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应许之地》观后感 结局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应许之地》观后感 结局点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应许之地》观后感 结局点评的正文:

  自然资源丰富应该算上天的恩赐,在这一点上美国比较容易遭他人嫉恨。美国能源结构中煤电比例逐年下降,蒙大拿、怀俄明一带的粉河盆地蕴藏的煤炭自己用不完,所以希望向中国出口。从目前的需求看,仅吉列煤田一处即可供中国烧100年以上。北达科他等地最近几年陆续有大型油田投入开采,一系列人烟稀少的地方进入蓬勃发展的状态,一幅局部重现当年西部开发盛况的景象,我听说已经有华裔性工作者闻风而动,纷纷迁居寒冷的草原为石油工人服务。过经济发展势头并不看好的纽约上州、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俄亥俄一带最近这些年突然成为天然气高产区,蕴藏量足够满足美国未来百年的需求,同时还能大量出口。不过上帝给你幸福感的时候,一般不会忘了搭上点麻烦配套。电影《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中,宾州一个虚构的偏远小镇麦金利有着我实际过的那些美国小镇的种种魅力,夕阳染红的白色谷仓、一年三季显出丰收景象的农田和极低的PM2.5数值,小镇上的人们突然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抉择:要发展,还是要环境?
  一家大型天然气公司准备在麦金利小镇租赁土地开挖天然气,史蒂夫(马特·戴蒙扮演)和同事苏负责挨家挨户上门做说服工作。他俩带着合同,只要当地居民动心,签上名字以后即可得到以百万美元计的经济补偿,条件是允许天然气公司在自家土地上钻井采气。麦金利的居民数量应该远远低于中国一个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辖区,不过面对唾手可得的财富,大家仍然有各种不同的反应。镇上的官员接到史蒂夫送上的信封以后已经基本被搞定,如果还有不满,那也只可能是嫌钱太少。在一个明显处于经济萧条中的小镇上,普通居民的生活离悠闲富裕很远,他们每天都要为维系中产状况而挣扎---房贷车贷、孩子的大学学费、电费汽油费有线电视费,付清每一张账单都需要努力。对他们来说,天然气公司的经济补偿已经远不止雪中送碳,他们可以终身不再为账单发愁。
  史蒂夫和苏说服这两种人比较容易,他们的工作遇到第三种人以后才开始出现麻烦。当地居民聚集到高中的体育馆行使民主权利,他们打算通过投票最终决定是否与天然气公司合作。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上,灰白头发、眉毛浓重的老先生弗兰克属于例外,或者用中文说叫钉子户。他拥有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头衔,退休以后发挥余热到当地高中当老师。弗兰克将话题引到开采技术上,相关的术语叫fracking,全称为hydraulic fracturing,即液压破岩采气。从纽约上州往西南经过宾夕法尼亚、西弗吉尼亚直到俄亥俄,地壳深处分布着富含天然气的页岩。天然气藏身页岩已经很久,至少自恐龙横行世界的时候就有,但液压破岩采气技术最近这些年才完善起来。钻井深入到地下3000米左右,接着高压水注入页岩挤压出若干通道,天然气因此得以释放。弗兰克建议在座的居民都上网Google一下,看看fracking这种技术到底意味着什么。从我自己Google的结果来看,除气体渗漏导致空气污染等可能的事故外,液压破岩采气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破碎效果,高压水中需要添加进几十种化学物质,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天然气公司有能力向民众显示微量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但当两杯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一杯没有化学物质,一杯有几十种采气以后残余的微量化学物质,任由他们出示“无害”的科学证据,你恐怕都会选择前者。有什么好犹豫的?
  史蒂夫应对弗兰克的当众挑战时承认,天然气并非完美,但他坚信,比起煤炭和石油来,天然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很多。与他推销的天然气一样,史蒂夫本人也并非完美,他说服当地人签合同的时候,对小镇地下的天然气储量有些低估。他提供的数据是价值3千万美元,但学术研究机构的数据为1亿5千万。除此以外,史蒂夫其实一直抱着为当地人办好事的诚挚在推销天然气。他来自中西部的爱荷华,当家乡的一个工厂关闭以后,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凋敝,他因而认定单靠农业已经无法维系一个小镇的生计。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史蒂夫接触当地人以前,特意到镇上的杂货店买了件法兰绒衬衫,这种服装是美国小镇蓝领人士的标示之一。身穿刚买的深蓝色法兰绒衬衫,脚蹬祖父留下的旧皮鞋,开一辆铁锈色的破皮卡,史蒂夫希望让当地人觉得自己也是小镇的一份子。
  支持破岩采气,当地经济可以得到根本改善,但环境将遭到污染,从前的小镇生活方式可能一不复返。拒绝破岩采气,当地经济只能持续低迷,但环境质量将得以保持,小镇的地方特色可以延续下。电影展开这个冲突以后,立即陷入无法提供解答的困境中。在呈现争论双方各自立场的同时,电影自身的观点其实比较清晰,故事讲述者们反对破岩采气,但他们无法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小镇的前景在哪里?即使麦金利小镇投票拒绝采气,但如果周围的其他小镇允许,从环保的角度看,哪怕拥有一位康奈尔的博士,麦金利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对环境损害的增加与天然气使用过程中取代石油和煤炭以后对环境损害的减少相比,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电影中的另一个细节宣示了破岩采气冲突中包裹着的人生真相。史蒂夫进到一户农家,主人顺手摘下了他新买的法兰绒衬衣上的标签,这种温暖亲密的姿态让史蒂夫有些吃惊。主人向史蒂夫提问的时候显露出的期盼让史蒂夫继续吃惊,出现在镜头前的小镇居民显然是一个勤劳工作的农夫,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处于挣扎中。史蒂夫给了他渴望的答案,“你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农夫没有发声,但嘴角翕动,眼光里充满期待。这种眼光灼热又真诚,它基本上可以照亮美国破岩采气的前景。
  虽说电影没有为大的冲突提供任何解答,但编剧导演们安排史蒂夫本人经历了一个觉醒的过程。他为当地人排忧解难的信念逐渐动摇,那些环保人士对钱的冷漠让史蒂夫意识到,世界上或许还有比美元更重要的事情。如果环保人士中刚好还有一个漂亮姑娘,那么觉醒的过程只会更快、更坚定。高中老师爱丽丝是那种每一部关于美国小镇的电影里都有、但我的实际旅行经历中从未遇到过的年轻女性,她原本在大城市工作,为了继承和保护父亲留下的土地才回到家乡,她是那种微笑一次可以让人忘掉一个月烦恼的姑娘。电影中她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里都在微笑,魅力自然无法抵御。爱丽丝的微笑有时自然可爱,有时神秘莫测,有时莫名其妙。不管怎样,她与史蒂夫在酒吧的偶遇最终促成了史蒂夫做出违背天然气公司利益的选择。
  在美国生活十多年以后,我的注意力开始更多地放在中美两国的相似而非不同上,再现美国当代社会环保与发展冲突的《应许之地》基本上可以完整移植到今天的中国。云南怒江地区某个偏远贫穷的小镇上,水电建设总公司派人动员居民拆迁。如果中国官员的贪腐程度与美国接近,那么拆迁费可以让当地居民彻底脱困。为了与当地人更好地融合,他特意买了件中国农民喜欢的那种不贵而且从来不用整烫的西服穿在身上。但环保人士开始搅局,国际国内的NGO都有。他们认为,即使怒江项目带来各种发展上的好处,但当地的环境将遭到破坏,电站可能诱发地震和各种地质灾害,小镇清贫却清静的生活方式也将成为历史。水电总公司的那位代表开始觉醒,他在当地的卡拉OK厅里遇到一位长得象周迅或者郝蕾的乡村教师后,转而坚定地反对建水电站。最后,电站仍然还要建,而且是梯级系列电站,但他毫无懊悔之意,只要能留在当地继续和乡村教师唱卡拉OK。

《应许之地》观后感 结局点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应许之地》观后感 结局点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应,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