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风柜来的人》风柜和你内心的家

影视台词 > 影评 > :《风柜来的人》风柜和你内心的家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风柜来的人》风柜和你内心的家的正文:

  
   对于孩童和少年时光的记忆总是淡得发黄,有时候还会夹杂着点虚幻的成分。比如我小时是一个又文静又娇气的小女孩,而我的记忆中却常常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野孩子,跟男孩一样追着跑,在夏日的午后躺在树底下朝路过的小女孩吹口哨。我明明是被吹口哨的那个小女孩,但在这份虚构的记忆中,我愿意让自己成为那个吹口哨的。
   也正因如此,我对这类描写“吹口哨的小男孩”的电影总是情有独钟,就像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特吕弗的《四百击》……这些影片讲述的年代、背景都不同,但总是会有一个不爱说话,孤独地难以言表的男主角,他是青春和充满活力的,却又是被时光压得喘不过气的。
   《风柜来的人》也是如此。相比较侯孝贤的影片,我更早接触的是朱天文的小说。女性作家总是能把情感描绘地让人叫绝,就比如这段描写小杏离开锦和之后的文字:
   “他们码头送锦和。多少年来,小杏一直以为自己离不开锦和的,不见得是锦和的人,到后来,多半是离不开与锦和一起过过的日子,成为习惯的许多事情,即使已经理所当然不再发亮的东西。以及离不开她自己付出的这一段感情和苦恼。然而事到临头,似乎也并不是如预想中的会走到感情的极端上——很家常的送走了锦和。谈不上诀别不诀别,锦和登船时还握了握她的手。”
   小杏和阿和是主人公阿清离开风柜之后遇到的人。风柜是澎湖岛上的一个小镇,朱天文描绘的风柜里有海水咸咸的味道,这股味道和人身上汗的咸味交织在一起,风一吹,风是炙热的,让人时而烦躁时而无所事事。侯孝贤则是将第一个镜头给了风柜的公交站牌,孤独地伫立在海风中,远方则是无法描绘的一片暮霭。接着是弹子房,男孩之间的打架,男孩和女孩的打闹,以及,炎热的午后,几个穿着短袖短裤无所事事的少年,半蹲在低矮屋檐下吹着海风,咀嚼无聊的滋味。
   他们习惯这种无所事事,却又讨厌它。他们把自己的无所事事怪罪给身处的环境,是最轻而易举的事。于是离开是最自然的结果。
   这个故事描述的仅仅是侯孝贤那个成长年代的台湾青年的生活,电影里呈现了许多只有在他人的记忆中才能寻找到的东西,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之一。但阿清的那份孤独却是所有人都能体会的。十几岁的年纪,我们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想改变身边所有人的生活,觉得得不到全世界的理解。等到20多岁的时候回想,我会觉得那时的自己很可爱,很值得记忆珍藏。等到30岁、40岁呢?也许又是另一种怀念的情绪,我觉得,这就是青春的魅力。
   《风柜》是侯孝贤较为早期的电影,那时的豆导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我觉得对于豆导来说,风柜的故事就像是他自己的故事,电影的成功带给他的名誉并不多,他的演员事业也没有因此飞黄腾达。从 演员到导演,他经历的也是一段如阿清般的残酷青春。
   这里所说的残酷,并不是刀光剑影的情景,它仅仅是梦想的破灭,这种残酷能被人接受,甚至让日后的你拿来回忆。
   大学的时候认识一些总是不务正业的小伙伴,其中一个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的时光只有四年,未来的日子都要努力地奋斗,为什么就不就着这种懒洋洋的气氛,放心地做那些自己喜欢,又碌碌无为,甚至留下点伤感的事呢?
   当然,侯孝贤的电影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元素,比如父亲的形象,长镜头和空镜头,这些是影评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有人说《风柜》是他电影中最不闷的一部,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我不能保证你观影的时候不打瞌睡。这不是一个爆米花电影,所以请和我一样,选择一个夏日的午后,安静无人的房间,没有空调的运作声,当然,手上最好有个冰汽水。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风柜来的人》风柜和你内心的家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风柜来的人》风柜和你内心的家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风,的家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