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西游降魔篇》和《大话西游》对比

影视台词 > 影评 > :《西游降魔篇》和《大话西游》对比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西游降魔篇》和《大话西游》对比的正文:

  《大话西游》被称为影响80后一生的电影,结尾的台词“他好像一条狗”诉说着人生的无奈,让当时还年少轻狂的80后们明白:总有一天你会被这世界上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改造,它会磨平你的棱角,夺走你的挚爱,像悟空一样,戴上紧箍,斩断情爱,跟着唐僧完成命中注定的取经大任,而紫霞的死印证了一句话:“总有一个女孩出现,让男孩最终成为男人。而男人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她,那简直是一定的。”
  
  《大话西游》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正如片尾曲《一生所爱》的歌词:“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虽然星爷说《西游降魔篇》是独立创作的剧本,和前作没有关系,然而降魔篇就像是他对大话的另一种解读。
  
  神话形象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暗地里参与观众的心理,就像拥有自主的人格一样,因为它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表达,所谓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普遍拥有的心理结构,是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天上的神祗是我们身上神性的那一部分,人类的心理能量就是众神的原动力,这是属于我们的永生,借着这个链接,人感到自己与一切生命的延续性融为一体,永不泯灭,心灵的生命就是人类的生命,源自潜意识深处的生命泉水,是由整个人类的根部汨汨涌出的。我们从世界各地的神话中看到,在古代彼此之间无法往来的不同民族的神话中,存在着类似的主题:通过重生获得神力的英雄、指点迷津的老者、带来厄运的美女、禁止打开的魔盒、藏匿于水火(阴阳)交界处的宝物等等。现代人习惯把神话解释为古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幻想,是一堆毫无逻辑可言的胡言乱语,却忽视了这些神话形象是从古人的内在心理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而这种心理经验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西游记》作为中国民间的神话故事,同样是内心经验的具象化,悟空象征着人的兽性,玄奘象征着神性。兽性的一面因为服从本能满足自己的欲求,所以在现实中更容易生存,于是悟空被塑造成法力无边的齐天大圣;而神性的人总是力图克服本能,所以生存对于他要艰难许多,于是玄奘被塑造成手无缚鸡之力的金蝉子转世。悟空虽然真实自由,但狂傲不羁,不懂得何为尺度;玄奘虽然因自律而拥有内心的宁静,但一味的脱离尘世,让他的生存举步维艰,善良让他无法分辨世间的谎言,而只有悟空和玄奘合作才能取得真经——即人格的发展需要将兽性的一面和神性的一面整合。
  
  《大话西游》的基调之所以无奈和悲怆,是因为它仅仅以悟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它只看到人的真实和自由被命运无情地摧毁了,它是片面的,而《西游降魔篇》补上了缺失的另一半——以玄奘的角度解读人格的发展。
  
  降魔篇中的玄奘将普渡众生视为己任,当段小姐向他表达爱慕之情时,他说自己是追求大爱的人,不会被小爱所扰,殊不知当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他已经和大爱渐行渐远了,玄奘对死的人并没有真正的情感,而只是怀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主情结。对神性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然而正是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却常常做出比动物恐怖一万倍的事情。我想没有人会否定希特勒有救世主情结,年轻时的希特勒常常为世道的不公而感到不平,然而他却做出了惨绝人寰的事。如果希特勒的童年是幸福的,他的父亲多给他一点理解,或者在他早年还没有那么极端的时候找到相爱的人,那么至少他会明白每一个士兵、每一个犹太人都有着自己所爱和爱着自己的人,也许二战就可以避免,即使无法避免,至少不会酿造出屠杀犹太人的人间惨剧。救世主情结能成就一个人,让他变得高贵而伟大,但倘若这个人未曾体验过人间平淡和温馨的真情,那么这个人往往无法理解对于普通人而言究竟何谓幸福,一旦他沉溺于自己救世主的激情之中,就会将自己对于这种激情的追求强加给他人,然而他不曾意识到无视他人的情感让他远离了大爱,救世者演变成了葬世者,天使和恶魔只有一线之隔,天使的羽翼越是洁白无瑕,越是容易沾染上污点。
  
  《儿歌三百首》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初胖师父将它作为降魔的宝典赐予玄奘,然而玄奘发现它毫无用处。如同许多神话故事一样,指点迷津的老者将重要的宝物赐予英雄,然而英雄完全不知道如何使用它,直到英雄经历了种种历练后,在最重要的时刻,通过某一契机,宝物终于发挥神力,帮助英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胖师父给玄奘的不是别的书,而是一本《儿歌三百首》呢?儿歌象征着人的童年时光,那时候人徜徉在物我未分化的朦胧之海,那天堂般的状态,我们都曾身处其中,然而无情的时间法则把我们从中逐出,所以基督教的神人合一、佛教的涅盘宁静、各种艺术家们追求的高峰体验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同一个目的——找回遗落的天堂。从我们脱离童年,获得自我意识起,色彩缤纷的世界画卷便在我们面前展开,然而有多少人在体味了世间的各种激情之后,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呢?欲望的不断膨胀让人迷失了心智。“人生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回归简单的过程。”这句话诠释了生命的过程,回归简单可以说是找回童年,但并不仅仅如此,而是心灵达到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感受到自我的完整性,各种欲望都处于和谐之中——既不被欲望控制,也无须压抑欲望。所以玄奘最后降服悟空时,《儿歌三百首》变成了《大日如来真经》,而帮助玄奘完成转变的是段小姐。
  
  “永恒女性,引领人类上升。”段小姐所象征的正是歌德所说的永恒女性——荣格心理学中的阿尼玛。“女性是永恒的。这永恒的女性化身为青春少女,引我们迷恋可爱的人生,化身为妻子,引我们执着平凡的人生,又化身为母亲,引我们包容苦难的人生。在这永恒女性的引导下,人类世代延续,生生不息,不断唱响生命之歌。”女性拥有细腻的情感,温柔如水,包容一切,这些都是男性缺少的品质。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如果在潜意识中女性成分(阿尼玛)的一面得到了积极的发展,那么他的人格将会变得更为完满。在影片中,段小姐不仅帮助玄奘将被撕毁的《儿歌三百首》拼凑成了《大日如来真经》,并且将自己的无定飞环变为戒指作为定情信物赠予玄奘,最后戒指转化为紧箍降服了悟空,正是象征了阿尼玛对于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不仅将男人好高骛远的神性追求引领回现实(让玄奘体验到爱情,认识到男女之爱也包含在大爱之中,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同时帮助男人克服自身的兽性(无定飞环转换为紧箍)。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男性而言在遇到符合自己潜意识深处阿尼玛形象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为强烈的吸引力(这一点对于女性也一样,心理学中,将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成分称为阿尼姆斯),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总有一个女孩出现,让男孩最终成为男人。而男人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她,那简直是一定的。”这个女孩正是象征了男人内心中的阿尼玛形象,男人被阿尼玛引领着走入自己内心的最深处,获得了自己人格的完整性,由男孩变成男人,而之所以说男人永远不可能得到她,是因为这个形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男人现实中的这位最深爱和难以遗忘的爱人,她之所以完美,是因为男人按照内心中阿尼玛的形象将她美化了,所以真的让一个人和自己曾经以为最爱的人在一起,往往会发现当初那么强烈的爱已经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总是说对方变了,却不愿承认改变的并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内心,正如那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份爱注定是要失的,当最热烈的爱受到创伤而返回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人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是紫霞的离让悟空戴上紧箍,是段小姐的死让玄奘成佛。
  
  《西游降魔篇》在对于生命历程中人格发展的阐释上补充和超越了《大话西游》的主题,悟空归降并非只是在表达自由遭到束缚,而是同时标志着玄奘成佛,神性和兽性被统一进人格的整体中,人的这一状态可以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一段话来表达:“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我要向前走。”

《西游降魔篇》和《大话西游》对比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西游降魔篇》和《大话西游》对比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西,对比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