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许海峰的枪》观后感:给主旋律加点铊

影视台词 > 影评 > :《许海峰的枪》观后感:给主旋律加点铊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许海峰的枪》观后感:给主旋律加点铊的正文:


  这电影根本就不会在院线做商业放映,所以大部分观众根本看不到,我也是参加北京电影节活动看到的,这片名就不招人待见,但看完以后,发现这片比大部分粗制滥造的主旋律强不少。编剧王兴东和导演王放放是父子搭档,王老编剧有丰富的主旋律作品编剧经验,王导则是70末的新锐导演。后来看到现场有不少女生尖叫,原来主演叫李东学,但我不认识他,叫就叫吧,也挺热闹的,前两年有部主旋律电影《钱学森》,主演是陈坤,见面会现场也有人叫,原理相同吧。
  为啥叫这片名呢?导演说,许海峰和他都想改,但改不了,不说也罢。故事其实大家都大概知道,就是讲许海峰打枪的故事,用胶片拍摄,画面质感不错,音乐、剪辑也是认真做过的。但这年头,一提主旋律就是“烂片”的同义词,价值观不认可,你拍出花来,也没人看。对此,导演心知肚明,剧组也没有“非分之想”,压根就不做商业放映,由此可见一斑。
  导演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那是个神奇的专业,后来听他聊天,一说到铊中毒和复旦投毒的事件,导演比聊电影还兴奋。理科生确实有拍电影的优势,他们逻辑缜密,一般不会把自己绕晕,即使拍主旋律,导演也很清楚自己的目的——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主旋律很可能会成为年轻导演练手之地,反正没什么票房压力,索性放开了拍,搞点实验和艺术套路,也不错。
  所以,《许海峰的枪》是一部“动机不纯”的电影,里面有不少导演艺术实验的想法。譬如教练教许海峰打枪,一间仓库式的大房子——现在流行叫“loft”——挂满了练习后的靶纸,微风吹过,非常得瑟……剧情上也夹杂了不少私货,譬如许海峰的知青身份——三个男人共同在乡下的知青点生活,然后一个个考大学、入伍参军离,只留下许海峰一个人;还有文革时老教练被弟子批斗的情节,画面里出现了一个类似“喷气式”的经典镜头,可惜年轻观众大都不熟悉;就连许海峰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导演还特意让记者提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集体抵制的情况,可见想法不少。
  主旋律这个提法,现在官方可能不大强调了,坏名声。北大化学系的年轻导演则巧妙的往里面加了重口味的“铊”,看似为蛮横的宣传目的服务,实际上关于个人与体制的斗争,依然隐藏在电影的文本脉络背后。阿尔都塞说读马克思要采取“症候阅读法”,从文本字里行间中“读”出背后的意思;对于《许海峰的枪》这样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电影,看来也得有点“症候阅读法”的意思,看似一汪清澈的纯净水,里头可能也加了不少铊。

《许海峰的枪》观后感:给主旋律加点铊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许海峰的枪》观后感:给主旋律加点铊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许,点铊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