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归来》后围绕“开门”的细节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归来》后围绕“开门”的细节观后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归来》后围绕“开门”的细节观后感的正文:

  今天看了影片《归来》,虽然两个人因为坑爹的app花了210块钱才看上了电影,但是看完影片后这种不快全然一扫而光。影片开始5分钟后一直到结束,我眼泪就没有止住。后来影片结束散场,有一对中年夫妻说:“这个年代的事儿年轻人看得懂么?”影院有一半中老年人,一半年轻人,相信年轻人一定会有很多不解的地方,但是这部影片的妙处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的充分的也能够欣赏这部影片,一知半解的也能够体察一些制作者的用心。自己忍不住回来碎碎念了一些,写的有些混乱,就当是纪念这部难得我非常喜欢的影片吧。
  
  观影《归来》后围绕“开门”的细节
  
  影片《归来》讲述的是右派反革命知识分子陆焉识在改造过程中潜逃,回家欲与自己相别十余载的妻女重逢,无奈女儿丹丹迫于前途重压,了潜逃的父亲,使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的相逢变成了撕心裂肺头破血流的离别。多年后文革结束,被平反昭雪的陆焉识回到家中,重又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妻,可她却再也认不出他的容貌。点点滴滴,他慢慢得知这几十年来家中遭遇的种种变故,慢慢体味到妻子凄苦无助支离破碎的内心,他开始默默接受了这种不被认知的情境,陪伴在妻子的身边,每月5号一大清早便载着妻子来到火车站出站口,望眼欲穿盼望那妻子心中再也回不来的陆焉识。
  
  影片的时间跨度究竟是怎样衡量呢?可以肯定的是影片前后一定是跨越了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74年左右陆焉识出逃,76年陆焉识回到家中说自己二十多年没有见妻女了,因此陆焉识应该是1957年左右就被划作了右派分子,被迫下乡,在西宁的一个农场里改造。那么57年陆焉识被带走,丹丹三岁,也就是陆焉识与冯婉喻大概是在53年左右结婚。冯婉喻是光明中学的教师,属于小知识分子,陆焉识是博学多才受到过西方教育与艺术熏陶的教授,因此二人不会太早结婚,假设二人25岁左右结婚,那么57年陆焉识被带走时二人大约29岁上下,女儿丹丹3岁;74年陆焉识出逃回家二人火车站匆匆一面便别离时,二人约36岁左右,丹丹20岁左右;76年陆焉识平反昭雪再次回到家中时二人38岁左右,丹丹22岁左右。
  
  梳理清楚时间线后,可以看出,陆冯二人分别的二十几年里正是一对夫妻最美好最甜蜜的年华,20-30几岁里的夫妻二人因为都受够一定的教育,两人知趣相同,琴瑟和谐。从家里的内饰看,家里有一组大书柜,里面的藏书很多,这说明二人很喜欢读书;家中还悬挂了一副毛笔字,而且后来婉喻火车站接丈夫的时候也是用毛笔书写丈夫的名字,由此看出二人家中常备笔墨纸砚,爱好弄文舞墨;丈夫平时还爱好弹钢琴,而妻子则喜欢听丈夫的琴声;丈夫希望女儿能够像小仙女一样跳芭蕾舞,而妻子却认为女儿应该学习科学技术为祖国做贡献。这种种都能够看出来,夫妻二人的生活幸福美满,生活质量很高,二人知趣不俗,丈夫博学浪漫,妻子正直有远见。
  
  张艺谋镜头下的文革少了那么多的血雨腥风,多了一份安静。其实在文革时期,儿女父母相互揭发,互相划清界限,各执一词,各站一派的情况是及其普遍的,但这种情况却不存在于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这是因为二人的文化水平与思想境界不同于一般人。即便在艰苦的改造期间,陆焉识笔下还能够描写出刚出生的小马驹颤颤巍巍站立的模样,还能够体察到春天的气息,这都说明他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精神世界十分向往自由与浪漫的人。因此即便是在那个黑暗与恐怖充斥的时期,即便那个时代人吃人是一种生存法则,他们也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的爱。在红卫兵找到丹丹与母亲一同谈话的时候,即便红卫兵与女儿如何的施压,冯婉喻也没有表明自己同丈夫划清界限。因为她从心底里都是一个正直的人,她也知道丈夫更加是个正直的人,自己的爱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划清界限,因为她就是他,他也就是她。
  
  然而女儿却不同,丹丹3岁时父亲就被带走,丹丹对于父亲的印象几乎是没有的。父亲走后,母女二人日子过的势必会非常艰难,在那样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里,母亲一个中学教师的微薄工资不仅要供养两人吃饭,还要供养女儿学习芭蕾舞。父亲与母亲的感情那样深刻,母亲必然要整日以泪洗面。在这种本就从来没体会过父爱,而且更深刻地体会着母亲心里的泪以及生活带来的艰辛。那时的人十分单纯,伟大的理想就是最大的精神支柱。而丹丹的精神支柱就是跳吴清华。吴清华是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角,是历史上的英雄,是最伟大的人,如果能够跳吴清华,那么不仅仅代表着舞蹈水平的杰出,更能够代表这个人本身的高尚,放佛英雄的光芒能够时刻笼罩着她。而这是丹丹唯一仅有的也是全部的理想。当得知这个理想的轰塌不是自己的原因,而单单只是因为自己那几乎从未谋面,十几年来从未给过这个家一丝一毫的温暖,反而剥夺了这个家大半的快乐的父亲,丹丹心中的怨恨与愤怒可以说达到了定点。因此,不同于母亲,丹丹从小的生活经历让她有足够的理由憎恨自己的父亲,因为对于她来说“父亲”这个词语本来就与爱与亲情不沾边。所以最后,丹丹告发了父亲,做了她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令人觉得回味无穷的,是电影里“开门”的细节。
  
  陆焉识在火车站潜逃,在漆黑的雨夜溜回自家的门口,两次敲门后,陆焉识用手扭了半圈门把,但是他却没有推门,而是稍作犹豫,松开了手。这一系列的动作反应了陆焉识彼时不断变化的心里状态。两次敲门后,没有人应门,这时陆焉识后退了几步俯下身从门缝里查看,欲知是否是家中无人。但他看到了门缝中透出的亮光,于是他意识到家中应该是有人的。这时他上前用手扭了半圈门把,但是他手下的动作却在这时停了下来,他没有继续推开门,而是犹豫了两秒,又抽回了手。他在想,家中有人,为何不来应门呢,他之前看到了埋伏在楼下的指导员,他在想也许妻子是害怕被指导员当场抓到与逃犯私自见面,迫于这种恐惧才不敢开门。这时他碰到了上楼来的女儿,他试图说服女儿给妻子带话,但是女儿却一口回绝了自己,转身下楼。这时,他看到妻子不肯开门女儿不肯带话,他开始动摇,他不确定是否自己还能够重新被家人接纳,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他顺手撕下了一片春联纸留下了字条从门缝里塞了进,随后逃跑,期待着第二天早上8点能够在火车站看到妻子。
  
  然而,同样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门内的妻子冯婉喻却是同丈夫截然不同的心境。
  
  先放下这个话题,说一说76年后陆焉识平反昭雪回家,当时冯婉喻进门看到丈夫她其实并没有认出来是丈夫,她说“你回来啦”“你坐”“累了吧?我给你倒杯水”“你坐,我出买点吃的,你晚上在这儿吃饭”这种种的话语都显示出冯婉喻在同一个很熟悉的人讲话。但是等到她再次回到家中,看到陆焉识在铺床她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她大喊着“方师傅,你不要这样”“你给我出,出”,这又说明她十分抗拒“方师傅”睡在她家里。再后来陆焉识晚上给丹丹送面条,进冯婉喻的卧室给她盖被子,冯婉喻看到后依然十分的抗拒,她大喊着“只许一次”“焉识没有被枪毙,我这辈子都感谢你”“但是不可以了”“你出,快出”。这种种的反常举动都能够看出来,在陆焉识不在家的日子里,这个叫做方师傅的人几乎天天来冯婉喻的家里,冯婉喻为了陆焉识的事情有求于方师傅,于是便十分讨好他,给他端茶倒水给他做饭。为了能够让陆焉识免于被枪决,她甚至屈辱的同意了方师傅提出来的男女之事的可耻要求。但是过后,冯婉喻内心十分的自责与愧疚,无论方师傅再怎样邀欢,她也不再答应与他苟合。这可能也导致了二人起了争执与冲突,后来丹丹告诉父亲小时候依稀记得方师傅用饭勺打母亲。丹丹的话又说明了方师傅几乎是57年陆焉识被带走以后就一直霸占着冯婉喻,并且在精神上胁迫她,在肉体上折磨着她。
  
  由此,我们再回到那夜陆焉识站在门外,冯婉喻没有开门的情境。站在门内的冯婉喻听到敲门声,那样细小、不敢声张的敲门声,她知道门外站着的是谁,她无比局促,不知所措,她想赶快打开房门,她想与她久别十余载的丈夫想见,但是她却畏惧了,她退缩了——因为自责与愧疚。她与方师傅畸形的关系,日日折磨着她的内心,她每天都活在被压迫里,每天都被背叛丈夫的自责所深深折磨,她内心觉得亏欠丈夫的太多太多,她没有脸面开门,她没有勇气面对丈夫那双深情的眼眸。但是那潮水般的思念与刻骨铭心的爱让她不能错过与丈夫重逢,于是第二天她带着行李与干粮,早早奔向火车站,决意同丈夫亡命天涯。她第二天的坚定也印证了,她并不是害怕被连累才迟迟不肯开门,而是因为愧疚才不肯开门。
  
  后来她在火车站再次错过了丈夫,便开始不再锁门。这个安排也十分巧妙,当天晚上丹丹告发父亲后回到家里,是先用钥匙开门才进来看见正在蒸馒头准备逃亡的母亲。这个镜头补充了一个细节:虽然那晚陆焉识没有推门,他退缩了;但冯婉喻却认为是自己锁了门才把丈夫彻底的拒之门外了。她想,即便自己处于自责没有开门,但如果那夜门没锁,丈夫推开了家门,那么她看到了丈夫便一定再不会让他离开,哪怕就是被抓,哪怕就是死也要在一起。与丈夫二次别离后,又是另一种后悔与自责,她再也不锁门了,她说“可不能再把焉识锁在外面了”。
  
  影片全程朴实无华,没有声嘶力竭、没有撕心裂肺,就是那么的安静,在缓缓的钢琴曲里,观众随同剧中人一起,静静地流泪。
  
  关于文革,有艺术加工的地方,但是不令人反感也不显做作。因为过的事演给今天的人看,必然不能单纯只按照过的样子来演。
  
  巩俐话不多、泪不多,但她却是在用心诉说离殇,她嘴角的一丝抽动,睫毛的一丝颤动,都牵动着所有观众的泪腺。陈道明将一个博学、浪漫、伟大的知识分子、教授、丈夫、父亲的多重角色塑造的极其精妙,作为时代的牺牲者,他没有自怨自艾,他用他的博爱与宽广的胸襟接纳不公,呵护妻女。
  
  严歌苓的原着跟电影还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就只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张艺谋完全脱离了红高粱、秋菊,将旧中国拍的那么文艺、那么安静。他说“这部戏,绝不乱煽情”,他也的确做到了,这部电影的情,都是情理之中,理先有情由理生,那么真实自然,很敲击人的心灵。在今天这样嘈杂纷乱的世界里,我更想要这种能够震撼到我心灵的作品。

《归来》后围绕“开门”的细节观后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归来》后围绕“开门”的细节观后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归,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