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是一种通俗艺术

影视台词 > 影评 > :《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是一种通俗艺术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是一种通俗艺术的正文:

   我不能忘记的是一开始学电影史时看到的一篇1896年的文章,应该是刊登在当年的《名利场》上。作者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经褪色,变成稻草堆里的一枚硬币和茫茫大海上的马航,但是他在文中对于那种在大屏幕上看见一切影响动起来的恐慌却让人无法抹灭印象。他说那些活生生的景物,活生生的人,居然全部变成了黑白,天空也变成灰色,火车居然可以在室内的屏幕上这样开进来。他一说天空也变成灰色我就知道这种新鲜感和恐惧不安即使在那个信息和科技突然爆炸的年代也是突出的。
   后来我又开了一个上色默片,叫《杂技演员》。其实是一帮人高马大的法国人戴上痕迹明显的假发片穿上现今看来的奇装异服在一块黑色的布上躺着做出一些看似是腾空的动作。颜色上的简直像过了气的妓女,每一个人都一惊一乍的浓妆淡抹,拍完之后还略显生硬的镜头快放,可是我是真的看哭了,配上轻巧的笛子打底的背景音乐,真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后来一个教授问我为什么这么感动,我当时没说好,我想应该是这种笨拙淳朴,没有精心编写的故事而蓄意带你入一个情感陷阱,这种单纯的艺术才让我第一次觉得电影的伟大,在于人类对新奇世界的探索,如果按照我平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来理解:我做这个不过是图好玩而已。
   后来就《一个国家的诞生》了,然后《战舰波坦金号》,《深闺疑云》,再往后就是希区柯克,各国新浪潮,詹姆斯卡梅隆一发不可收拾。最近大放异彩的《她》也是赢在精巧的结构和夸张但有理有据的想象。
   电影开始和故事不可分割,故事为王,不写好故事永远是最大的短板,张艺谋搞了一辈子都没讲好一个故事,真可怜。
   大量的名着改编涌入电影市场,总是听到这么一句话:要么忠于原着要么服务电影。原着和电影改编不能相辅相成,电影改编的比原着相差一百倍的比比皆是。不过也有成功的,想起改编我最先想到的是《少年派》和《色戒》,安叔确实改的好,该砍该加毫无拖泥带水之感,重点突出,电影节奏好的宛如一出完整的戏剧。第二想到的还是安叔的,《理智与情感》,那一版主要是各位英国的演员功底太扎实了,浓浓的简奥斯丁英国乡村怀旧风。第三想到的是最近看的荷兰改编的《穿裘皮的维纳斯》,罗曼波兰斯基的新版我还没有看到,但是荷兰版的拍的不仅是我见过最好的灯光师,连对整个故事的线性结构也做了非常完美的调整,时间,地点,年代,全部被淡化成若有若无的东西,尽量的不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之所以说改编是一种通俗艺术,当然是因为改变的艺术地位向来是有折中的。很多改编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一些现在快节奏生活已经快喘不过气的大忙人观众顺带充一点电,看完两个小时的电影起码知道了四百页书的主角名称和故事梗概,与人攀谈时还可以顺带分享一下“看完这本书”后的观影经验,影像上的东西讨论起来容易而有爆点,最不济探讨一下女主角是否漂亮,最近绯闻闹到什么程度也是可以的。
   于是这就给导演出了大难题,而且我也开始慢慢奇怪某一些作家是怎么同意把版权卖出的。
  以下讨论的两部不是最差的,我对村上春树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没有任何买版权上的不苟同。
   我之前知道陈英雄是因为他的《青木瓜之味》,沉静不浮躁,好像连配乐都不敢喧哗,虽然导演十几岁就了法国,但是拍出来却很越南。让我真正惊讶他的是他改编的《挪威的森林》,日本电影虽然在急剧的衰退,但是还是不乏有好导演的,而且村上春树写作的风格虽然加入了很多西方的音乐哲学,但是那样的一种日本却很自然,因为日本本来就已经西化了很多年。他对于日本传统美学的那种谨慎小心,悲观人物身上甚至可以看出具象的物哀的影子,比如秋日的街道,厚重的三人合围的大树,大雪纷飞时做爱,唯美而准确的。然而让我一眼而惊讶的是对于色调的把握——与我读书时想象的灰色的东京,钢铁森林,相甚远。玲子也不够绝望,也不是篝火时弹起那首歌;直子快走时回头的瞬间总是太生硬,甚至连紧张都没有表现出来;绿子明显的发展不够充分,精怪而一种蓬勃年轻的女人味,过于平铺直叙,一点也不性感。《挪威的森林》的改编电影作为近二十年日语电影里少有的有高潮(虽然不明显)的作品,当然让我惊喜,但是光就读书后的观影体验来看,还是“惊”多一些。
   我有一部深恶痛绝的电影叫做《艺妓回忆录》。章子怡在里面就是个怪胎,巩俐的英语永远一股浓浓的东北味,一帮中国人讲着英语演日本艺妓,真的太恐怖了。可是当我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2007年的改编时,我想我对于自己国籍的犬儒主义真是没药救了。
  一个英国导演带着一帮西班牙演员讲着英语演一个哥伦比亚的故事。却很和谐。
   我曾经写过一篇法斯宾德导演的《寂寞芳心》的影评,题目就叫《如果这片子沦落到好莱坞制作》。总的来说,与《寂寞芳心》不同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改编在环境与场面调度上是很令人满意的,跟书里的描写几乎一样。法斯宾德为了统一自己的风格,在《寂寞芳心》中对于镜子的滥用和书本式内容提要的叙述方式,以及关于黑白片的改编让人非常无语,好像他没读过这本书一样。但是内威尔作为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导演对于原着最起码的忠实还是好的。从费尔明娜的花园到乌尔比诺医生的鹦鹉,从他们的卧室到霍乱时尸横遍野的街道,似乎都能在原书中找到对照。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影片对于航拍的想法虽然与我的当时看书的想象是一致的,可是显然他们的飞机总也飞不稳,导致了所有的壮阔的远镜头都无法成为标志的长镜头,这样的状况还出现了两次,都是在费尔明娜表姐庄园的时候,很遗憾。
   第二,《霍乱时期的爱情》描写了五十多年间发生的令人难忘的深情,导演已经做出了内容上的选择,而忽略了让我很感动的比利时摄影师自杀死亡的开头,然而后来对于整个节奏的掌握却过于松弛,因为松弛反而会觉得极其不自然,两个小时并没有很好的讲完五十年的故事。阿里萨的女人走马观花的换,观众甚至连脸还认不清。导演最不明智的是他居然剪掉最小最小的细节以求时间的缩短。比如“鸽子夫人”肚子上被阿里萨画的口红印记被她丈夫发现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引起危险,她的丈夫在深夜她睡熟了的时候一刀割断了她的咽喉。影片里却直接连她的反应都没来得及拍全,就直接让她的丈夫在看到的一瞬间冲拿刀回来杀死了她——不够震撼,好像在完成任务。
   总体来说选角成功了三分之二。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很像,年轻阿里萨看见费尔明娜的一瞬间简直像我的Déjà vu画面总脑子里被搬到了屏幕上,暮年阿里萨与费尔明娜度蜜月的时候从船舱中走出来戴上巴拿马草帽的一瞬两个人的反应真的很像是白发佝腰的少年恋人。费尔明娜也演出了书中所形容的精明和坚强。乌尔比诺医生太帅了一些,并没有贵族的沉稳,并且他的戏份也做出了最大的让步和牺牲,几乎没有体现出来他的独特严谨的人格和禁欲系的性感。最让我不满意的是乌尔比诺医生的那个黑女人外遇,绝对不够那种快要迸发出来的魅力,以及阿里萨暮年时期十九岁的小情人——她居然没有长头发!怎么能看上比费尔明娜还要老?
   当这部电影作为一些人没有时间读书的情况下作为资料时,综上所述它成功 一半。最后一段祖父母的恋爱最要紧的是余生一欢,及时行乐,挂着霍乱旗歇斯底里的派对没拍出来,最后阿里萨说“一生一世”时是回答船长的问题,他们应该站在甲板上眺望一望无际的海洋与晚霞,而不是泰坦尼克号的老夫妻共枕接受死亡。草草结尾,真是可惜。

《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是一种通俗艺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霍乱时期的爱情》改编是一种通俗艺术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霍,艺术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