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剧透》剧透观影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剧透》剧透观影点评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剧透》剧透观影点评的正文:

   吴刚触犯天帝,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每砍一斧,斧起树的创伤同时愈合,因此,吴刚不得不在月宫常年伐桂,永无休止。
   西西弗斯触犯众神,受到惩罚,他被迫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那巨石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推着石头。
   铁杆右派,前反革命分子陆焉识,在结束了二十年的牢狱之灾后,也陷入了一个存在主义式的循环之中——这是张艺谋的新作,电影《归来》的剧情梗概。
   那一年,现行反革命分子陆焉识越狱潜逃,瓢泼的夜雨中,一团黑影踽踽而行,这个时候的他,是一名离家多年的游子,临近家乡却五味杂陈,对妻子的思念令他激动不已,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恐惧也使他忐忑不安。天人交战许久,归家的渴望战胜了对现实的畏惧,颤抖的双手轻轻敲响那梦里思念千百次的门。
  门响,门另一侧的妻子瞬间感应到丈夫的归来,泪水伴随着思念和恐惧潸然而下,犹豫再三,她终究没有开门——领导早有指示,不准和犯人见面,胆敢包庇犯人,后果自负,宿舍楼下,抓捕人员正虎视眈眈——假如她知道,这将是此生记忆中与他最后一次见面,是否还会如此优柔?
   郁郁的父亲遇见了女儿,一个三岁以后就未曾见过自己父亲的女儿,一个因为自己父亲是越狱犯而失表演机会的女儿,一个刚刚为此哭泣绝望的女儿。为了有立功表现重新获得表演机会,女儿背叛了父亲——她把父亲将和母亲在火车站见面的事情告诉了指导员。
  火车站,他对着苍穹发出不甘的怒吼,声音直冲云霄,四五个战士生拉硬拽着将他扯向牢笼,她被推倒在地,头破血流,眼睁睁地望着远处的他,泪眼婆娑。镜头拉远,两群人渐行渐远,犹如转瞬即逝的时光,一不返。。。。。。
   三年之后,文革结束,他平反回家。
   他发现她依然深爱着自己。她收到了他的信,知道他要五号回家,欣喜若狂,五号,她梳洗打扮好自己,火车站迎接心爱的丈夫。她知道丈夫喜欢弹钢琴,于是四处找人调修那多年未曾开启的旧钢琴。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让一个念信的同志,将丈夫的来信一封一封念给自己听。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她失忆了,她完全认不出近在咫尺的丈夫,完全认不出那个在人群中默默跟着她,为她忧心忡忡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完全认不出那个帮他调试钢琴的维修工就是自己的丈夫,完全认不出那个为她弹奏出动人旋律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完全认不出那个天天为她念信的好心同志就是自己的丈夫,那个为治好她的病四处奔走的人就是他的丈夫。
   每个月的五号,妻子步履匆匆地走向火车站,只为迎接五号就要归来的丈夫,街角的墙上,《小花》的电影海报一闪而过——茫茫人海中,妹妹寻找哥哥,妻子寻找丈夫,却都是一样地相见不相识。
  岁月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蹉跎流逝,很多年以后,火车站张贴的标语早已从斗私批修变成了加快改革,他依然不变地站在她的身边。她,佝偻龙钟,却努力睁大那满是岁月痕迹的眼角,期盼着深爱的丈夫,下一秒就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皑皑白雪中,他默默陪着她,高举写着“陆焉识”的纸板,坚毅地望着远方。他的名字,叫做陆焉识。。。。。。
   亲爱的姑娘,我要牵着你的手,任时光的流在我们的额头刻下细密的皱纹,朱颜在岁月之河的涤荡中渐渐老,唯一不变的是我对你至死不渝的呵护与温情。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不一样的,三四十年前,女人烫头发,穿短裙,涂口红都认为是不道德的,更不要说同居这种如今普遍当年却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事情了。在相同时代,人们对不同的人道德要求也不一样,比方说普通人只要遵循公序良俗的规则就行了,你低个俗,骂个街,耍个赖,人们并不在意,对商人的要求就更低,重利轻义被视为常态,所谓的无商不奸。但是,相对普通人而言,除了政府官员之外,对知识分子的道德水准就远远高于常人,因为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值不一样。在古代,知识分子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分忧,为民请愿,现代知识分子一般的操守是要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责任感。
  
  张艺谋,无疑是知识分子。
  
  张艺谋,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拍了不少传统文化艺术类的电影,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广受好评。但自电影《英雄》之后,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引起一定数量的负面评论,尤其是在思想界和文化界,这些电影多了媚权和媚俗,在价值观上少了批评意识怀疑精神。所以,人们对这部由作家严歌苓美籍华人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文革题材的敏感电影《归来》期望很大,也是理所当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国家的电影审查制度一直非常严格。为什么在影视作品中看到最多的题材都是宫廷戏和抗日剧?甚至人们戏谑的称日本鬼子都是在横店影视城被消灭的,最大的原因就是这类题材容易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在我国,反党反人民的、血腥凶杀暴力色情的,审查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建国后的三反五反、朝鲜战争、大跃进、文革类题材几乎是影视作品的雷区,不要说拍,剧本都不能通过。所以说,张艺谋的这部电影能够公映,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开了制度上的先河。
  
  因为以上原种种,我老人家昨晚在电影看了评分--高达7.8分,随即买了票,满怀期望进了影院。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右派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 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 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 饰)与父亲相见,并且主动与父亲划清界限,向组织告密,剪所有家庭合影中的父亲。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冯婉瑜眼睁睁的看着丈夫被组织上的人抓走。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纺织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深厚的情感、生活的打击,政治的巨变,使得这个家庭成为千千万万个制度的受害者之一,因为脑部疾病造成失忆,冯婉瑜每月5日都火车站接陆焉识,接一个在身边的人......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灰暗阴沉的色调,令人压抑、沉闷,张艺谋极为反常的吝啬到没给蓝天白云绿草一个镜头,极度渲染了那个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之一,用色调做无声的控诉。影片唯一出现的暖色调就是女儿丹丹在扮演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造型,那个大红的形象与时代不谋而合,女儿目光如炬,肢体语言刚劲有力,在那个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她的思想已经全面被最高指示占据,只剩下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青春的头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亲人是家庭的元素,如果亲属之间都失了信任关系甚至相互揭发,那么这个家庭已经失了基本的意义。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就是儒家的亲亲相隐。影片中女儿丹丹为了自己的舞蹈前途,不惜向组织告密父亲的行踪,导致陆焉识后来被抓,并且这种"大义灭亲"的的行为得到了上面赏识。现代司法体系已经把容隐权作为一项原则予以认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应当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否则制定出的法律很可能违反人的本性而成为恶法。但是通过电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义灭亲成为常态并被鼓励,这种罔顾人性、违反人伦的行为,人际之间毫无信任的底线已经突破,我阵阵寒意的看到了心灵的绝望和对时代的反思。
  
  不得不佩服巩俐这个老戏骨的演技:在火车站与劳改犯丈夫陆焉识近二十年后的遥遥相见,因为被女儿告密,组织派人抓捕,她扔掉了充饥的馒头,与阻拦者厮打,撕心裂肺的喊"焉识,快跑!";陆焉识回来后,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弹着熟悉的木琴,她手足僵硬,嘴唇颤抖,颚骨张弛,泪水滑落;每月五日对着镜子容妆,从中年到暮年,从乌丝到白发,眼神中透着期盼和喜悦;以及迎接途中的精神抖擞和在火车站看人群散,陆焉识始终未出现的那种失落。巩俐把冯婉瑜这个思念的形象刻画得像蜡像造型一样真实,凄凉,令人唏嘘,观众席上抽泣一片,连我这个心如锈铁的老男人也不禁心酸得眼眶湿润,以至于潸然泪下。
  
  严歌苓的原着我没看过,虽然一直久闻其名,但的确不知道结尾是怎样的。电影中的结尾超出想象又实属必然:冯婉瑜每月5日都火车站举着自制的纸牌接从大西北归来的陆焉识,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从大雨滂沱到白雪飘飘,每次都是希望伴着失望,但不绝望,身边陪伴着她的丈夫陆焉识。因为失忆,她在持续的做一件自己唯一记得的事情,迎接一个在身边的人,这个人一直在她身边,直到垂垂老矣,但她却无从知晓......
  
  这部电影可谓做到了众望所归,虽然没有达到导演张艺谋早期作品《活着》的高度,有些部位还是有瑕疵的,比方说电影后半段相对拖拉臃长,还有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产品,比方说旋盖罐头,提花毛毯等等。但相对他后期的商业电影来说,这部电影已经回归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良知,更大的意义是挑战了电影审查制度的底线,这种勇气难能可贵,尤其是在中国。
  
  用唐代大诗人钱起的千古名句做文章和电影的结尾吧,并向王者归来的张艺谋致敬,The return of the king!

《剧透》剧透观影点评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剧透》剧透观影点评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剧,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