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窃听风暴》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窃听风暴》观后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窃听风暴》观后感的正文:

    1992年,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法庭的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击了一名意欲翻墙而过的年轻人克里斯?格夫洛伊。这是我们说起柏林墙时,最习惯引用的注脚之一。
    因格?亨里奇的律师辩护称:“这名卫兵仅仅为了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并不这么认为,他在宣判词中这样写道:“作为警察,不执行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却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那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该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法律却不是。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以上的这些,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无数在柏林墙两侧所发生的让人扼腕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熟知却又让人叹息的一个。作为20世纪末里最为意味深长的历史,东西德的分立从来都是为人所孜孜不倦的谈资。电影《窃听风暴》,正是后冷战时代里对这一类型故事最为鲜明的刻画。
    电影以一位东德国安局特工维斯曼(乌尔利希·穆厄 饰)为主角,描绘了他在监听东德艺术家德莱曼(塞巴斯蒂安·寇治 饰)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玛蒂娜·杰蒂克 饰)生活的过程中,心态逐渐发生改变,最终转而暗地里帮助德莱曼逃避国安局搜查且因此而丧失政治前途的故事。本片的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于1973年出生于德国科隆。曾在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之后又于1996 年进入慕尼黑电视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柏林墙倒塌时,弗洛里安正值少年,想必对那段历史拥有深刻的记忆。作为生长于冷战时代的导演,弗洛里安对于国家分裂对于国民精神所造成的影响肯定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导演要以课堂学习的方式,作为全片的开始。
    本片的主角维斯曼在开始时,丝毫不让人怀疑是一位冷酷无情的情报局特工,在课堂上的面无表情和对于异议学生不动声色的标记都为他在本片的一开始就树立起了一个冷酷无情、果断决绝的形象。作为剧中主要核心人物之一的文化局局长都曾经是他的学生,足见他资历之深厚。也正因为如此,在其与文化局长一同观看德莱曼的演出时,他会断言德莱曼是有问题的而需要他亲自监视的人,直至后来在对德莱曼家中铺设监视设备时对偶然发现其行踪的邻居的威胁,让他的这一形象达到了最高潮。
    可是正是这么一位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为可靠卫道士的特工。却在本应不存在差错的监听过程中,心态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直至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监听对象而丧失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这不得不说,是导演弗洛里安精心设计而引发我们思考的剧情。
    本片的时代背景,正是在冷战末期。当时的东德对于知识阶层和艺术界人士的监控,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的知识阶层,都要为党的意识形态或是高层的好恶而服务,而那些不愿屈从的艺术家的命运,却都十分悲惨。
    如果我们熟悉那段历史便会知道,当时柏林树立起柏林墙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防止东德的知识分子西逃。素来以高级意识形态着称的东德、乃至苏联政府,当然不可能对于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家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反对自己的统治坐视不管。同样的,将知识分子禁锢起来还不够,他们需要的是这群以思想着称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绝对服从。
    这也就是为什么,本片中特工维斯曼对于德莱曼进行24小时监控的原因了。作为东德最着名且与当局关系密切的艺术家,东德政府不能允许他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错误。而又由于当时文化部长对于德莱曼妻子克里斯蒂娜美色的觊觎,合力导致了对于德莱曼本身一举一动无所不用其极的审视。
    其实作为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家,德莱曼可以说已经十分小心了。正像他与妻子争吵时克里斯蒂娜所说的一样,“你现在的这种行为,不也是在取悦他吗?”为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德莱曼出卖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风骨,而克里斯蒂娜则出卖了自己的肉体。这不得不说是影片对于东德艺术审查制度赤裸裸的控诉。导演借助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在影片发展过程中,主人公心态和行为上的变化,一点一点的把拥有华丽包装的艺术审查制度和当局的文化控制所实际存在的真相剥露在观众面前,从而让观众认识到那丰富的文化生活,实际上无时无刻不是笼罩在党的文化威权之下的。进而通过这样的戏剧冲突,引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最终的艺术思考——我们该不该做好人?我们该不该为了内心里与生俱来的崇高的道德修养,而将自己的枪口抬高一厘米?我们到底该不该,在美好的人类情感和荒唐的意识形态之间,遵从自己心灵的选择?
    导演弗洛里安也由此引出了本片中的第二对戏剧矛盾。特工维斯曼和自己内心的较量。这也可以说是贯穿本片最大的亮点。在对德莱曼刚刚开始监听时,我们可以从维斯曼的脸上看到冷酷和面无表情,而且对于监听这件事情本身,也是单纯的作为一件不得不完成的工作在对待。他甚至对于接替他来值守晚班的下属晚到了四分钟而生气。可是当他发现了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娜为了保全自己的艺术生命而不得不屈服于部长的淫威时,对于这份工作的态度却开始动摇。他不仅设计引出德莱曼而让他得知真相,更在克里斯蒂娜第二次准备赴约文化部长时出面劝阻。从片中来看,这一系列的行为对于一个有职业素养的特工来说都是不应作出的。而直至德莱曼在家中弹起朋友送他的给好人的奏鸣曲时,导演弗洛里安给了这位冷酷特工一个巨大的特写——一滴滑落的眼泪。这不仅仅是一个特工面部表情发生变化的特写,更是一个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人在心态上巨大转变的起点。导演试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的观众,艺术、爱情、和对于自由无条件的向往,才是人生命中最为宝贵和值得我们动容的东西。而对于这一切的理解,不管你是不是一个党卫军似的人物,都并不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在维斯曼心态转变的这一大段时间里,运用了十分多的侧面描写来暗示。与同住一楼小孩的问答,偷偷潜入德莱曼家中拿出那本曾被自己视为禁书的布莱希特偷偷阅读,甚至于终于开始以一种人类表现爱欲最直观的形式——性——来刻画曾经以刻板形象示人的特工内心情感的变化。这所有的片段,深刻的体现着作为一个矛盾个体的维斯曼内心摇摆挣扎的历程。并最终以一个红手印的形式,为这段矛盾的较量画上了一个句号。
    除了上面的两处矛盾外,导演在片中也没有回避作为人性最为深刻问题之一的爱情与生存之间的矛盾。如果说特工维斯曼的内心的矛盾在他开始为艺术家们虚构剧本时起,便已经不能称之为矛盾。那么在此之后接棒全片旋律的,便是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安与自己内心之间较量的场面。
    毫无疑问克里斯蒂安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她无人可及的美貌和优秀的舞台张力都预示着作为一名演员巨大的艺术前途。可是笼罩在阴郁的艺术审查和官员操纵阴影下,她却又无时无刻不为自己而胆战心惊。她不仅害怕艺术生涯因为自己的政治错误而毁于一旦,也害怕自己为了保全艺术生涯而做出的背叛爱情的行为最终让她失自己心爱之人。导演对于女主人公的内心刻画体现出了最为深刻和基本的人性矛盾。在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爱情之间,女主人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利益,但是导演弗洛里安同样也戏剧性的让克里斯蒂娜以自杀这样残酷的方式宣告了自己对爱情的愧疚和对自己最终的救赎。弗洛里安通过这样的方式,通过刻画人性最基本矛盾的方式,来无声的控诉影片中东德文化审查体制下,对于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不得不说,弗洛里安对于当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性扭曲与挣扎的描写是刻骨和入木三分的。他不仅以一个普通德国人的视角,以一个编剧的手、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故事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态度,同时作为一个导演,他也借助无所不在配乐和略微文艺化的镜头视角以细腻的手法表现出了这些。主角夫妇争吵时夹在两人中间、位于镜头中央充满暗喻的提线木偶;特工审问女主角时,期望女主角认出自己的眼神和问出问题时希望其配合自己而下意识的轻微点头,都是这位具有才华的导演安排在片中的小细节。
    这位曾经在牛津大学修读过政治学的导演当然深谙本片所表达的政治反思和民主自由的精神,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样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他运用具有政治意味的电影语言,做到了一位单纯的作家和单纯的电影导演都没法单独做到的事情。同时也在剧尾,让男主角德莱曼以一个作家的方式,也是自己作为导演的方式,奏出了一首好人的奏鸣曲。

《窃听风暴》观后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窃听风暴》观后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窃,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