款大会上搞。还默许五人团把炸弹、枪支带进了会场。非得搞一个鸡犬不宁:让首长生命受威胁,代表抱头鼠窜、机场差点被炸,成立筹备大会彻底失败。生生的扫了国家、军队、701的威信。换让局长非常镇定的说他们都被监视起来了,有些不干净的东西你还是不看了。结果真的很雷啊,果然不干净。我觉得导演别有用心,是有意砸空军和701的牌子。
  抓捕行动基本一个没留,拜托这是谍战。不是处理刑事犯罪。主要任务是要抓人,不是消灭。整个行动和200号的追悼会一起进行,镜头交换使用。这边一边倒且一律的击毙,包括那位自杀的美女重庆。理应是最应该俘获的。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仇人受诛,大仇得报。焚香默祷,祭祀亡灵。还是一报归一报的复仇啊。这样的结果最合适么?
  
   小说原着和电影版对比异同:
   小说中 罗三耳原名罗山。以前是国民党中央乐团的专职调音师,给宋美龄调过钢琴的,罗三耳正是宋美龄赐名。但到了电影改成是给孙夫人调过钢琴的。
   小说中罗三耳701找他时,在音乐学院任教。但因为乱搞男女关系事发,被送进了班房。电视剧是被特务推下楼的。逃跑时从楼上摔下来残废了,701惋惜失望之余。罗三耳推荐了一个其未收徒弟的盲人阿炳(何兵)。
   电视剧里面701上岛找何兵的过程,写得还是跌宕起伏的。有海岛居民的不理解、尾随的特务破坏、分离的亲情等。电影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何兵是罗山徒弟。一同上场。但周迅没有挑选组织指定的罗山。反而出于未说明的原因,挑了何兵。但电影小说里面,都把罗三耳写得挺风流。
   小说里面何兵母亲是个海岛上孤苦的老太太。电影里面却是个精明的市井主妇。
   小说里面何兵是个私生子,命运很苦闷的乡间盲人。最担忧的是其走后母亲的生活无人照料。电影里面梁朝伟讨价还价的样子更像是上海滩的社会人。
   电影里面的群人大测试似乎是为了彰显何兵的不同和不羁。小说里面却是阿炳凭听力识别出狗的性别和血缘震住了院长和局长。
   小说中周迅的角色是701一位男同志,安在天,很正的那种。
   范晓萱的角色近似于小说中的美国回来的一个女博士黄依依。她喜欢的是周迅饰演的前面所述那个安在天。不过最后死了 死于看似意外的谋杀......
   小说中何兵最后自杀,电影里面是自残了自己的眼睛。
   小说中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妻子的婚外情,而电影里面却是获得一段美满的婚姻。还有一段三角恋。
   小说里面,701的每个主角都很悲剧,失的很多。原因正如电影所说‘701每个人都是秘密’。
   总体来说:小说和电视剧比较接近。电视剧拍出来的故事脉络更丰富和严谨些。电影改编的比较多。
  小说、电视剧是701室内场景展开的,基本是室内剧。但电影为了增加“谍战”的效果和丰富情节,插入了大量701以外的行动场景。和情感细节描写。

《听风者》结局解读,小说对比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听风者》结局解读,小说对比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听,对比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