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小时代》请给记忆一点尊严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小时代》请给记忆一点尊严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小时代》请给记忆一点尊严的正文:

  昨晚某人问我,会不会给《小时代》写个影评,我说再想想吧。其实已经有那么多文思如泉的点评家,多我一个点评,也无甚意义。
  
  电影不好看。观看过程中,我确实好几次担忧过身边的人会突然起身,说:“我看不下了!” 幸好这种破坏气氛的事情没有发生。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今天),我居然还能回忆起大致剧情,这有些匪夷所思。于是我暗忖那些能闪现在脑袋里的片段,没有男主角女主角,没有眼泪没有嘶叫,没有奢侈品没有爱情…… 好像,只有“玻璃”、和无尽的高楼。
  
  看电影,于我而言,真的没有必要细细品味演员的演技。出类拔萃的,不用品味却让你潸然泪下,哗众取宠的,揣摩其演技还不如省下时间吃火锅。所以往往电影情节只是一个出发点,由此可以把思绪蔓延到毫无秩序的记忆中,而我又会在那些“无序”中,寻找一些被自己搁置已久的,或者根本不曾有过的情感。
  
  所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影评,所有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里的世界。
  
  【青春】
  
  读过《小时代》原着的一部分人相信都已经不会再读《小时代》一类的刊物了,同样的,挑灯夜读《天龙八部》的我们,也懒的再翻看,而宁愿买下金庸全集往书架上一放,偶尔看看华丽的书皮发发呆。这,就是成长和追忆。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个90后说,我就看过郭敬明的书,我就骂过他是傻逼,我也曾经就是傻逼…… 我很尊敬这样的言论尽管我不认同。拿年龄来划分群体,是一个很简便的量化,同时,也可以说很傻逼。就仅仅“青春”而言,是无论如何不能被量化的一件东西。到后来我们会发现,一生中最恣意、真挚、无惧的情感,基本都在青春时代里得到了孕育、膨胀和发泄。网上铺天盖地的批评,浮夸、脑残、虚荣…… 很不客气的说,是一群成年人犯的另一个错误:把青春给“定性”了。
  
  这下好了,首先“定量”,然后“定性”。90后或者00后的青春就这样被揉捏在一群十几二十年前也曾经傻逼过的傻逼嘴里。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网上有人和两个89,90后的mm吃饭,询问对《小时代》的看法,答案是,郭敬明的书,让她们每每提起那些曾经抱在一起热泪满面的伙伴们,都会神采飞扬。很遗憾啊,这种感受,至少在我的青春里,不曾有过。有一句名言:“In youth one has tears without grief, in old age grief without tears.” 当身体里涌动的荷尔蒙,想表现出热烈奔放的一面时,我们的青春,是不是被某种力量扼制住了?顾里在圣诞夜,华丽的高层公寓天台上,端着香槟,指着姐妹们的鼻子说:“你们一辈子也不许离开我”,演得很差,让我觉得很滑稽。但是,我相信,现在的孩子,有这样表达的权利和渠道,甚至是物质条件。
  
  【物质】
  
  那好,再说说物质。据说郭敬明也曾经穷过,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电影里出现如此夸张的。“长得好看又有钱的人才有青春”是当下的流行语,“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一盘散沙,不用风吹就散了”是电影里的台词。当我们对这些做出批判时,有没有觉得惶恐和虚弱? 如果有,不是因为物质不够丰厚吧——那是无底洞。而是你根本没有承认过自己曾经穷过。你有没有意淫过坐在宾利里的感觉?你有没有站在魔都的外滩对着半岛酒店的顶楼琢磨里面的设施?你有没有曾经轻蔑地说LV都是老女人的货而自己已经开始攒起了钱?多少都有过吧…… 喂不要说没有哎,你看起来很虚弱哎。
  
  电影,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用来意淫的,否则哪来“入戏”一说。它的指导性意义有多大,我不敢说。初中、高中学校组织看过哪些电影我都记得,有《焦裕禄》《淮海战役》《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看焦裕禄,我眼睛红过;看淮海战役我跟着一起起哄——“这电影怎么还没结束啊”;看《阳光》,蛮脑子都是“我操”,还有宁静的肥臀和大腿…… 我不知道一部《小时代》会不会让十几岁的孩子们琢磨着如何得到一件Burberry的风衣,还是和宫洺同款的水晶茶杯。
  
  另外,整个电影应用了很多玻璃道具。如果可以强加一句的话,这也让我感觉到了一种脆弱。一种浮华堆砌起来的脆弱,人们在其中忘情欢乐,我相信他们当中不少人意识到了脆弱,只是选择了回避。脆弱的欢乐,是属于这代人的记忆么?
  
  【自恋】
  
  整个电影,郭敬明都把自己的个性投射到了宫洺和周崇光两人身上吧(没看过原着,说错了不好意思)。可能因为是兄弟吧,两人都是很自我的那种类型。郭敬明也许在生活中实现了这种状态,也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期待的状态。鲜明对比下,几个女主角也假模假式地在追寻这“自我”的梦。无论如何,都是在追求自我。这里俗气地引一句台词啊:“……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而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
  
  把一群苦兮兮在老板皮鞭下求存的草根,升华成什么小小星辰,我能说什么呢?习总说“中国梦”,而电影里的种种,则是在追求自己的梦。习总说:“只有把人生梦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电影里,有人在华丽的公寓里做着梦,有人在艰难地实现着自己的梦。看似跟国家大梦都没什么联系,反而和美国文化里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有些类似。算是一种讽刺么?
  
  个人主义和自恋(Narcissism)也脱不开干系,反正郭敬明本身就是一个很自恋的人,宫洺用不同的杯子装不同的水就是他的写照。这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也反映了前几个时代自我意识的缺失。人们对自身的一些特征和癖好有了认可,无暇顾及普世的价值观,更无从谈什么集体主义了。所以,一份调查显示,从1987年到2007年的20年间,在美国主流刊物中,提到“自我”的文章,增加了4540%,而“自恋”,在2002-2007年间,被提到超过5000次。
  
  【魔都】
  
  电影看完后,我跟母后通了电话。她正在上海照顾我的外公。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种深感无奈和焦虑的声音。到她那个年纪,自然已经无从追梦了,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买汰烧,外加家人的不理解。我的劝慰显得很苍白。
  
  电影里不止一次出现魔都那些让人眩目的高楼,或日或夜,彰显着魔都的无穷无尽。我曾经在很多角度看过这些楼群,我也喜欢看。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心情。高峰期,人们像鸟儿一般离家或归巢,偌大的城市空间里,在地图上只有针眼大的地方是你的归宿,让人惶恐。璀璨的地标建筑,极尽奢华的大堂,只欢迎着《小时代》里面的那些人物(真实的也好虚拟的也好),而一墙之隔,也许是陪伴着身边病人的一个无助女子。
  
  不好意思,我没有感叹什么社会不公,这绝不是我的本意。不同的人,在同一个魔都里,扮演各自角色。一些长辈也在尽孝照顾着他们的父母;三十而立的在琢磨如何投资如何升迁;而青春当下的孩子,则手捧《小时代》,时不时性别错乱地研究自己是攻还是受…… 各司其职,各怀心思,天下尚且太平。
  
  魔都是很多中国人很讨厌的地方,而我很喜欢。为什么?之前我一直琢磨不清,昨晚搁下与母后的电话后,与某人深聊,发现只要曾经给过你安全感的地方,你都会喜欢。我想,我一定是有一个安全的童年,在上海(那时还不叫魔都)的东北一隅。那些潜伏在记忆里的,如今拿出来,都变成了美好。记忆里没有阿玛尼,没有松露巧克力,没有气泡矿泉水,没有郭敬明…… 但依旧很美好。
  
  回到之前说的,70后,80后,90后,人们这么做,无非是想抽象出不同的时代,然后试图概括这些时代,把它们浓缩到几个字眼里。所以说,在数字媒体和微博泛滥的当下,时代很“小”,小到只字片语就能概括,确实是“小时代”。能够被人们概括进时代的,必然属于记忆里的留存。
  
  措辞华丽的青春小说,苍白的电影桥段,脆弱的欢乐,莫名其妙的泪水……是不是这个小时代,或是这个小时代里的小小时代的记忆呢?只要是记忆,就是值得尊重的。而由记忆衍生出的感受,由显珍贵。记录方式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把记忆留存给后代,而个中的喜怒哀乐,则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财富,我们拥有它,并把它带进坟墓,无可替代。
  
  我不会建议大家看这部电影。但当你看了,也可以这个小时代里某些群体的期望与苦恼,由此联想到“前小时代”里我们所得到和失的,也许还能幻想一下“后小时代”里会发生的。那些被《肖申克的救赎》或《入殓师》所感动所震撼的人们,其实都是小时代里追梦的那些孩子。

《小时代》请给记忆一点尊严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小时代》请给记忆一点尊严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小,尊严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