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中国合伙人》成功背后的忧虑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中国合伙人》成功背后的忧虑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中国合伙人》成功背后的忧虑的正文:

  成功背后的忧虑
  
  商业莫谈艺术
  
  年九把刀的成功就已预示,今年必定掀起一场贩卖青春的盛宴。
  
  无止境地扩张欲望,消费主义的可怕在于,把可能的一切都视为消费品,包括我们的情感。这样评价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似乎并不公平,毕竟他无法为电影的发行负责。
  
  在商业浪潮中,几乎无人幸免,成功必须遵循商业规则。所以,如果对陈可辛有过多期待,必然会失望,除了成功的商业运作及粗浅的才华发挥,就只剩戏剧幽默、夸张之下的短暂刺激与欢愉。
  
  商业片追逐的是利益,高票房乃是其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迎合当下观影者的口味及审美就成了必须,投巧、堕落、做作等充斥其间,不足为奇。毫无疑问,按照商业片的标准,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极其成功。当然,这里面不尽是陈可辛的功劳,而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在当下中国电影类型片不明确,导演挣扎于商业与文艺之间的背景下,这种成功尤为可贵,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供投资者、制作者复制的商业模式。
  
  从这个角度上说,陈可辛无可指责,至少这一次他在商业上证明了自己。
  
  但是,当下的观众似乎把电影当起了艺术,走进电影院就如同走进大剧院、音乐厅。他们一遍遍地审视其中,试图从中发现,并理解过及当下的生活。这种审美对于商业电影是灾难性的,因为几乎所有商业大制作,内涵上都乏味可陈。
  
  剥开《中国合伙人》的商业外衣,除了大段励志警句及简单成功逻辑,就什么没有了。但就是这样的电影,让人大呼过瘾,甚至有一丝感动,会感受到某种激情与力量。不幸的是,理智的人会说一切都是泡影,每个最后残酷胜出的人都会轻描淡写地叙述他们的成功,但同时他们也承认,泡影式的力量也是一种力量。
  
  客观地说,《中国合伙人》的出现值得惊喜,正如试片会上王石所惊叹,从没想到居然有人可以把那代人的创业拍成这样。剧本的最初创作者徐小平同样给出了好评,尽管看到修改后的剧本,他只说:“谢谢还保留了18个字,中国合伙人、新梦想学院和三大主角(成东青、孟晓駿及王阳)。”不管俞敏洪再怎么否认、撇清,观众都会把故事看作新东方的创业史。实际上对于新东方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广告,零投入,而且还不用领情。但这个故事已经失真,尽管故事的多数情节有迹可循,但出于商业的修改、润色,必将导致人物性格与灵魂的变味;不过幸好,青春理想、创业艰辛及时代背景等是相似的,如若能准确地将这些传达,就已是上乘之作。而且,陈可辛也无意于回溯新东方的历史,在他的成长中,没有和新东方发生任何关联。
  
  选中新东方,或许仅仅在于它的故事更容易改编,更吸引观众。
  
  
  简单的成功观
  
  这个创业故事足够好看,既有青春理想主义的陷落,也有美国梦式的挣扎,甚至还有当下的土鳖逆袭。被幽默一把之余,还能收获一丝感动与力量,对于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已经足够。
  
  但是,挑剔的人似乎并不买账,某种潜在的“仇富”心理依旧隐隐作祟。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富豪新贵们(尤其是80年代依靠“双轨制”、不动产市场(土地)及倒卖国有企业发家的)来说,第一桶金、“原罪”成了他们头上挥之不的梦魇。
  
  个人是不是该为时代承担?没人知道。
  
  当孟晓駿从美国归来,对祖国的执法机关大谈行政效率及法律自由时,王阳只说,“你怎么比我还幼稚?”,“这里是中国,不是美国”。不熟悉中国运作,不采用功利的实用主义,创业只是梦想。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成东青远比孟晓駿有创业潜能,生活会逼迫他选择、坚守。事实上,俞敏洪的成功也来自他的悍妻,不然现在的他可能仅仅是北大的一名副教授。
  
  如何表述这一代人的创业及成功,显然不是易事,陈可辛选择他所熟悉的“合伙人”概念,以三个人物的感情关系展示整个时代的创业。观众一边在唏嘘王阳婚礼上的感叹,“不要和你的好朋友合伙开公司”;另一边却也在钦羡,他们三人最后终究坐在一起,在纽约的CBD上,将中国人在这里陷落的尊严找回来。
  
  在一个创业的故事中大谈友情,陈可辛就已成功一半。
  
  他加入了自己和朋友合伙开公司的感悟,使人物不在创业行动中凸显,而依靠一组朋友关系塑造人物。从而,电影展示的是成功者的另一面,他们不再是那个雷厉风行或特立独行的大BOSS,也不是谈笑风生、混迹各种社交场所的商业精英,而是与我们差不多的普通人。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情感,甚至并不强大,有挣扎也有怯弱,有自卑也有恐惧。
  
  但可惜的是,陈可辛的野心害了他。他想表述一个时代的创业,却无法给出合适的态度及评价。电影最后,当柳传志、马云、王石等商业大佬一一露脸时,突然让人心存厌恶。如果这不是谄媚,那是什么?电影结尾,孟晓駿敞开了自己的心门,说他一生为在美国的屈辱而活着。嘲笑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自豪得对美国人说要在纳斯达克上市,高姿态亲历那些不堪回首的地方,如果这就是成功,这成功也未免太浅薄了。
  
  王石说,这时代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切向钱看。成东青用钱克服了自卑,孟晓駿用钱弥补了美国梦破灭后的创伤,而王阳则用钱代替了诗意的理想主义生活,如果按青春的设想,他们都是失败者。或许,他们早已变成他们所讨厌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懂得了用钱伪装。很难想象,拍出《甜蜜蜜》、《投名状》的陈可辛会如此庸俗地解释成功,成功就像年轻人一夜暴富后。
  
  奏一曲凯歌,或许可以动人,但缺乏力量。在《社交网络》中,成功后的扎克伯格依旧无法赢得前女友的垂爱;可惜在陈可辛这里,变成了“我为你今天的成就感到骄傲”。不同的不止他们的前女友,还有一个导演的价值及坚守。
  
  留美与梦想
  
  留美的欲望来自哪里?
  
  很早之前,留日一度盛行,不过不同的是,那时留学带有浓厚的民族大义。“美国梦”被塑造后,美国被表述为某种理想城邦,仿佛那里才是天堂,于是留美就成了一种必须,哪怕仅仅看看也好。
  
  青年人莫名地有一种留美热,北大、清华成了留美预备班。“美国梦”的悲剧在于,它没声称会给外人平等机会与权利。于是在美国,多少孟晓駿式风流人物,郁郁不得志,沦为路人;而多少苏梅这样年轻貌美的姑娘,不堪生活困苦,沦为美国普通人妇。但这依旧无法阻挡人的幻想,大概一个东西被听闻过无数遍后,都会有亲眼见见的欲望。
  
  年轻时的孟晓駿自信而狂热,在课堂上他敢于当面与老师对峙,说没有过美国就没有发言权。但命运诡异的是,没有过美国的老师才是对的,“年轻人,你还年轻!”;只有在落后的中国,你才能实现梦想。所以,孟晓駿违背了誓言,回来摇身一变成了海龟牛人。从另一方面说,孟晓駿证明出国留美的必要,至少还可以回国获得成功。如果这也算中国人的“美国梦”,我无话可说,毕竟出镀镀金似乎对这个国家并无害处。
  
  孟晓駿的“美国梦”被简化为某种留美家庭传统,这似乎符合今天的留学热潮,盲目并带点自信。陈可辛说电影中孟晓駿其实不是徐小平,而是他自己,他在讲述自己的留美经历,一种不到成功时都难以启齿的痛楚。
  
  如果年轻就应该远方,那么,这种痛楚理应承受。
  
  留美或许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对于成东青而言,寻回自信才是最实际的。出身差,所以他一直是孟晓駿、王阳的跟班,只有替他们挡住追打的人群,才有资格与他们成为朋友。他的一生在追赶,并从不敢奢望,但就是生活,逼迫他一步步走向成功。后来,孟晓駿一次次追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他总是回避而言其它。他不像王阳、孟晓駿,他的处境没有给他奢望的权利,但就是他的这种踏实、坚守造就了他的成功。
  
  或许,成东青这种人更接近成功,尤其是对于创业。
  
  电影一次次地提及梦想,可惜却从未对此作出阐释。似乎梦想就是那样,在每个人心中,从不需要解释。成东青说,“梦想就是你在坚持,并感到幸福的东西”,听起来很酷,实际上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某个症结——我们已不敢谈论梦想。
  
  小时候,我们敢大声地说,以后要当什么,要做什么事。可是,如今我们早已不敢做梦,更不敢谈论梦想,就算付诸文字也没有勇气。是害怕被讥笑,还是早已被现实打败?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不会忘记梦想。

《中国合伙人》成功背后的忧虑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中国合伙人》成功背后的忧虑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中,忧虑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