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归来》深度解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归来》深度解析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归来》深度解析的正文:

  在那场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女人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寡妇,这些女人可能正是他们的姐妹,母亲或者外婆
  
  偏爱戏剧冲突剧烈,人物性格丰满,且有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念之外的人性大逆转的观影者,很难对张艺谋的第四部关乎文革的影像叙述满意(此前为《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而那一些张艺谋的同龄人,那些文革的亲历者,想必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顺便也看一看那个不易觉察的张艺谋。他们会看到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女人,其实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寡妇。素珍的丈夫自杀了,方师傅的爱人抓走了,冯婉瑜则守了二十年的活寡。这些女人可能是他们的姐妹,母亲或者外婆。
  
  男人都哪儿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归来》首先要归来的是一种性别意识,然后才是其他。我们看到的是陆焉识夫妇一直过着分居的日子,也算另一种有名无实的婚姻。影片涉及到了两场归来,第一场归来,无功而返,陆焉识被农场的干部带走了。那场戏极其重要,可在分镜和调度上冲击力不够。泪点低的人会盈眶,更多的人也只是泛泛的移情。这场归来,留下来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前史,即陆焉识为何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而风餐露宿,虽万千人,吾愿往矣。小说里交待,陆焉识除了身心在农场倍受摧残之外,还有就是他对发妻的赎罪心态,影片基本只字不提,由此,也隔绝了后来者对这段历史的想像。其实,陆焉识和冯婉瑜各有各的选择性失忆。还有一个是关于今世的,即陆焉识女儿的命运,由于出卖自己的父亲,她非但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踮起脚尖扮演样板戏中的女一号。反而被母亲扫地出门,成为一个庸碌无常的纺织女工。在时代的重折关头,她被“国”和“家”一并抛弃掉了。她是被父亲所原谅的,在那样的时代,大义灭亲的悲剧和闹剧数不胜数,陆焉识也就见怪不怪了。作为一个父亲,他不关心女儿为何会转行,也不牵挂最让中国父母头疼的“女大不中留”。权且看作是影片无数留白中,又一毫无字迹的篇章,同时,也多少让人领略到这层父女关系的疏离和冷淡。
  
  那么片中的这对夫妇呢?他们的相逢不相识,缘于他们是二十年只见过两面的连理,而无法回复到他们人生如初见的印象中来。而他们感情的浓度从何而来,像那些深重的历史创痛一样,再次被抽空。医生的建议是让陆焉识带着冯婉瑜二人曾经过的地方,或者做二人喜欢做的事情。而陆焉识没有与冯婉瑜有过所谓的花前月下,他只能弹上一曲《渔光曲》钢琴声,两人险些执子之手。但真实的陆焉识一旦从钢琴旁转身,就异常残酷地破坏掉冯婉瑜对陆焉识的想像。不用翻看严歌苓的原作,也能判断出陆、冯二人之间没有什么深厚的情愫垫底。在陆焉识这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到冯婉瑜,与其说是旧式妇人对男性的愚忠,不如说是一个铁杆粉丝对偶像的刻骨崇拜。说句玩笑话,若当时的整容医术够发达,让垂暮的陆焉识回复到少年时的风流倜傥,迎合冯婉瑜初见陆焉识时,小鹿乱撞的印象,那么这样的一次归来才能落到实处,才不至于形同虚设。影片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当冯婉瑜奋笔疾书“陆焉识”三个字时,却不知“焉”字该如何落笔。名字不重要,到后来,大概什么人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等候本身。稍微扯远一点,一个运气不好,又爱钻牛角尖的女人,若爱上了一个很难得到回应的男人,还矢志不渝的话,她爱的只可能是自己拼将一生休的大无畏。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太多人对“某个人”、“某种行为”的情感维系,大概都是这样的神形。冯婉瑜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让她首先拒绝了官方的指定,接着是从陆焉识的青年形象里,越发确认偶像的光辉所在。照片的意义,本来是对记忆的人为锁定,而在《归来》里,照片连同记忆一样,一同被损坏掉了。至少是让冯婉瑜无法追溯历史的足迹,激活今天所应持有的健康心境,她如活死人般,将“爱”变成习惯,且只是一种习惯。
  
  所谓归来,也就离它所应有的圆满渐行渐远。归来的是天伦之乐吗?是人们在巨魇之后所希冀的安详、宁静吗?正是由于记忆的破损,这场归来理应具备的拥吻、共叙、以及伴随而来的忏悔、宽宥都不复存在。你所盼望的归来并没有真的归来,有的只是年复一日对“归来”的翘首以待。富有意味的是,倒是文革的气息有所归来,随着火车汽笛的长鸣,它仍然顽强地在我们的身边游荡。好比那个从未出场的,疑似对冯婉瑜有过性侵的方师傅,他俨然是第二个陆焉识。而方师傅妻子的歇斯底里,俨然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陆焉识的临阵退缩,不是简单的冤冤家相报何时了,而是,他若举起饭勺,所报复的也只是他自己,他也只能带着兔死狐悲的心境灰溜溜地离。而更鲜明的,事关文革风貌的回归,是一家人在貌似全面和解的状态下,女儿大跳《红色娘子军》。《归来》有一款的海报,就有这样一副革命芭蕾的景观。也正是这出大名鼎鼎的芭蕾舞剧的主角人选的敲定,直接导致了影片第一次归来的全面破产。一家三口,跳的跳,看的看,老的笑容可掬,小的舞姿蹁跹,仿佛都忘却了正是这样的一出舞蹈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冲击。也就是说,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集体失忆了。
  
  
  有趣的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也展现了琼崖支队女兵们的飒爽英姿。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对记忆的不信任和无所适从。张艺谋的《归来》则更为悲凉,是更为入骨的将错就错,听之任之。片尾,那个曾受西方自由思想教化的陆焉识已被命运彻底驯服。这里,必须提及陈道明的表演,他有三个空间需要完成。第一个是陈道明扮演的平反后的右派陆焉识,第二个是他要演绎的是冯婉瑜心目中的陆焉识,他演地极为认真、细致。即使这样,冯婉瑜仍然难逃叶公好龙的命数。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他要扮演他自己心中的陆焉识。尤为喜欢片尾的一幕,陆焉识举着写有“陆焉识”的招牌,有些麻木不仁地等候着“自己”的归来。文革后遗症最大的症候也无非就是自我的迷失,失忆只是其中的表征之一。在这一刻,夫妻二人算是殊途同归。这场雪中,心照不宣的等候也就不仅仅是让人唏嘘了。这一幕,与《芙蓉镇》的最后一句台词“运动了”交相辉映,并都将永载中国电影的史册。
  
   周末和几位男同事看这样一部文革时期的爱情电影,实属难得。没有看预告片,甚至不知道主演是谁,只是听同事说这是张艺谋用心拍的一部电影,就凭这一点就调足了我的胃口。111分钟的《归来》一次又一次的撞击着我的心脏,直到睡觉前这股热流还尽情的流淌。
   对于张艺谋我不甚了解,从《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从西湖印象到奥运会开幕式,我所了解的张艺谋是一位中国影坛重量级的导演。荧幕上他是挥毫拨墨的中国艺术大师,荧幕下是一个乱搞男女关系的谋七郎。这也是我第一次写影评,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是怕自己的理解无法穿透这部电影的真谛,二是怕表达不正确,与心中想的背道而驰。如今的网友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习惯吐槽也善于剖析,而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昏黄的色调,饱满得有些狰狞的精神状态,还有喇叭里略显高傲的声音。这种超强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即视感,带给我极大的吸引力。对于九零后而言,文化大革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和强大吸引力,那是一段不敢直接触碰、评价、批判的历史。尽管这样的状况在如今得到了极大的好转,可在严格而又敏感的中国电影审查机构面前,如何委婉的表达那个时代带给那样一群人极大的伤害,是摆在张艺谋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难题。在我的记忆里,《归来》应该是中国大荧幕历史上第一次敢正立面对那个十年,就凭这一点就值得十三亿过人集体起立鼓掌。
   片中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更没有夸张做作的镜头。依靠两位老戏骨的扎实功底和丝丝入扣的情节变得血液流畅、肉质饱满,也就是吧我们所说的有血有肉做到了极致。巩俐和陈道明两位超实力派的演员为电影增色不少,与国内最好导演之一张艺谋的合作,算得上是华语影坛历史题材爱情电影的巅峰之作。片中巩俐饰演冯婉瑜在为陈道明饰演的右派分子陆焉识开门时展现出的内心挣扎,陆焉识平反回来后相逢却不相似,从喜悦到失落的微表情的转变,超水准的演技可见一斑。而导演张艺谋并没有采用冷冰、残忍、沉痛的表现手法,而是通过悲婉、凄凉的方式和内容表达出来,既不直接冲突那段历史,但也同时表现出了时代的残忍,体现了张艺谋作为国内一流导演的超强功底。同时用小人物的隐忍反思大时代,这也是张艺谋的独道之处,原来老"谋"深算一词由此而来。
   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每一次满怀期待,迎来的却是弄的全场哄笑的"方师傅";每一次殚精竭虑的靠近,回应的却是"请你出"。可为等陆焉识回家,三年没有关门,又融化了多少观众的铁石心肠。当熟悉的钢琴响起,手扶上肩膀时琴声戛然而止,紧紧相拥后却又瞬息万变,剧情的装换之快一次次撕裂着观众的胸口。在寒冬的5号,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漫天的飞雪中等待着被蹂躏过却依旧弥坚的爱情。

  那天为朋友杂志写评,专门跑电影院看了《归来》,电影本身说的过,但也仅此而已。回来也算是一挥而就。因为慎重,所以改了几次。又因为篇幅限制,删了几段,当然话也说的含蓄一点。今天网上看了许多评论,一时间,发现还有话说。
  电影四平八稳,演员们很精彩,每个配角都不是泛泛之辈,哪怕一两句的台词,都觉得浑身是戏。比较下来,新演员就有点弱了,一脸苦大仇深,算是与时代表情和拍,但几乎没有转换,符号意义大于表演。
  张艺谋的趣味还是有体现的,比如一开场舞蹈演员们白花花的大腿。姜文说他们小时候看红色娘子军就冲短裤大腿看的,这么说,也算缅怀。
  电影略显沉闷,因为情节主要放在陈道明与巩俐身上,这个片子就是二人撑起来的,但太长时间的看二人表演,说真的,我觉得好是好,但也不见得有多出彩,陈道明的苦难妆化的不错,巩俐就妆就差点,皮肤太好,电影屏幕又大,感觉有点违和。
  好吧,上面都是废话,想说什么呢,还是想说说文革。
  张艺谋一开始就被人非议,因为他删掉了《陆犯焉识》 的大部分内容。他接受访谈,说买这个版权的过程,说第一时间就想好怎么改了,人家说的很坦白,因为审查的原因,他当时就考虑到从后面开始改。所以无视中国的 审查现状,骂他不够勇敢的人,我觉得不是装孙子就是瞎扯淡。
  就像冯小刚拍1942,有人说你为什么不拍1962.你在逃避你在消费苦难一样。都是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大家要鼓励艺术家们的突破,而非绑架他们背炸药包。
  其实看完电影,听观众议论,几乎无人提及文革,有些事情,这个民族早就自己忘了,所以我有时候翻墙看到一些新闻,也感觉奇怪,都说某个敏感日子是罪大恶极。但能和文革比嘛?事实上,这些年,看到文革泛起的沉渣还真的不少。那些红旗招展下面的亢奋群众,你对着他们还能说些什么?
  议论应该还是回到电影本身,就电影艺术而言,张艺谋还是比冯小刚好那么一点,他是用镜头语言讲故事的人,冯更多依靠语言推动。两部电影比较,张的归来就很克制,而冯的1942略显轻浮,但话说回来,我看1942感到很轻松,毕竟笑料不断。看归来,其实大部分时间无感。只好奇这个故事会怎么讲下。所以又回到老话题。反思电影拍的轻松了。导演在销售苦难,我们何尝不是消费苦难。苦难的意义在哪里?
  往再深里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未信仰,本身就是及时行乐的习惯。我们所有的思维都是建筑在尘世上面的,是肉身的愉悦与痛苦,而非那些所谓终极的关怀,那些虚无缥缈。事实上我们吊唁先人都是希望他们保佑自己,而非祝愿他们安息。网上说说反思,大家还能一本正经的看,议论,似乎很有人性,很深刻。但现实中,谁会一本正经的谈论这些。有时候酒到多时,骂几句娘,随时都会被风花雪月的话题打断。难得骂完了,继续罚酒三杯。然后散步回家。打开电脑,汹涌而来,全是不满。很快能也跟着看得不满,加入不满人群。情绪是被带动的。人基本都是从众的。只是从谁的众,就似乎体现出你的不同。这年头,我真心理解每个个人的愤怒与哀愁,但总该有个前提吧,就是你有这个那个的自由,但别人也该有不这个那个的自由吧。无论什么时候,绑架是最大的恶!
  所以总结陈词,就是我们可被忽悠,但拒绝绑架。在一部电影的观后,靠谱的说,与其归来那些遗忘的痛苦,不如归来更多的善意。

《归来》深度解析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归来》深度解析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归,解析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