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圣女贞德》的宗教学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圣女贞德》的宗教学解读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圣女贞德》的宗教学解读的正文:

   对天主教和宗教学不了解的人可能看不出来影片中一些宗教意味的暗示(其实也不算暗示啦,如果是学过些宗教学或者信基督的人应该一眼可以看出来的),所以我特此来解读下此片中的宗教相关的表达。
  
   倒着说吧,先说贞德的死。看贞德之死要先了解上帝之死,尼采所说的“上帝之死”不意味着上帝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是说上帝被“我们”杀死了。“我们”和福音书中把耶稣绑上十字架并侮辱他给他定罪的犹太和罗马士兵没有区别,“我们”都是魔鬼,或者说被魔鬼引诱了(这点之后再解释)。耶稣的死是整个基督教教义完成的关键步骤,耶稣以自己的死亡为祭向魔鬼赎回了人类(人类是带有原罪的,所以必死,死后即归魔鬼了,而耶稣没有原罪,本是不死的。不死者死了,所以司死亡的魔鬼犯了罪,必须要补偿,这个补偿即是释放人类)。我们应该都了解,基督徒对上帝的信往往都是通过“模仿基督”表达的,所以贞德的死(和上帝一样被绑在十字架上被“众人”处死)既可以理解为贞德通过对基督的“极致模仿”获得了灵魂最终的救赎,也可以理解为贞德在此时即上帝的化身(导演通过贞德表现上帝),贞德的死便是又一次重现上帝的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基本上基督教所有的先知、使徒,甚至着名的信徒都是先被众人不相信、不理解地处死,之后再被封圣的):耶稣不被自己的子民(承其恩者)相信(他是犹太的王,是上帝之子),被自己的子民绑到十字架上处死,但就在死的那一刹,其实众人已经承认了耶稣是上帝之子,是犹太人的王(过程请看《马太福音》中的描述),耶稣受难的那一刻其实也是耶稣加冕犹太王的时刻。贞德也是如此,受难的时刻正是她灵魂真正得救的时刻,她在那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上帝的“义”,因为她已经通过对耶稣“死”的模仿融入了上帝的身体之中,和耶稣一同成为魔鬼的祭品,也拯救了自己,脱离了魔鬼的诱惑,洗清了“罪”。
  
   接着来谈下贞德的“罪”。贞德的罪究竟是什么呢?贞德必然是有罪的,否则她不会内心一直充满和魔鬼的斗争(片子后半部分的想象中的黑衣人是魔鬼的化身)。人类是有原罪的,原罪便来自于魔鬼的引诱(伊甸园中的禁果)。魔鬼引诱了人们的欲念(我们称之为人性),人们依着欲念(人性)产生了社会性世俗性的一切制度和设施(即人类的文明),所以其实社会性世俗性的一切都是由魔鬼司的,而人类只有超越了世俗性的一切才能摆脱魔鬼的诱惑,和上帝一同被救赎。在影片中,贞德的“复仇”之意便是罪,是来自于魔鬼的情感,因为这个情感时世俗性的,“复仇”让贞德无法做到福音书中说的“爱你的仇敌”。上帝是普世的信仰,是爱所有人的,所以不可能爱一国人不爱另一国人,在上帝眼中,世人皆罪,都是等待被救赎的,“爱你的仇敌”,强调的是平等对待任何人(这是基督教超越世俗性的体现),贞德本来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参考影片一开始小时候的贞德),“复仇”在她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来的为上帝传信其实也是在内心复仇的驱使下),后来在奥尔兰战胜后看到满地尸体时突然发现了自己的“罪”,在伙伴要杀死俘虏取牙时她更是急忙阻止——这时的贞德已经开始“爱仇敌”了,这时她在信仰路上的一个进步。但之后贞德解放巴黎时又没有了“爱仇敌”的超越性了,她被胜利的荣耀和爱国之心(这些都是世俗的情感,上帝那是不会有这些情感的)“引诱”,一定要把英国人打出巴黎而不要和平谈判,这其实是展现的贞德受到了来自魔鬼的引诱。而一旦渴望战争,或者说在战中中体会到快感、荣耀,可以说的“罪”就更多了,比如在英国的监狱里魔鬼对贞德的质问和宗教审判时对sword和banner的质问,在这些时候明显贞德是感受到自己的罪了的——这时她也才逐渐明白,“复仇”“战争”一开始就是不对的,是受不住上帝的考察的,这些都是魔鬼的引诱。
  
   第三谈下魔鬼的试探。在片中的上帝、魔鬼其实都是贞德的幻象,都是她内心念头的化身。当然也可以理解魔鬼的化身是魔鬼的试探。魔鬼一步步地引诱她发现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她“忏悔”,贞德在“忏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自己的罪,这个过程(发现“心”的过程)是很关键的,因为“天堂(上帝)”不是在死后,也不是在末日,而是在自己的心中,但同样地地狱也在人的心中,和天堂只有一步之遥,心的发现,有可能追随上帝,也有可能追随魔鬼。贞德在发现自己的罪后背叛过上帝(在宗教裁判的时候画押,这是打破和上帝的“信使”约定的行为),但之后又赶快要回了画押(黑衣人也不完全是魔鬼的化身,其实就是贞德的内心的想法,只不过借他人之后说出来,提醒贞德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正如贞德自己说的,她要的从来不是肉体的解救,而是灵魂的解救。灵魂的解救是困难的,需心中的思虑全部畅通,没有郁结,不会有心理纠纷,罪不仅要他人原谅,更要自己可以原谅(上帝在人心中,自己的原谅往往以征求上帝原谅的形式出现),所以贞德在被烧死时是自然的,她的罪自己认识到了,也想通了,她已经走向了上帝。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魔鬼的试探。把“魔鬼”虚化,不做具体的形象,其实贞德来到法国王宫后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应对魔鬼的试探,比如王宫的神父们需要她用一些“神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贞德说“我不是来变戏法的”——这和《马太福音》中魔鬼对耶稣的第二个试探如出一辙(魔鬼让耶稣跳下悬崖看是否有天使来接住他来让耶稣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但耶稣说“神不是被试探的”,揭破了魔鬼对他对上帝的“信”的试探。如果耶稣跳了,不管有没有天使来接,都已说明耶稣对上帝不是完全信任的了)!
  
   最后来讲一下影片中的神义论问题。神义论就是解释“为什么在上帝至善的情况下会有恶存在的”的问题,历史上对于神义论有种种的解释,此片中也有涉及。比如贞德在片中问过牧师“既然上帝是爱我们的,为什么会与战争?为什么会让不该死的人死?”片中牧师的回答是,上帝这么做是自有他的安排的,你是上帝选定的人,所以让你活,以你姐姐的死为代价。我们也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的神义论的具体解释(这也是最易理解的一种解释)——战争、死亡都是人类自己造的孽,它们究其根源都是人类的欲念(也就是原罪)。上帝创造了世界,但人类在一开便背叛了上帝,所以获得原罪,世上的苦难便都是原罪的后果(也是惩罚),但上帝又是至善的,他道成肉身成为人类“耶稣”,来拯救陷于原罪(魔鬼)之手的人们,但人们不相信他,不理解他,侮辱他,把他处死在十字架上,耶稣也因此承担了所有人的罪,一同献祭救赎——贞德也是如此,看清了自己的罪,也承担别人的罪(对她所代表的上帝的不相信不理解),这其实是像耶稣一样通过自己的死拯救世人啊。
  
   提下影片前边的圣餐礼的描绘——贞德从受难的耶稣下方拿出圣杯,倒给自己红酒喝下——这是天主教中圣餐礼的一部分,应该还是有面包的。红酒代表耶稣的血,面包代表耶稣的肉身,吃了圣餐,就代表着信徒已和耶稣融为一体。圣餐礼意味着加入耶稣的祭祀当中,前面提到耶稣通过自己献祭给魔鬼来救赎人类,在这个祭祀中,耶稣既是主持祭祀的人,又是祭品,也是被救赎的对象(三日后复活),而信徒则通过食用耶稣的血肉来成为耶稣身体的一部分,和耶稣一起完成祭祀,获得救赎。
  
   就说这么多吧。我不是教徒,只是做些基本的宗教学解释,不希望不懂宗教的人看不懂还乱喷是烂片啊什么的。我认为这部片子真的很好了。

《圣女贞德》的宗教学解读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圣女贞德》的宗教学解读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圣,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