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1942》观影感受

影视台词 > 影评 > :《1942》观影感受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1942》观影感受的正文:

  冯小刚最早想拍这个片子,是在1993年看到《温故1942》小说后动的这个念头。1994年冯小刚跟刘震云聊过这个事儿,但刘震云并没有同意。一直拖到了2000年,刘震云才正式跟冯小刚确认,把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从2000年到2011年,11年间,《温故1942》曾经2次筹备过开机,最后都不了了之。媒体对这段描述都语蔫不详,基于国情可以大致推断,很可能是“体制的原因”导致片子无法开拍。而熟悉和了解冯小刚的媒体人,都知道冯小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念叨念叨地想拍《温故1942》,但从《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1&2、《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片子票房越来越高,《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让他也被官方主流宣传口所认可,但他的《温故1942》却越来越难产了。
  
  这些背景,许多人知道,但更多的人,则完全不知。
  
  《温故1942》大概就是冯小刚心里的一根草,94年的时候冯小刚想弄这个,本来就是想拍个所谓的装逼片,有点类似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吹牛逼用的。到2000年真打算拍时,冯小刚的喜剧片已经小有所成,姑且就想一鼓作气趁着刚出名,让外人明白自己不光能拍喜剧片,也能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包括后来冯小刚拍《夜宴》也是这个意思,向外界尤其是外国影视圈证明一下,自己也是能拍所谓“大片”的。)据说冯小刚和刘震云还特意重新跑了一遍河南,打听关于当年的事情,可惜最后却因为其他原因没拍成——于是这片子就种在冯小刚心里了。按照冯的自诉和推算,应该是在几年后,大概也就是《夜宴》前后,他第二次打算动这片子的打算,也是搭好了基本的班子,最后还是没开机。
  
  从此开始,《温故1942》不仅成为冯小刚心里的那根草,而是成了让他最痒的那一根,明明知道最不可能拍,却总是心存侥幸,妄图真的把这部作品挪上大屏幕。
  
  情况的变化通常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的,首先是冯小刚拍了《集结号》,然后又拍了《唐山大地震》。《集结号》的拍摄让冯小刚正式从一个草民的导演,成为了被中国主流社会所承认的电影导演。之前冯小刚的片子不管怎么大卖,不管在和张艺谋、陈凯歌,甚至和周星驰的电影对撞时都不落下风甚至票房上更胜一筹,但对中国的管理阶级层面上(我改了一下词,因为不知道用什么词好,姑且用管理阶级这个词吧),冯小刚永远是个无法入法眼的人物。《集结号》上映当天时,在CCTV1的《晚间新闻》都用了60秒的时间来进行正面报道,这片子让冯小刚正式大翻身。而随后的《唐山大地震》虽然艺术水准并未达到用户期望的高度,但创纪录的票房收入,以及这片子和512大地震的连带效应,为冯小刚的“大师”身份再次添砖加瓦。同时,这期间的《非诚勿扰》1和2继续保持了其喜剧贺岁和高票房高口碑的效应,让冯小刚的电影威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942》正是在这种背景的支持下,正式进入拍摄周期。
  
  抛掉没用的废话,这部名为《1942》的片子,记录了1942年,二战中中日两国激烈交战时河南旱灾的一个特殊景象。我没有看过原作的小说,单从电影本身来看,这片子我可以打到8分(满分10分)。其中,电影本身的质量大概能打6分,多的2分是给冯小刚在如今这个时代环境下,能够拍摄这样一部作品的勇气分(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外国观众,看这部作品大概也就会认为还“过得”而已)。
  
  先说电影质量,片子有多个分线支头,但真正意义上就二根线,也就是东家逃灾一根线,时任的国民党政府一根线。国民党政府这边的线比较多,有蒋介石、白修德、李培基等人;东家逃灾这条线的人物比较多,但分支反而较少,基本上都是围绕东家的家人和朋友,也就厨师老马算一个分支。很显然,冯小刚拍这个片子的用意很明确,借一个大背景下,从宏观(背景)和微观(人物)线上分别陈述河南灾情的这个事件。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政府的这根线虽然繁乱,但基本上把整个情况和形式交代清楚了。每个人在每个人的立场上,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比如说蒋介石,比如说白修德,比如说李培基,比如说借国难发财的腐败官员,比如说河南省朝李培基要钱要粮的各级官员,比如说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指挥官的所作所为。而在真正意义上,试图陈述整个灾情缩影的东家这条线上,反而剧情单薄。因为缺乏故事性……这也同时是这部电影我觉得缺陷最大的部分,这个电影的故事性太差了——几乎所有的观众在看电影之前都会受到市场宣传的影响,知道这是部说1942年河南旱灾的事儿,也知道必定是和“饿死人”有关的。于是东家一路走来,从逻辑角度判断,也必须是要不断饿死同伴,才符合观影者来看这部片子的“心理预期”。但事实上片子的内容真的就是一个一个饿死,没有什么太多技巧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活着》的剧情也在说同一个内容,也是主人公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但是其情节则非常精彩,相比之下真是高下立判。当然,我必须要承认,《活着》是一个很长年代期间的“死亡”故事,而《1942》描述的是大概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的“死亡”故事。另外由于我没看过《1942》的小说原作,所以不知道是否在小说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无波澜的情节展开。上面说的是缺点,优点当然不用多说,冯小刚的片子还是比较能保证拍摄质量。整片的水准还是OK的,所以我能给出6分的一个及格分数。
  
  另外的2分是勇气分。
  
  为什么是用勇气分?印象中片子还没公映,冯小刚就发了微博,希望大家不要“过分解读”,因为年姜文的《让子弹飞》就被部分观影者过分解读了,搞得姜文在某些程度上还颇被动。对冯小刚来说,即使是拍这样一部片子,他还是有资金回收的压力的,毕竟投资拍电影,也是一个花大钱赚大钱的行业,真要是赔了,他估计也对不起王中军和王中磊。而这其中,压力最大的部分,显然不是观众不电影院看片导致票房失败,而是“政府认为这片子在影射和暗喻,轻则短期内冯小刚无法继续拍片并警告出品公司,重则严重警告甚至勒令即刻下画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你说到1942,就一定会有人说起1962,而后者,直到现在的盖棺定论也依然是“三年自然灾害”。冯小刚的这部《1942》拖了19年,从11年前开始筹备2次开机拍不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这部片子,能在现在,在2012年的这个时代背景下,完成这样的一个题材,一部作品,并真正意义上把它推到了大银幕上映,这是非常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那些观影者所无法知道的,但冯小刚的电影工作室,以及众多对电影进行报道的媒体人员所知晓,却不能说给每个人听的。所以冯小刚会在上映之前,特意对外表达,希望大家不要过分解读,不要过分解读。这就是一部电影,而且是说国民党时期的一部反映当时民生问题的电影。仅此而已。
  
  片中有一段蒋介石坐汽车离开重庆,在车内对秘书说,“我有时候真怀念北伐时期,那时候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一呼百应,所向披靡。”
  
  这多加的2分是打给能在这个年代拍出这个题材的冯小刚的,是向冯小刚的勇气给予的致敬分。哪怕我们知道冯小刚是多么鸡贼的一个人,他也能抛开一切所谓的杂念,拍出这部也就是还“过得”的片子,并动用一切资源和力量,让它上映。而那么多所谓的大导演和名导演,还在拍各种古代战争大片,仅仅是因为那很“安全”。

《1942》观影感受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1942》观影感受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1,感受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