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人物解读,镜头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人物解读,镜头点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人物解读,镜头点评的正文:

  郭敬明有句话,非常有名,在他的百度百科里经典语录中大约排名第一位,也是很多人讥讽他时会拿出来化用的——
  他说“青春是一抹明媚的忧伤”。
  又明媚,又忧伤,又坚固,又脆弱……且不论日后我是何其小心的把这句话放在心底,不敢轻易取出,生怕他人嘲笑我的肤浅与矫情。但在初遇这句话时,我被他的精准与妥帖折服。这句话与我,或许也与大多数人彼时彼刻的心境,犹如一对紧紧贴合的线段。线段,有始又有终。
  
  说回电影吧,《致青春》里,最喜欢的是一个长镜头与两组衔接镜头。
  长镜头即开头字幕时的树叶仰拍镜头,数分钟的满目青翠,演职人员的字幕犹如光斑般轻灵聚起,又如树动影摇,光斑碎开。现下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心内生凉,仿佛里面生长着一片盛夏寂静的森林。
  衔接镜头一是郑微与陈孝正分手后,阮莞陪她在阶梯上枯坐,背景是南京城内绵延无尽的梧桐树。如果说上海的梧桐给人雍容华贵的印象,那么南京的梧桐树,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清新亮丽的。阳光一映,透绿如翡。
  衔接镜头二,则是这部电影我与他人泪点不同的地方。是郑微与陈孝正分手之前约会时的、大约三秒的过渡镜头。也是青色的,迅速移动而成了长条色块的镜头。那个地方,我来来过好几回,最甜的心事在那儿,最酸的记忆也在那儿。就那么三秒,我捂住口鼻,因为忽如其来的酸涩犹如洪流,瞬间淹没我的思绪。看完电影,磨蹭到王菲的主题曲响起才离开放映厅。我想,对我来说,有这么三秒,这电影值了。从今往后,若是再有追缅往昔的念头,不必再大老远的跑那儿,嘻嘻哈哈的撕心裂肺。想凭吊从前的荒唐不羁,这电影便是我的招魂幡。“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啊。
  
  而《致青春》里的人物,最喜欢的是朱小北和张开。
  其实喜欢张开的程度要深一点,因为深一点,写的也多一些。所以女士优先(什么逻辑!),先说说朱小北。
  我有位朋友(大学的朋友,亲切的方姨),对朱小北有着一种近乎于执着的关注。电影上映之前,我们一道吃饭时,她就谈起过朱小北。令她失望的是,对于朱小北,原着中的情节我忘得干干净净。电影里对朱小北的结局进行了改动,她大约还是喜欢原着中朱小北多一些。
  电影中的朱小北,头发极短,爱玩篮球,眉目清朗大气,是寝室里的开心果。她会灌假正经的黎维娟啤酒,淘气顽皮,也会在姐姐的包子铺里帮忙,懂事自强。平时都是在郑微或其他人身边作为背景般存在,最重的戏份在前段的小卖部中。小卖部老板(唐鹏他妈……)认为她(或许老板认为朱小北是“他”吧)偷了东西,自尊心极强的朱小北拒绝被搜身,因此从小卖部的工作人员扭打起来,被学校保卫处的领导批评后,朱小北冲到小卖部,把小卖部砸了个底朝天。因此被学校退学。
  可以想见,被姐姐一个包子一个包子供到念大学的朱小北,粗犷的外表也只是内心细腻敏感的面具。所以她的反应才会那么激烈。当一个人一无所有之后,她的人格,或者说她的尊严,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剥夺它,不吝于剥夺一个人生的权利。
  朱小北在前半段黯然离场,但是电影的末尾,仍旧为这位四人宿舍最别具一格的女生点出了她的结局——她成了一位传销式的记忆大师,一副成功人士的姿态。看到她神采飞扬的重新出现,我不禁想,没有拿到大学学位证书,单凭高中毕业的文凭,档案中说不定还记着她的“劣迹”,这一路走来,她吃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苦。
  而电影安排许开阳重逢朱小北,也是别有深意。不是郑微,不是黎维娟,是许开阳。还记得食堂郑微倒陈孝正饭那场戏吗,在此之前许开阳找郑微时,与朱小北的一小段交流,他像对待个兄弟一般的揉揉朱小北的头发,此时的朱小北竟然有种奇异的柔顺。
  朱小北在宿舍里说过,她有喜欢的人,但是她不知道该怎么说,而那个人也并不知道她的心事。
  所以啊,当许开阳找到朱小北,问她是不是他昔年的同学时,她与他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就这么停顿了两到三秒,才回应他,他认错人了。其实被同学认出是她又如何,当年的事并不算奇耻大辱,只是人生总有周折罢了。可她矢口否认。
  人心是百转千回的迷宫,她不想认回他。也许,对于她来说,那段疾风般短促的岁月里,那个自始至终没有以看待异性的眼光看待她的帅气男生,那个早已腐朽却依然被她收存心底的剪影,那个如今家庭美满的中年男人……都是过式了。
  而张开,片中大部分的笑点都是他贡献的。虽然是配角,但人物的层次甚至在某些层面上胜过了主角,从戏量上来说,也是可以并列为男二的。包贝尔在年初于正的《宫锁珠帘》中饰演过苏培盛一角。包贝尔是个用心的演员,在这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戏剧中也算是演技相当不错,可惜在此之前已经在《后宫·甄嬛传》中见识过李天柱老师(天啊掌握这么多无用的知识点又不参加“一战到底”实在是太浪费了!)含蓄内敛的好演技,与之相比,年轻气盛的包贝尔,或者说年轻气盛的苏培盛整张脸上都写着“我在隐忍啊我会一步步上位将来做上太监头子、雍正心腹呀”。野心的痕迹与戏剧的痕迹都像那烈阳下的一张脸,油光闪闪。
  而在《致青春》里,原着中张开的长袖善舞被弱化,但是左右逢源的功夫还是有的,周旋在陈孝正、许开阳这些戏份颇重的角色之间,也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嬉笑怒骂都是戏,眼角眉梢那股表演的痕迹也极大的淡。很多人都被片末他在阮莞墓前的告白所打动,是啊,“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做配角”。谁不想做那锋芒万丈的主角,活得轰轰烈烈,爱与恨浓墨重彩。
  可有时,当我们遇见那么一个人,哪怕是在社团招聘时,全是人,人是山,人是海,她也独立出来,她自带发光体,她一尘不染,就像古装剧里伴随漫天花雨翩然而至的绝世佳人,她递送过来的目光就像人海之中轰然喷发的海底火山,你在出神之际居然也能听见自己身体里沉重而迟缓的回响。你每天送她一束花,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你知道她有异地的男友,可你就是止不住对她的喜欢。她问你借钱,借一大笔钱,你二话不说,哪怕是之后拼凑,也立时应允她。你担心她遭遇了什么,却也不好多问。
  在连花也没法送的这天里,你逐渐熄灭的热情因她有求于你而重新滋啦滋啦燃起。
  后来啊,后来你们都毕业了,你大概是混的最差的一个。你靠为逝者写人物传记讨生活,而我记得,原着中你的专业是环境工程,果然这种专业找不到对口单位就是难办,你还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九零年代的本科生也算是吃香了。不知道为何,也许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种种原因,最终你成了无法给你心中的女神幸福的那一类人。
  后来你的生日会,前一天你A货店买“名牌”,果然人靠衣装,第二天你见旧同学,一身光鲜糊弄住了不少人。你是不想在她面前太跌份了吧。你说着说着左手搂住黎维娟,右手搂着她。你内心里瞬间蒸腾起的火焰都快顶到嗓子眼儿了吧,这大约是你俩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如此亲密的举止了。
  她就快结婚了,对象不是原来的小男友,而是只见过六次面的医生。她还是当初那么美,她会有美满的婚姻,将来有个吴医生那样沉稳的男孩或者她这样美丽的女孩。即使将来她满头银丝了,也会是个优雅娴静的老太太。
  而这一切,基本上都与你无关。
  但能够远远观望,对你来说,都是好的。
  从前,四个女孩聊天时说起彼此的愿望,你的女神说道,她希望有个安稳的生活,她更希望青春不朽。她如愿以偿了。死在最好的年岁,死在困了她一生的爱恋里。
  后来,某一个微雨的天,你买了一束满天星,你说出满天星的花语,这条电影中埋得最深最涩的线索终于昭示人前。你说的每个字句都那么举重若轻,像跳水运动员身姿轻盈的钻入水中,留下与自身重量极不相称的低低水花。
  你在全世界离她最近的地方工作,这样想,连你的工作也染上一层痴情的色彩。
  所有人在所有人身边来来回回,互相牵连,只有你,片叶不沾身。因为你知道,心里那颗还未萌芽的种子,已经化作泥土的一部分了。化作春泥,也许将来还会有别的种子撒向这片土壤;也许没有,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寸草不生。无论如何,那段人生里,你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做一回主角。你的爱或者坚持,都不再是黑夜中窃贼手里的赃物。
  
  由于《那些年》珠玉在前,两者被比较是常事。《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那些年》则为男性视角;《致青春》是群像电影,《那些年》主配之间结构了然。
  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顺利的进入到后者的叙述中,跟随男女主角感情经历的起起伏伏,一边观影一边迅速收拢自己昔时青春的记忆。《那些年》的叙事以单线为主,层次分明,且导演即原作者的九把刀电影语言平实流畅,整个观影过程的门槛极低。
  《致青春》依照原着进行再加工,其实处理成类似于《那些年》的情节与人物设定并不难,这是一条省时省力的捷径。但导演有着更大的魄力与野心,她想呈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电影上映之前,宣传机构便制定了“全民致青春”的宣传路线——这也是一位新晋导演的艺术追求。
  诚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全民致青春”的力度没能如期待那般深刻,鉴于影片九十年代初的时代设定,这是导演所熟悉的,包括她自己在内的七零年代人的青春。
  但青春这个题目,哪怕是七零年代人青春这个子标题,都是太大的范围。因此,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影片顺应原作,着重以郑微所在的寝室为切入点。将原作中另外两个不出彩室友卓美与何绿芽删,保留戏剧冲突最强烈的几条脉络,四人寝室能够更好的展开与集中剧情发展。
  郑微、阮莞、黎维娟、朱小北,四个性格迥异的女生。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缩影。该片的女性视角也体现在此处,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基本上所有人物都依附在这四个女生的线索上。人物之间也并非一对一、二对二的单板设置,人物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动态的、网状的。每个人单独拎出来都值得好好说道一番,但他人叙说再多也是隔靴搔痒,若是有空,不妨自己电影院一观。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这部电影,是上周六,电影上映的第二天,跟同学L和H一道看的。在此之前,整整期待了大约一年的时间。
  着名徽籍女演员、“小燕子”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读者群广泛的着名暖伤青春文学代表作家(容我对这个称谓呕一会儿……btw,这个流派除了辛夷坞,貌似也没有别人啊……)辛夷坞原着,曾执导《阮玲玉》《蓝宇》等影片的香港着名艺术片导演关锦鹏,顾长卫影片《孔雀》《立春》的编剧李樯……光是制作团队,赵薇的这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作品的质量,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八千万的投资使得电影的后期制作愈加精良。《致青春》原定的拍摄周期是两个半月,但由于赵薇对新人演员表演上的精益求精,拍摄周期硬是延后了一个多月。更勿论时下的娱乐圈陈孝正(赵又廷)与林静(韩庚)的关注度,两位新人女主演郑微(杨子姗)、阮莞(江疏影)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张开(包贝尔)和黎维娟(张瑶)两位配角十分抢戏。就连朱小北(刘雅瑟)和友情客串的施洁(佟丽娅)不多的戏份,也极具戏剧张力,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可以说,为了这部电影,导演是交付出了全部的自己。04.30,电影上映后第五天,赵薇晚间在一连发布了多条情绪相当激动的微博,提及了她对票房并非那么看重,对整个团队的感谢,也提及了这两年为了这部电影,她对女儿小四月疏于照顾的歉疚。不久,她迅速删了这些微博。
  电影上映之后,《致青春》首日票房打破《泰囧》曾创下的国内2D电影的首映票房记录,并超出后者一千万。首位处女作破亿的女导演,票房三天破亿,六天票房三亿。各大社交网络上晒《致青春》电影票根的、感悟青春的讯息如潮翻涌,就连数年之前出版的原着也重新挤上小说排行榜。可谓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就连仙风道骨的李安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Life of Pi》(此处不是装逼用英文,而是电影的英文名确实与电影的主旨更加贴合)也被相当一部分人指摘。《致青春》也并非完美无憾,前段与后段之间的过渡十分凌厉,凌厉说好听是干净利落,说难听就是生硬了。影片前半段相当忠实原着,后段对原着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各人物命运的交代也有仓促之嫌。影片中“爱情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的台词也被指假大空(我个人倒是非常喜欢这一句,胜过“我们爱自己胜过爱爱情”)。
  作评价,“烂”字应慎用。不过,确实有一些人进入影院之后觉得后悔,看到一半就离场的情况也有,影片的代入感没有如导演期待的那般照顾周全。与导演在采访中提及的反映日本青少年精神状态的《告白》(由于中日文化差异,它的另一个译名《自白》更好,《告白》之名有误导之嫌)相比,在影片的深度上,没有达到后者大导的水准。
  作为处女作,这些缺陷都是难免的。不过难免,并不意味着可以被忽略。发现了缺点才有改进它的可能。赵薇在拍摄电影的态度上是令人激赏的,作为明星导演,她的处女作,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商业价值上,都值得买下《诛仙》《听雪楼》等书版权的欢瑞影视的“八大明星制作人”们好好学习学习(我们家胡歌也要好好学学,别再拍游戏剧啊神话剧了,当制作人又怎样,但凡还有一分的事业心,还是得正剧or电影滴搞起啊!!!),别还没学会爬就跑。徐峥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固然有天时地利的因素在,然而在此之前,从十几年前的“猪哥哥”,到今时今日的“徐导”,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着,走得踏实。
  
  其实我们喜欢一个东西,有时并不是因为他/她/它本身有多好,而是我们自身有一种情结和情怀在。《致青春》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可能被一些人所不喜,但并不妨碍我的喜欢。06.27,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也要上映,已经跟友人约好了要看。
  哪怕此时,我也可以想象到,《小时代》上映后,会有多少一星两星的影评,会有多么汹涌澎湃的吐槽。那又如何,只要我一想到《小时代1.0折纸时代》里一段话,想到我的高中生涯都处于这段话的激励之下,那本我着实不喜的小说,即将上映的这部纸醉金迷的电影,我都愿意为它掏腰包。
  那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是啊,我们都是星辰,小小的,光芒微弱的星辰。连太阳都有寿终正寝的一天,更何况我们。每一个星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生命。我们挤出吃奶的气力发出的光,要在寂静的宇宙中寂寞穿行多久,多少年,多么远,才能抵达地球上的某一颗愿意给予我们注目的瞳仁。我们的光也许原本盛烈如阳,但与月亮相比,落在人类眼中那不过萤辉。我们身上没有小王子和玫瑰花,没有草地与河流,甚至没有生命的痕迹。我们始于宇宙的一次爆炸,之后便无人问津,我们默默死,不再发光,丧失一切存在的痕迹和意义,被黑洞吸纳,沦为虚无。我们的生命或许比一般的生命体要长,可它依旧没有重返的机会。
  那么,在能够把握住自己命运的目下,热烈的发光吧,有多少力气就使出多少,宇宙的尽头有多远就朝着多远的距离漂流,尝试,践行,失败,成功,失意,骄傲,颓唐,踌躇满志,再接再厉,生,活。没死不等于活,活着才能叫活。每一个人,每一颗不返星辰,都好好的,真正的,活一次吧。
  
  
  青春本身就是美,它无须神化:带着过剩的生命活力,它总要寻愁觅恨,乐意让悲愁甜美地吮吸它的未清世事的血,还有所有年轻人那永远不变的冒险精神和他们对每个精神上的痛苦表现出的关怀。
  ——斯蒂芬·茨威格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人物解读,镜头点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人物解读,镜头点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致,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