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八月:奥色治郡》家人即地狱?

影视台词 > 影评 > :《八月:奥色治郡》家人即地狱?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八月:奥色治郡》家人即地狱?的正文:


  “Life is so long”诗人T.S艾略特说的,他不是第一个说,更不是第一个想到的,但他为此获得赞扬,只因他写了下来,所以只要说到这句话,后面就得提到他的名字。
  由一句恐怕是最不艾略特并且人人都能说得出的诗句开头的电影,伴随老人迟缓而柔和的声线,德州开阔的风光,徐徐晚风。它满足了一切罗马蒂克的场景,但你绝不会猜到后面是一顿饱含怎样暴风骤雨(即使说腥风血雨也不为过,但我仍不忍用这样的语词来形容一个家庭,即便它再不堪)的大餐,这平静的开头也是影片唯一祥和的时候,父亲对新雇佣的印第安人乔娜所言,语毕,还扔给她一本艾略特,那位写下这句诗同时也写下《荒原》的天才。
  
  生命很短暂,生命很漫长。这是人们常常在匆忙之后叹息的话语,它可以被出数次使用而不被透支,因为背道而驰却均有理有据。
  短暂是因它美好,漫长是被它缠绕。
  昨日翻看《傅雷家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致可以将这短暂跟漫长勉强衔接起来:“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使得这句话尽管略含伤悲但也坦然实在。
  在我极其有限的认知中,我本以为,家人应该是他们这样的:严父慈母,孝儿善女,任何一个人的缺席都仿佛拿了自己一半的生命,剩下的一半自己也只是苟延馋喘。他们感恩上帝的设计,感恩成为一家人的缘分。所以的灾难和幸运都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的。
  伦理、血亲,骨肉,以往被这些羁绊得太多的是我们接受儒文化浸淫的东方人,将科学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用绝对理性的姿态来看淡这些的西方人永远在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以绝对潇洒的形象向我们招手,坐实了东方人伦理先行的愚昧。
  前几日母亲节不知在哪里看到谁写的回忆录中提到:“她的离世,让我从未感到我与这个世界如此地没有关系。”这是那篇长文中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因为毫不夸张地讲,这是我从小便在捉摸的一种情景,或许是需要拿一生来催眠自己接受总有这样一天会到来,看看真的到了那种时候我能不能勉强还能站立。
  
  “伦理不是一个枷锁,一个礼教,伦理是每天过日子必然有的情绪、惯性。”我们对这个词说了太多的坏话,不遗余力地想要摆脱它,仿佛它就是绊住我们最大的一颗石头。
  我们可以逃开吗,家人是我们的灾难吗?
  “我们是姊妹”
  “可我并不觉得我们有多亲近”
  “我倒是觉得我跟你们两很亲近”
  “老是见不到你,你已经很久不在这儿了”
  “我还是觉得很亲近啊”
  “我没有办法继续玩家族秘辛和姊妹情的游戏了,我们只是凡人,碰巧因为基因扯上关系,是被随即挑中的细胞”
  “你何时变得如此愤世嫉俗了”
  “或许我会愤世嫉俗是发现照顾父母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少来这套,我也有参与”
  “知道你因为受不了而逃走,我不是在批判”
  “你没这么做并不是我的错”
  “所以少来姐妹情这一套,当我离开这里,我不会跟你们一样有罪恶感”
  “真不敢相信,你看世界如此黑暗”
  “呵呵,那是因为你在弗罗里达啊”
  将这场不能仅用不欢而散来形容的最让我憋得慌的唯一一场三姐妹在一个场景对话的戏的台词这样一句一句地敲出来,那种瘆的慌的剜肉般的痛感丝毫没有因为我提前预知这几句对话的残酷而消减半分。
  这让我想到邱老师在《20世纪西方文学》课上将《白象似的群山》一行一行念给我们听的场景,也许若干年后我仍然可以如同现今般清楚地记起那天下午的教室以及教室里面回响着的故事:那恰好也是一场有关伦理的对话,谈到最后恰也形成了一个找不到出口的死角。
  一个指手画脚,一个怨声载道,一个假装天真。这就是这个家庭的三个孩子。
  我们是姐妹所以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得了吧,你怎么不说你离了婚,
  离婚是人为的很不光彩,可是子宫癌又不是你可以控制的,这是两码事儿,
  你是为了保持你的完美吧,顺便再一次证明我是瑕疵品,
  我觉得我跟你们两都亲近啊,
  你多久才回来一次就说这种话,能有多亲近,
  你为何想得如此黑暗,
  你很光明?那是因为你住在弗州,那个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地方,而我,只有我,五十岁了还独身一人地呆在这个发霉的热炉(又热又发霉的地方恐怕也只有这里)看守着两个老疯子多少年,替你们尽义务。
  阳光充足吗?那是因为你只看得到别人的阳光。我的下半身都浸泡在污水里没人看得到。
  
  看完之后大致扫了一下所谓的短评、影评,都以绝高的姿态点评这部改编之作的缺陷,我没看过剧本,也没看过话剧,也未调查它的改动在哪里,到底改得有多坏。
  “《红楼梦》表面上看着是这么一间宅子,但每个人身后都是一个哈利波特式的通道,都可以拍出一个特别长的走廊”——史航
  这句话一度作为我衡量影视作品好坏的一把标尺,我没有手术刀,也无法成为外科医生,因此,看东西也仍然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剧情的好坏,故事的好坏。
  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故事,也许它不完美,跟《密会》一样,过于集中地戏剧冲突增加了它的戏剧感,削弱了它与现实的互涉。尤其是小查尔斯与艾薇三姐妹是同父异母的姐弟这个包袱,是影片下半段最减分的地方。可从另一个角度,它的减分由于牵扯出另一个家庭和另一辈人的故事而又加了分。
  另一个减分却也合情合理的桥段在人设上面,印第安女人的出场,那种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的平静与超脱于看惯了美式故事的观众而言无疑是和可恶的剧透没有多大的差别,一个最低等的身份脸上却散发出圣母般的柔光,她就是耶稣在世来悲悯这群可怜的躁动的动物,的确,最终她抱着这群动物中攻击性最强的那个结束了这个故事。这个人物从一出场就稳定了自己的功能,从电影的角度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人尊重传统的价值取向再一次得到彰显。由白种人以外的种族来拯救这些堕落的自以为是的混蛋是美国故事里亘古不变的传统,《汤姆叔叔的小屋》《喧哗与骚动》,沿袭这种传统是编剧们的使命。然而如果这样的设定永远继续下就证明他们的文化里永远存在种族问题,现实中不能消灭它,仍然要依靠无数的艺术加工来隐晦地反思。可这对于可怕的种族偏见有多大的意义呢,如同茨威格在回忆录中写到罗曼罗兰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可以使我们每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中无处不在的艺术崇拜(曾几何时,我们更是如此,但如今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在这部片子中,不仅是体现在开头那句没头没脑的艾略特的诗句,也体现在他们整个家族唯一都认同并暗自为之骄傲的一点:父亲是诗人。母亲对大女儿没有从事写作而愤慨;讽刺丈夫60岁之后就没再写过诗但也常常拿他出版诗集的事儿作为荣耀;姨妈对姐夫艺术家似的神秘和心思敏锐的欣赏,并对儿子小查尔斯丝毫没有遗传到父亲的好基因而懊恼(事实上遗传到了,只是她没看到)
  命题过多也常常是使一个故事没办法无暇的致命伤,种族、两性、养老、育子、嗑药年轻化、婚姻、代沟、南北方。美国故事里面永恒轮换的老生常谈,戴锦华老师曾说过:英国的事儿就是英国的,法国的事儿就是法国的,可美国的事儿却是全世界的。这句话放到这里很不适合,但她所言是事实,在上几周看二战回忆录和奥利弗斯通的纪录片尤其有这个感触。
  只是,这些母题是可以推彼及己的,想想看,人类没绝种一天,一天都逃不开这些事儿,也许你想说它们是破事烂事烦神事,最消耗我生命拉低我格局的没事找事。那是因为你不愿意承认经营家庭其实并不是拿不上台面的一项事业,它的和谐可能是外部任何的风光都无法比及的重要。再亮丽的职场都抵不住一个惨不忍睹的家庭放在你身后,它是悬崖,是炸弹,是随时将你的放光放亮撕得粉碎的凶手,是让你不堪一击的利器。
  持刀相向的对象通常是你的敌人,这是没有错的。只是,敌人跟家人的身份有时候也是能够重叠的。单纯的敌人也许就向着你开一次枪就跑开了,因为还有更多的人等着他开枪他无暇顾及你了,但如果同时他也是你的家人,那么他不会跑开的,他逛一圈等你伤刚要好的时候再向你开一枪也不一定。因为他的敌人极其有限,他有一生的时间与你周旋。
  中国人常常说儿女是冤家,又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说法。俗语都是人们经验的提炼,其中暗含着我们这个乐感文化的民族对于家庭事务的繁琐的毫无恶意地无奈与嘲讽,中国人骨子里认命,我们相信成为一家人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命运,也愿意以全部的勇气直面这种命运,即使它会耗费你毕生的经历让你看上一事无成。但从这部片子里我也感受到面对伦理血缘时一切的潇洒也许都只是徒劳和假象。
  上的短评都以“年度撕逼大戏”来定义这部电影(搞不懂什么时候我们也变成任何话语都离不开生殖器的民族,好像好好说话就有罪一样)其实,一切古今中外涉及到家庭甚至是家族的艺术作品就没有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糟,这一部也不例外。出轨、乱伦、性格不合……写写来也就是这些东西,借用一句艾薇的话:我们都是凡人。是啊,我们都是人,犯的错误也都差不多。苦情戏也许早已经过时,然而它却以不同的包装仍旧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是凡人,我们是动物,与我们有关的事情都代代相似。《红楼梦》中有大批撕逼戏也有源源不断的诗意,如果只剩其一都不能称之为艺术精品。《喧哗与骚动》中也有与之相似的人设与情节设定,家人变仇人、乱伦、为一正常的人是黑人保姆,但它也有其柔软的部分让你在绝望中有个地方喘口气儿。《雷雨》中也是如此,甚至连“热”的意象也都相似。锵锵在谈到文章出轨事件的时候许老师说他问过网友为何会如此关心这样一件八卦,对这件事的传播度很是惊讶,网友回答说:这件事看似是别人的家事,可搞不好明天就是你我的事儿了。对,还有什么理由比“与我相关”更冠冕堂皇理所应当的呢。我们人类这种物种真的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我们只考虑我们自己的感受,只明白自己的委屈,只觉得自己无辜。就如同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考虑自己,这种情况下,要依靠家这种东西来将这样一群动物统一到一起根本就是笑话。
  话到此处,可以回到标题上了,“家人即地狱”,当然是援引萨特在《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将知乎上的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解释贴过来:
  
   【涛吴,sapiosexual
  Rosier、陈海星、Tyro 等人赞同
  可以看别人的演绎,不过最好结合小说自己理解。以下是我的理解:
  
  在小说《禁闭》(Huis Clos, "No Exit")之中,萨特描写四个人(的魂灵)坠入地狱,地狱中没有预想的酷刑,也没有火焰,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关着他们四个人。他们无论干什么都要在别人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灯永远亮着,刀子杀不死人——因为反正都是魂灵。这样的痛苦就是地狱的痛苦,l'enfer, c'est les autres。
  
  此种情况下,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自由意志,左右我的选择,这令我痛苦,尤其是有时候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而我将别人视为“非我”、“他者”,“我”和“他们”的区别,界定什么是“自我”的范围。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但是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
   ——括号内引自知乎
  
  想想看,这个家庭是不是如此呢,每个人都将他人的存在看成是自我存在的障碍。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梁文道在锵锵里说过他观察到我们排队时候的焦虑、我们做任何需要我们等待的事情的时候的焦虑,那种把排在自己前面的人异化成怪物的情绪,像随时可以点着的火药,仿佛恨不得眼前的人全部消失,留下令自己舒心顺畅的世界。
  我不愿再梳理这个家庭的不堪来佐证这种现实。正如姨夫所言:为什么,你们两姐妹说话要那么刻薄,你们面对的是你们的家人,是爱你们的人。
  他们相爱吗?这样的家庭还有爱可言吗,我觉得有的。Bill多次主动的示好想与芭芭拉重归于好;芭芭拉在父亲葬礼之后告诉女儿:你千万不要死在我前头;Violet得知丈夫死后刻薄中无法掩饰的绝望;姨夫与小查尔斯的父子情深;艾薇绝境中唯一的甘泉和表弟查尔斯的心心相惜(大卷儿谈情唱歌真的很棒,声音简直了;第一次惊艳到是在夏洛克里面小提琴);凯伦每一次尴尬的讨好般的笑脸相对在她带着未婚夫找童年的回忆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也许她比任何人都想要依靠这个回得最少的家。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被那些无数次FXXK的相互伤害中深深地掩埋了。每一个人都在某一瞬间露出了,我后悔这一切,我后悔我把这个家搞成这个样子的,家本应是相互取暖和疗伤的地方,却被我们亲手变成了地狱,这样的表情。
  但是,亲爱的,生活需要前行,即便我们带着原罪,带着诅咒,带着镣铐。
  “我已身陷血泊中,即使不涉血前行,回头也同样恼人。”——《麦克白》

《八月:奥色治郡》家人即地狱?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八月:奥色治郡》家人即地狱?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八,狱?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