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妙笔生花》从作者到作者

影视台词 > 影评 > :《妙笔生花》从作者到作者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妙笔生花》从作者到作者的正文:

  《The Words》,大概是个蛮小成本的电影。这是一部蛮亲切的电影,还算是个不错的故事。
  
  看过上面很简单的剧情介绍,以为探讨的是Originality的问题。这大概是艺术界永恒的问题,在现代和后现代当中更是尤为值得探讨。
  然而这样的兴趣早就在影片的第一个小时当中就瓦解了。Originality在本片中,有过于清晰简单的情节讲述过,丝毫没有引起思考的意味。只是片中的人物自己的内心在经受着痛苦。从他到花房找到老人的那一幕起,我作为观者便放弃了思考这些,而转而想story和facts之间的关系。那些老人经历过的事情,通过文本的记录和转移,变成了年轻作家的一部分。于是,相应的pain,也随之转移。
  哦,那么“写作”是什么?无非只是一种普通的技术。从人类用绳子打结记下一个数字、用刀在石头上划下第一个图案做记录开始。在此之前,人来只能用自己的大脑来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也唯独自己可以经历这一切。而记录,打破了“全”和“唯一”。而写作,成为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的记录,它可以和现实有关,也可以和现实完全无关。而这种力量却那么强大,让人着迷。
  诚然,story 和facts之间的关系,探讨的也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那位作者在和年轻女子的对话中,若即若离毫无感情可言,却能够试探出,女子似乎还分不清写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Different是一种多么简单粗暴地对关系的描述啊)。而年长的作者,早已不在意那种关系了吧。
  这十分类似于李安的少年派当中事实和真相的关系。要是说深奥一点,也可以扯到语言哲学上面。但我懒得再扯了,大家读陈嘉映先生的书就好。
  
  影片的“套娃”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倒不稀奇了。记得大学时读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层次丰满。当然,不必说影视作品中的各种尝试,《盗梦空间》简直就是纯粹在卖弄结构。而《The Words》的层次,让人不免想到,其中的三个作家,其中的暗合。每个人都遇到相似的情景,比如会离开的女人,比如作品。
  是的,《The Words》的确也探讨了作者、fiction中的人物、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不免让我想起数年前的一部《The Hours》(时时刻刻)当中的三个女人。同样是3个故事,《The Hours》显然层次、情节更丰富,互文的趣味等等也更漂亮。相比之下,《The Words》显得简单、粗糙了许多。
  
  哦,很难不提到性别。《The Words》的作者显然对性别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
  影片中,相比于男人,女人似乎从来不曾烦恼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她认为,她所经历的、所相信的、所能够想象的,就是真实。但而男人则不断地怀疑、不断地证明、不断地重构他所建立的真实。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当女人所认为的真实受到挑战的时候,她做出一些失态、失控的举动,比如突然离开、精神崩溃、动情……
  当男人所建立的真实受到挑战的时候,他想要重构(写作)、弥补、反思……直到自己重新相信。
  这没有好坏之分。但这似乎可以解释影片里那些看起来不那么连贯的情节。
  
  不想评价这部片子在电影史当中的贡献,大概不会有太大的贡献,且那也不是作者的目的。
  作者可能只是想要表达那么一些东西,且还挺清晰美妙地表达出来了。
  请原谅我在前面,搬出来那么多奥斯卡影片来比较。无非只是想降低大家对“好电影”的追求。
  有时候,我想,是所有的影人都有必要想李安、王家卫一样,追求“好电影”吗?
  后现代本身就会弱化对“好”和“先锋”的定义。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部电影。对于一个想做电影的普通人,用电影说了一些自己想说的,就蛮好吧。
  
  前几天,从某书店买到一瓶果酱,外包装纸上是辛波斯卡《三个最奇怪的词》,有意思的是,其中,也有那么三个简单,而又有意思的结构: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
  我在无中生有。

《妙笔生花》从作者到作者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妙笔生花》从作者到作者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妙,作者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