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斯大林格勒》观后感的正文:


     给费奥多尔投上一票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今天下午抽空看了这部让我期待已久的俄国人首部3DIMAX电影。2个多小时的影片不能说从头哭到尾,但是它确实赚足了我的泪水。而后我习惯性地打开看影评,虽然知道这个网站上对各个影片的评价是十分苛刻的,但却没想到这部电影只有区区6.5分。所以我在这里要为这个花了足足三年时间来拍摄影片的俄国导演费奥多尔投上一票。
     有些影评因为片子的3D效果差,认为除了那些经常从屏幕顶端飘落的尘埃基本看不到3D的影子就给了一星,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同时也让我感到悲哀。我本人虽然对电影的特技效果和3D技术不是非常了解,但我最起码知道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不光文学作品是如此,电影亦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来影院只是为了看一部影片的电脑特技效果,那么我只能说你实在是肤浅。视听上的冲击力显然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但如果你看过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你会知道你已经深深地受到“美丽新世界”的迫害了。自从电视发明以来,甚至可以说从摄影兴起以来,我们的生活逐渐沦为娱乐的奴隶。影视图像塑造的拟像世界让人们逐渐失思考的能力。那些只关注影片特技的观众花钱来影院消费不过是为了饱眼福耳福。虽然电影的形式能够从某些方面说明一位导演的高明之处,但总也逃不出它服务于与内容,以期达到影片主旨的目的。本片的特效无非是要表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与血腥,以冷色调的场面与暖色调的亲情友情爱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高度赞扬俄国红军的坚强勇敢,俄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你大可以说这些东西不用看电影你都能想到,那么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觉得导演在表达这方面的高明之处。
     首先影片是借助一个地震救援人员的口吻讲故事娓娓道来的。被困在废墟中的女孩请求他可以陪在身边说话,这位影片中的叙事者便冒着余震随时到来(从一旁的救援人员口中可以得知)的危险向她讲述了斯大林格勒的故事。同时影片中六个男主人公毫不畏惧德军的飞机大炮,为了守住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决不放弃。我们可不可以把当时处于进攻阶段的德军看做地震,一个小小的救援人员在地震面前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就像我们的六个男主人公与拥有飞机大炮的德军一样。就是如此悬殊的力量对决,六男主与我们的故事叙事人也丝毫不畏惧。而且导演从来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救援人员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种精神是千千万万个俄国人从那些英勇牺牲的红军身上继承下来,而不是特定的某一个。(有些人纠结于故事叙事者是女主和哪个男主的孩子,真是让人可笑。难道这女主人公不可以在战后与别人结婚生子并把这几个救了她的男人当做她孩子的父亲?我们不是上帝生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呢。)再说我们的女主角,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家,即使这个家已经被战乱毁坏得不成样子;我们可不可以从这个小女人身上看到这个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种即使我的家园变成废墟变成人间炼狱,我也不会放弃它,因为这里是家啊!还有德军大尉在对巴普洛夫大楼发起攻击之前对他的士兵讲话时后面墙壁上出现的斯大林头像;废墟中时常出现的钢琴,画像,布娃娃;德军大尉那句“我是为了胜利而战,而他们是为了复仇而战”与之后这个日耳曼人的俄国情人的惨死的种种联系,等等等等,这些暗示与伏笔大家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欣喜的发现。
     说到日耳曼人,我想到了另一些影评中说俄国人这个民族是个好战的民族。我不知道他们这么说的根据是从何而来。据我所知,俄国人是祖先应该是斯拉夫人。这只人种本和日耳曼人在古世纪共同生活在欧洲。由于他们经常遭到野蛮的日耳曼人袭击并当做俘虏奴隶,最终分成三支,即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来到现在的俄国并成了俄国人的前身。这个所谓的“好战民族”在13世纪还被我们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侵略过。就算在冷战时期某些领导人为了一己私利大力发展军事,那也只是少数几个好战分子的事儿。而把整个民族冠以“好战”的头衔,实在是牵强附会。我不知道导演本人知不知道我们这些老外眼中的俄国人的形象,也许他正想利用这部片子向世人诉说真正的俄国人也是充满着怜悯情怀,相亲相爱的民族。
     再者,某些评论讲影片对人物性格的交代模糊。请问是哪个?担任六人指挥的俄军军官格罗莫夫?还是德军大尉彼得?格罗莫夫谨慎小心,表面冷峻但内心充满怜悯:影片前部他拿掉士兵嘴上的香烟以及叫人仔细搜查外来人看出谨慎;粗鲁地让女主卡嘉穿上衣服看出他表面严酷;怒斥狙击手奇瓦诺夫击杀一个打水的德军以及飞机轰炸后与卡嘉的深情拥抱都能轻易看出来他的怜悯之心。再说说那个傻乎乎的通讯员阿斯塔霍夫,说他傻是因为他见到卡嘉就露出一副憨态;并且是一个极易流露自己喜怒哀乐的人,不然他不会在卡嘉因奇瓦诺夫的话伤心落泪后想要跑出痛揍奇瓦诺夫;后来在顶楼成功发射最后一枚炮弹以及成功将卡嘉转移到没有德军出没的塔楼又说明这个看似呆头呆脑的士兵其实还蛮聪明。至于德军大尉彼得,这个对厌恶战争怀念妻子的法西斯,他的个性已经不用我再费笔墨了。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片子主要还是想说明“人性”的重要性。战争固然残酷,但比飞机大炮更残酷的也许是人心,比如残杀妇女儿童的纳粹;而比那些拥有钢铁之躯的坦克更加坚实的也同样是人心,比如男主角们誓死扞卫大楼并为他们心中的卡嘉战斗。光辉的人性无形中冲淡了这部以灰色为基调的影片,就像男主角们牺牲前卡嘉在夜晚的天空中看到的那些红云,那就是希望与光明的所在。
     讲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一些电友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带着思想看。不过这部影片确实有借3D的噱头搞营销的意味。并且影片中出现的温情镜头譬如貌似为卡嘉寻找生日礼物并给她庆生,处处透漏着美国大片的那种视听造势后的浪漫反补。俄国人借用了美国佬一贯的拍摄作风这让不少人过分吐槽。可至少这个电影事业并不发达的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带着批判的眼光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许可以少刁钻一些,带着一颗欣赏和感动的心看看这部影片,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不明白为什么的孩子一定要给出这样的低分,就像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给《环太》高分一样。但我要说的是,不论你怎么想,这影片绝对是本年度最佳的电影。
  
  不管什么战争,它一定都是残忍的,非人性的,艰苦卓绝的。
  
  为什么以一次地震开始?
   近年来,全世界人类都在经历最惨痛的自然灾害--地震。我们哭天抢地,因为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无能为力,渺小无比;因为我们失了挚爱的亲人和朋友,再难重聚。不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铺天盖地的新闻煽情般的渲染着地震的可怕,人类不堪一击的脆弱。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忘了,这世间最痛苦的和沉重的根本不是地震这样的天灾,而是人类惨无人道的战争。于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搜救队的意义
   俄罗斯出现了大地震,全世界的搜救队来帮助都不为过,为什么编剧没有选择其他国家而仅仅选择了日本,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这其实就是编剧和导演的和平倡导。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每一个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当为我们经历的苦难联合起来。原谅祖辈的错误,忘记仇恨,铭记历史,而不是互相厮杀,你争我夺。影片最后,日本广告牌上的片假名霓虹灯在废墟中忽闪忽明。
  
  全民皆兵
   优秀的国宝级男高音歌唱家也沦为士兵?是的,当战场打到家门口,你能做的也只能是放弃爱好和梦想,投身到无止尽的硝烟中。艺术家是最不被社会的浮躁改变的人,但是战争最拿手的却是摧毁。战争不需要抒情,不需要感叹,它需要的是让一个又一个细腻感性的人变身为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
  
  扭曲的自由
   没有生死自由,没有爱情的自由,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幕后操纵。在战争面前,我们都不过是被提线的木偶。德国士兵和俄罗斯女孩儿能相爱吗?如果我现在抛出这个问题,您一定会回答"别老土了!没有什么不可以"。然而导演告诉我们的是,"别天真了,没有什么可以!"因为是战争年代,因为是敌我双方。即便是五个士兵和一个俄罗斯美女的多角恋也变得顺理成章。爱情再怎么也赢不过战争。
  
  没有自觉的战争分子
   德国大尉说,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为荣誉和胜利而战,而不是为报复而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德国兵。少数人的意志最终变成了多数人的厮杀,该死的是战争。
  俄国男高音也唱,"我死于绝望"。战争残酷的地方是它从来没有预告,也许这一秒还在你身边的人,下一秒就走了。你也总是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明天将向何处,也不知道它何时会结束。耗着,持续着......每个人都像想睡觉又不敢闭眼的人在黑夜里挣扎。
  
  生命换来的胜利
   还记得俄国兵渡过伏尔加河有多惨烈吗?被熊熊大火灼烧的俄国勇士冲锋陷阵,德国兵在战壕里定点深蹲、扫射。每一次胜利都是无数志士用命换来的,让我们向那些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深深致敬!
  
  电影以小见大。几个人的楼房,就是整个民族的斯大林格勒。此刻,雄伟的配乐还在我脑子里回响。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斯大林格勒》观后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斯,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