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的正文: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讲述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一、阴森的“池塘之底”
  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池塘之底”这四个字,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学生不是普通学生,他们有的被父母放弃,有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他们顽劣,甚至冷酷。另一方面呢,这四个字也反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黑暗、压抑、永无天日。校长哈珊秉着“行动——惩罚”的原则来管理这所学校,如果有人犯错,就得被关禁闭,还得做学校服务,不幸运者还得被校长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
  对校长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以达成其“升迁”的愿望。对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在犯错之后躲避惩罚。殊不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因这种强制性的教育而违抗师长,校长及其它教员们越是压制他们,他们的心理就越反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1】。在“池塘之底里”里,学生的来源五花八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需要被矫正的行为,他们的相互模仿则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及学校的其他教员没有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行动——惩罚”的原则下,通过关禁闭,暴力体罚的方式来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这在某些程度上反而给孩子们树立了反面的榜样。
  二、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学校的现状因一位新学监——克雷蒙?马修的到来而改变。克雷蒙?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其人生的低谷到了这所 “池塘之底”学校,但他的到来却为这所学校带来的希望,带来了春天,他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这些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孩子——“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马修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不小心滑倒,手提包掉在了地上,学生捡到后相互传抛,他狼狈地想抢回他的包,教室乱成一团。这时,校长进来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校长要惩罚闹事的学生,可是马修却说是要找这名学生上答题,校长走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学生从没想过在这所学校里老师在才被他们捉弄的情况下,会帮学生解围,而马修老师也将他对学生这种宽容的态度坚持到了最后。
  1.每位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中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的需要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生长的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是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它们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1】。
  但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强的满足,更别说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了。他们几个礼拜才能够见一次家人,有些可能好几年甚至永远见不到父母,有一些还要被周围的同学欺负,他们犯错误后要被关禁闭,甚至会被校长暴打一通,他们不被尊重,当然也不尊重别人;他们不被包容,不被理解,也就无法体谅那种被宽恕被体谅后的感激。
  但马修老师不同,他给了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他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在马修老师为了组合唱团将大家分组时,出现了两个特例,一个是不会唱任何歌曲的小佩皮诺,另外一位是老走音的郭邦。马修没有让他们做在教室的一角观看,没有将他们置身事外,而是分别任命他们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任命马邦为“乐谱架”时,他侧过身,乐谱进在伸手的地方,可他特别对坐在讲桌一侧的佩皮诺说“佩皮诺先生,把乐谱给我”,“佩皮诺先生,指挥棒,非常感谢”。如果说“乐谱架”还有些必要的话,“指挥助理”就纯粹是为了让佩皮诺参与进来而设的职位。他没有让这两个孩子感到被放弃或是被抛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2】。
  2.儿童是自己道德观念的塑造者
  儿童的不良行为如暴力行为若不得到及时的纠正或教育,这种行为便会保留下来甚至不断被强化。既然不倡导体罚,那究竟要如何让儿童认识并改正错误呢?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主体(即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是自己的道德观念的构造者,道德发展史儿童自己积极思维的产物,成人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角色应是一个协助者而不是主人。成人和权威的影响只有通过儿童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德育时英青岛儿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以促进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1】。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马修老师做的恰到好处。
  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师让乐格克照顾马桑大叔。在与马桑大叔相处时,乐格克发现马桑大叔其实是一个很善良、和蔼、宽容的人,也认识到自己,当马桑大叔因病情恶化被推走时,乐格克不安地问马修“他会死吗?”可见乐格克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衷心地希望马桑大叔好起来,这种希望不是因为他可以不用再照顾马桑大叔,而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给马桑大叔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不应该,在之后也自然会主动克服和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在莫杭治因一时冲动用墨水丢了马修老师后,马修老师通过取消其独唱的方式让其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莫杭治在之前是很被马修老师看重的,马修老师欣赏他的才能,并对他进行了特别的辅导,而现在他失了马修老师赞许的眼神,失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独唱。但这只是惩罚,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行为。因此,在为伯爵夫人演唱的那天,马修再次转向莫杭治,向他做出了“请”的手势,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莫杭治完美的契合着马修的节拍,在莫杭治的眼睛里,他读到了莫杭治的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以及感激。这些都为莫杭治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指挥家做了很大的贡献。
  3.用鼓励让梦想飞翔
  莫杭治的成功与马修老师的鼓励和辅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马修老师对莫杭治声音的赞美,对他歌唱的肯定,让莫杭治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让他从一个爱偷窃、内向,因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变成一个受人崇拜和尊敬的著名音乐指挥家。这不又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例证吗?
  鼓励和肯定在儿童形成积极勤奋的人格时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点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也有体现。埃里克森认为在6~12岁,儿童追求的是周围人比如教师和家人对自己活动的成就的认可和赞许,从而培养勤奋向上的个性品质,否则儿童则会发展出自卑的人格【1】。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莫杭治在被马修老师发现之前,会趁大家都不的时候在教室唱歌,正是因为他不自信,可见鼓励和肯定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三、回味春天到来中的故事
  因蒙丹纵火事件,马修被解职离校,校长不许马修见学生最后一面,但在马修经过教室楼下时,从教室的窗户飞出了一个个写有祝福的纸飞机,学生用歌声为他送行“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 飞向大海飘向高空, 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呢??”这是学生对他的不舍,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作的肯定。马修的行为符合了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真诚一致。在获知将马桑大叔眼睛弄伤的孩子就是乐格克后,他将乐格克扭送往校长的办公室,在听到被校长体罚的学生的叫声后,他决定私下了结这件事情;在发现郭邦偷了校长的十万法郎,而目的仅仅是为了买个梦想的热气球时,他答应帮他保守秘密【3】,当然他做到了,虽然这更加增进了校长对他的不满。他对他的学生真诚并且宽容。
  其次,他做到了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知道学生调皮甚至冷酷后,他对每个学生也报以积极的态度,即使是智力低下但却有邪恶倾向的蒙丹也不例外。他觉得他们如同音乐一样“前方总有希望”。在第一节课上他让孩子们写下了自己将来想做的职业,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理想并应该有理想的。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3个消防员,2个牛仔,1个驯虎员,4个亡命徒,2个间谍,一个热气球驾驶员……”,他觉得所有人的梦想都没好极了,我们可以认为马修老师是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可以说他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无论如何有梦想都是好的。
  此外,他具有同理心。他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为学生考虑。在莫杭治因画了“校长吃屎”的漫画被关禁闭期间,他没有告诉这位可怜的母亲莫杭治在关禁闭。反倒说莫杭治牙疼,拔牙了,为一个有恋母情节的孩子保住了在母亲面前的尊严。在小佩皮诺被校长提问时,为了避免其被罚抄,他在校长背后做手势告诉他答案,此外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眼睛和发现马邦偷钱的事情后,他都替学生考虑了很多。因为他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哈珊校长的体罚下,是不能帮助学生改正的。因此,为了达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及教育的目的他采取了独特的惩罚方法。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正确看待人生,真诚宽容地对待学生,那一张张之内的面孔上闪现的笑容是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光荣。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2005.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石磊. 浅谈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收获的德育启示.新课程研究[J].2009(12).
  [3] 郭爱芳. 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9).

《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心理学分析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放,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