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王的盛宴》:以暴制暴的历史映射

影视台词 > 影评 > :《王的盛宴》:以暴制暴的历史映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王的盛宴》:以暴制暴的历史映射的正文:

  在那座曾经杀戮的大房子里,所有的声音都开始醒来:那是一声声“沛县刘季”的呼喊,那声音里有着刘邦最草根的出生;那是一声声“让理想继续活下”的哀求,那声音里有曾经帝国坍塌之后的理想主义者的痛苦;那是一声声的“噩梦,噩梦”恐惧,是君临天下的帝王走不出的梦魇,跪拜的老臣,服侍的吕后,以及终年三十四岁韩信的人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六十一岁的刘邦在最后的时间里看到了战争、杀戮、复仇和冷漠,以及最后的死亡,但是,但是,他却又一次牢牢握住了戚夫人的手。
  是需要最后的温情?还是欲望依旧不灭?一个女人,另一个女人。吕雉从戚夫人身边走过,停顿了5秒,她们的目光交集在一起,两个女人共同爱着,或者曾经爱着同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白手起家,这个男人有着骄傲和矜贵,这个男人沾满了鲜血,这个男人杀死了最大的敌人项羽,这个男人成为四百年帝国的高祖,而这个男人也将最后死。是的,两个女人是这个男人一生的欲望,曾经的生死与共,现在的双手相握,以及未来的杀戮和被杀戮。但是,对刘邦来说,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已经全部掌握在女人手里,包括那些打江山兄弟的生死,包括身后帝国的荣辱,包括自己的三个孩子和戚夫人。
  他的一生已经太过漫长,太过曲折,也太过痛苦。刘邦说,我一生有两个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韩信。曾经,他叫“沛县刘季”,他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超群的武艺,而项羽让他知道了什么叫欲望,“灭秦”的大旗扯起来,从跟随项羽到征战秦军,以及谁先入关者谁为王的承诺,让他欲罢不能。本来对于刘邦来说,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因为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碍不是秦帝国,而是项羽。项羽拥有最强壮的身躯,指挥着最强大的军队,也拥有着最美丽的女人——项羽是那个时代的“神”。对于这个神来说,灭秦是他的理想,是他一切的归宿,所以他看不到刘邦的威胁,甚至在刘邦没有入秦王宫的骗局面前,他也用宽容化解了矛盾。而在那场“王的盛宴”里,他甚至设计放了刘邦,他不会斩草除根,他只要“灭秦”,在这一“伟业”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当秦王子婴被废而最终死在秦王宫里的时候,项羽的理想实现了,但是他却忘记了,他其实不是神,他是站在刘邦身边的一个人。其实,这个拥有一切的男人和秦王子婴一样,都是理想主义者,当子婴哀求着说:“让理想继续活下!”项羽在他的眼神中读出了自己,子婴是秦帝国最后的象征,而项羽,何尝不是“灭秦”的最后象征。当项羽踩着子婴的尸体灭掉了秦王朝的时候,刘邦也已经开始踩着项羽的尸体建立自己的帝国。
  
  建立帝国的欲望被点燃,就是那场“王的盛宴”。在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恐惧之后,刘邦却被项羽错杀而最终逃离,“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刘邦自己设定的恐惧,甚至所有一切的楚汉之争都是他自己想象中的恐惧,“项羽是我一生中见过最高尚的人”,恰恰印证着他走入的是一个没有理想,只有欲望的死胡同。不管尊严,只顾生存,刘邦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隐忍,而他所依靠的就是身边那群兄弟,张良、萧何,这一群各怀绝技的人们誓死追随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在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韩信。生逢乱世,却心思单纯,对于韩信来说,胯下之辱,背信弃义,所有一切都为了当初相遇时分给他馒头的那一点点温情,那不是欲望,那是信仰,对于韩信来说,信仰高于一切,“萧何月下追韩信”只是一种形式,当韩信经历了项羽的冷漠,从刘邦身上感受到了一丝温情的时候,他一定会无悔追随义无反顾,他拥有战场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天赋,他注定是刘邦进入欲望世界的最好助手。而当他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建立帝国的时候,刘邦欲望集团所看到的并不是韩信身上的信仰,他曾经的的背叛就会是一个永远的污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曾经,刘邦踩着项羽的尸体成就了霸业成就了新的帝国,但是谁会保证韩信不会踩着他的尸体前行?
  这是关于欲望的死循环,在权力欲望的不断催生下,所有的理想、信仰都敌不过关于忠诚的拷问,不管是秦王子婴“让理想活下”的哀求,还是项羽的灭秦的“高尚”行为,或者是韩信“宁有种乎”的诘问,对于刘邦这个带有“沛县刘季”标签的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安全感,而吕雉无疑是这场权谋中最大的征服者。作为一个女人,他爱着刘邦,为了自己的男人,吕雉经受了牢狱之苦,遭遇着被扣为人质的惊恐,也忍受着夫君另爱他人的耻辱,却凭着顽强的生命力支撑了下。而当刘邦从草根地痞变身为了一国之君,贵为皇后的她,亦完成了从普通女人到政治家的蜕变,一场由她主导的血腥杀戮,也悄然拉开了帷幕……
  对于刘邦来说,所有的不信任都是源于灭秦之后的权力欲,而对于吕雉来说,则是更大的欲望,是重新建立帝国的欲望。和刘邦的不安、恐惧和怀疑不同,对于一个忍辱负重的女人来说,只有斩草除根的行动,只有全然的杀戮,在森森耸立的帝国高墙内,无声蔓延……项伯、韩信,甚至刘邦身后的三个孩子和戚夫人,是的,她才是刘邦帝国里最没有人性的机器,腐烂的头皮,接刘肥回家的温情,丈夫出征时的目送,以及在小山包上留下一个没曲线的剪影,这一切都是为这架机器最后的运行创造条件,是的,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受伤的女人,而充满欲望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冰冷的女人。
  吕雉的报复只是因为曾经的怀疑,以及爱的背叛。刘邦为自己外面找女人寻找借口说“我他妈喝高了”,甚至在灭秦的大业中也“不耽误你找女人”,当然还有弥留之际和戚夫人的那段暧昧,在吕雉的心中,和刘邦心中的狐疑一样,到底什么是忠诚,或者什么是爱情的忠贞?是的,对于刘邦来说,称帝带来的快感很快过,而对于打江山的兄弟,始终萦绕在心中就是谁会永远忠诚的疑问,没有永远的信任,只有永远的怀疑,“我的命运是从鸿门宴开始的”,但其实,不管是刘邦,还是吕雉,他们的“一生都是鸿门宴”。
  所以关于忠诚的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就像历史的真相,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所以陆川在《王的盛宴》里其实设置了一个哲学命题:什么是忠诚,什么是真相?弥留之际的刘邦看到了正在记录的史官,问他记下来干什么,那史官说,是为了留给后人。“以史为鉴”这是映射还是更大的谜团?丞相萧何面对那些记录的史官,问他们,关于鸿门宴,他们记下的是不是都是真实的?但其实,那一场“王的盛宴”里有太多的计谋,有太多的表象,即使萧何说项伯舞剑、樊哙冲进宴席,都是设计好的计,但是这是不是就是真实的“王的盛宴”?当站在萧何面前的吕雉,解开项伯、张良和韩信最后的命运时,那套先进的“姓名检索系统”已经将他们的命运写进了文本里,这是被预写的文本,里面是被预设的命运,所有人的生死都已经写好,那么文本的真实又从何而来?而当吕雉最后对萧何说“你的由你自己写”的时候,看起来萧何的命运并没有被预设,或者有关他的文本没有被预写,但是这样的文本会抵达真实吗?文本似乎永远是“不忠”的,就像刘邦对待兄弟,吕雉对待爱情,那书写的背后永远有不被认知的一面。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这是电影开头字幕里的说明,这更像是一个和主题有关的隐喻,那个脍炙人口的鸿门宴出自《史记》,但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下,这是不是就是历史的真相?司马迁不是那些“史官”,但是对于一个遭受了宫刑的记录者来说,文本记录的那场“王的盛宴”会不会也是“不忠”的?导演陆川据说曾经要拍的是电影《鸿门宴》,而由于各种原因由李仁港接手并于《王的盛宴》之前上映,而《鸿门宴》就是按照《史记》来拍的,鸿门宴这段历史,司马迁采访的是樊哙的后人,司马迁的女儿嫁给了樊哙的后人,所以鸿门宴里樊哙的角色会显得很重要。事实上,樊哙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别显赫的军功,最大的功绩就是一直陪伴着刘邦,是他的乡党。陆川说:历史的记载是有偏差的。正是有这样的”偏差“,所以陆川要颠覆《史记》中的那个“鸿门宴”,在《王的盛宴》中,他借萧何之口怀疑樊哙后人对于鸿门宴的讲述,而“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或许只是一个另类的说明而已。
  《南京!南京!》、《可可西里》、《寻枪》,与以往的电影一样,陆川注重于另外的视角,注重于大历史的小细节,所以不同于《鸿门宴》的大场面、大视角、大格局,《王的盛宴》注重心理描写,尤其是刘邦在弥留之际内心的恐惧,是不是陆川心中的那个史实?“因为别人的历史也会成为自己的历史。”陆川说,而或许这样的电影叙事更适合文艺青年,而不是一般的观众,当观众质疑声不断的时候,其实我们也看到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陆川内心的不甘心和挣扎,沸沸扬扬的”口碑维护“其实是暴露了陆川的另一种“欲望”:因为被网络水军抹黑而差评,陆川团队选择以雇佣水军的方式刷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谓“以暴制暴”,其实就像内心恐惧的刘邦一样,陷入了“像暴力与权力的死循环”。
  开头跑马灯似的影视公司logo,这些又像是理想主义者陆川的突围,希望另类却又陷于现实,这或许也是这一部电影的主题深化。似的,理想主义者项羽、韩信和子婴最后都死了,而刘邦作为权谋者最后陷入的是梦呓一般的自白,这自白就如那个”生存还是毁灭“的哈姆雷特疑问,而这些疑问就如《王的盛宴》译成“The Last Supper”一样,是另一个指涉,那是“最后的晚餐”,或许在陆川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组成的“永不安宁”中,会永远有一个关于信仰关于忠诚关于仁爱的怀疑:“与我共用一个碟子的那个人将要背叛我。”

《王的盛宴》:以暴制暴的历史映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王的盛宴》:以暴制暴的历史映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王,映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