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天注定》我们对于麻木的一次审美

影视台词 > 影评 > :《天注定》我们对于麻木的一次审美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天注定》我们对于麻木的一次审美的正文:

  文/三三
  
  现实是,贾樟柯为《天注定》周转全国为其上映做最后的努力之际,一个影片盗版的种子流出最终让电影失了大陆市场,而具体后事如何还不得而知。在微博上声明事由的贾樟柯表现的十分大度,语气中一贯的严肃平和,或者说,有些麻木。就如同他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时的冷漠与直接一样,他面对大陆观众也表现出了一副玩味和暧昧的感情:在中国,什么事都可以发生,所以就不要反应过激了。
  
  《天注定》直接取材于发生在中国的几个新闻事件,导演把整体的时空打碎,分述了几个不同人物在各自环境下的故事。用贾导的话说,他所表现的不是一个个偶然发生的暴力事件,而是表现整体中国人在一个时代中的隐忍,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关于历史洪流中一个个普通面孔的生活与尊严,一方面,对于很多拥有大历史观的观众来说,过于沉溺于对小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其实是知识分子特有的矫情和伪善;而对于那些对负面新闻过度兴奋的反叛者来看,小人物正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此电影的叙述就会带给我们紧张感。其实对于当下中国叙述环境的复杂,我们在微博和社交平台上见识太多。为了不陷入那些混乱的争论,贾樟柯的策略是,他没有过分流露出对小人物的同情,甚至他也说“我作为导演,呈现了他们的命运,但是我不赞成暴力解决问题,这不是社会进步,是禁锢”,他只是用镜头贡献出一种现实中的“实然”,然后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而把难题推给观众。
  
  因此,整个影片只是用简单拼凑的方式把几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放在一起,仿佛观众在跟随着镜头进入了对一个人物世界的观察,然后又离开了,进入下一个......至于他们最后所指向的都是什么——或许正如那个英文标题所认为的原罪(sin)?虽然影片或多或少展示出了一种宗教意味,但原罪这个词并不为中国人所熟悉,“天注定”这个表述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信仰习惯,如果对于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无力解释时,是否通过一种古老的阐释方式就能得到一种缓解?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种身处麻木中的回应方式。在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观众就是这样完成对于“无奈、隐忍、麻木”诸如此类情绪的审美,然后在影片结束后把它带回了家。
  
  而有些巧合的是,《天注定》的结尾处,一群观众面对着晋剧《玉堂春》,用麻木的神情回应那句反复吟唱的台词:“苏三,你可知罪”。仿佛那一刻,作为观众的麻木已经映衬在了那些观戏者的脸上。一部生动的法治新闻联播,最后罪犯既没有被依法处决,也没有被平反昭雪,这样的故事能不让人麻木吗。我一直认为贾樟柯并不是非常的叛逆。即使他在自述中讲到了他父亲曾对他说,《站台》这部电影就足以让他被打成右派。如果他的叛逆来自于对国人麻木面孔的呈现,那他也远没有鲁迅来的狠毒。
  
  回顾贾樟柯所有的作品,其实也并非总是麻木不仁的。一直有人认为,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因拍摄地都在贾樟柯的故乡山西而得名)是贾樟柯最好的作品,将他的个人经验、故乡记忆与对历史进程的探讨融合在一起,拿捏恰如其分。而当他的身份转为对他人的观察,在他后续的作品中就表现出某种局促和施展不开的观感,例如无法对单个人物进行纵深,观众只能找到宏观的时代图像一一闪过。这种感觉在《天注定》里更加明显,首先故事变成了四个,而故事取材也是来自于那些为人所知的故事。剩下的工作仿佛只有美学与电影的技巧,以及如何能够通过审查。似乎真的如他所说的,他最重要的工作在于电影艺术本身,而不是试图告诉观众什么一样。但实际上,贾樟柯在选题上所展现出的反主流,已经不能仅仅只是和他的个人情怀有关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想想怎么才能走得更好,怎样做一个完整、丰满的呈现,否则以某些模糊不清的象征来取悦大众批评就不可避免。
  
  曾经有些人对贾樟柯抱有过某种期望,正如同有人为什么觉得他是中国难能可贵的导演一样,在一张广泛流传的贾樟柯的照片中,一只右手指向前,怒吼的神情仿佛能提供一个反叛的范本。虽然私心来说这是反叛者们强加于他的东西。艺术者只为艺术,而不必提供大众所需要的反叛,公正的说,这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也许眼下贾樟柯最应该不能麻木的事情是对版权和利益的争取。至于《天注定》提供我们的,只能是小小的震惊了一下,如此而已。

《天注定》我们对于麻木的一次审美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天注定》我们对于麻木的一次审美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天,审美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