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致命ID》烧脑电影中的战斗机

影视台词 > 影评 > :《致命ID》烧脑电影中的战斗机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致命ID》烧脑电影中的战斗机的正文:


  “烧脑电影”,顾名思义,也就是在观看过程中让观众的思维高速运转以致大脑仿佛都在发热的影片。
  据我个人的经验,看“烧脑电影”是有“成瘾性”的,一旦对错综复杂的剧情、源源不断的悬念、沉郁幽暗的视觉风格以及个性独特的人物产生了认同,“烧脑电影”爱好者往往会费尽力气找到更多的“烧脑电影”来看,而其他类型的电影的剧情则会使观众产生隔靴搔痒之感。
  往往“烧脑电影”被作为恐怖片、悬疑片,甚至仅仅只是单纯将其划入剧情片范畴。而我觉得“烧脑电影”几乎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而存在,并且“烧脑电影”这一类型还可以细分为更多小的类型。
  其中,心理学烧脑电影则是一个重要的小类型,而在心理学范畴下的烧脑电影中,将患有DID(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人物作为主角,将其患有DID而导致的一系列事件作为发展故事的主要动因的影片也是佳作不断。可以说,DID作为一种元素存在,为“烧脑电影”的架构提供了天然的创作优势。
  
  本文将就两部公认的经典“DID烧脑电影”作为对象,谈谈DID作为烧脑电影的基础元素成为影片情节和结构成立并引人入胜的先决条件的原因。
  
  
  一、《搏击俱乐部》
  这个故事看上是线性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失意青年遇上一个对他而言有吸引力的女人,有又遇上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搏击俱乐部”,无护具格斗以发泄无法消化的情绪),结果朋友抢了自己喜欢的女人,成为“搏击俱乐部”的领袖,继而发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无政府主义爆弹恐怖袭击的故事。而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随着主角一步一步接近真相,他发现他的意识中住了两个人,他的“朋友”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DID。
  用我们平时的话说,他具有双重人格。而他的两个人格互相能够交流和感知,以致主人格无法分辨次人格是否为真实存在。而整个片子也就是建立在,一个人的次人格被激发,并逐渐影响主人格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而这就为影片的剧情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情节的明线是线性的,即一个人一段时间的人生经历,而暗线并且是关键情节则是他其实有两个人格,两个人格可以沟通而主人格不自知。
  暗线其实一直在明线中发展,主人格从一个懦弱、人生失败、患有严重失眠症而不得不寻求互助会中其他失败者的慰藉的人格中分离出了一个强势且极具个性及反抗意识的次人格。次人格起先作为主人格的解放者和保护者出现,而当次人格的个性强烈到反抗主人格及其意识时,主人格发起了对次人格的斗争。而这个部分,就是该片戏剧性的所在——自己与自己的对抗性游戏。
  也就是说,明线作为暗线的表象存在,而暗线才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核心始终处于隐而不显的情节之中,一步一步引领观者陷入情节,并留下一丝丝细微的线索供观者思考,最终达到了我们所谓“烧脑”的效果。
  单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DID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个体遭受来自外界的重大创伤(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后个体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关于这种精神疾病,文中将不会过多涉及,我想要叙述的重点是——观者是如何被这种从心理学角度建构的影片产生如此强烈地兴趣的呢?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将试图分析出这种电影受到观众喜欢的心理机制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人是好奇的动物。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产生好奇——行动——受到伤害而接受教训——再次产生对新事物的好奇——行动——受到伤害而接受教训,循环往复直到习得了自然、社会规则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好奇心的差别会渐渐显现差别,但总体上,整体的阈值都是下降了的。人们开始选择各种各样不同的、不会受到伤害的、简便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无疑,看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解决这种好奇心。而这只是第一步。
  
  在好奇的同时,人也是贪婪的动物。
  过的人会因为看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就吓得尖叫不已,只因为不能承受活动影像的刺激;会因为听了《黑色星期天》而自杀,而相关研究标明,这只是因为这首曲目的旋律过于哀伤以致过的人无法承受。
  而现在的人却越来越不容易被满足了,影像和声音的力量在逐渐被削弱。我们一方面说人的感觉系统可能变得迟钝了,可从乐观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不是可以说是人的一种进化呢?我们能更轻易的处理更复杂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并更迅速地整合我们接收的信息呢?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因进化而变得贪婪。我们不再满足于看到一个点或是一条线,而期望看到一个整体。让我们看一个正方体我们不再满足只能看到三个面,而希望看到另外几个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面上发生了什么。
  “烧脑电影”满足了我们了我们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了我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也满足了我们对于了解一个事物隐而不显的部分在认识上的贪婪。
  
  二、《致命ID》
  如果说《搏击俱乐部》是借用了一个心理学上的精神疾病案例作为故事核心来结构整部影片。那《致命ID》就是将这种叙述故事的方式运用到了极致,并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治疗这种精神疾病的方法以及不彻底治疗可能产生的隐患。而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故事的关键情节隐藏在了另一种经典的故事模式中进行讲述,即使没有DID作为故事的“核”,这也是一个非常优质、成功、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和贪婪的影片。
  
  这个故事运用了一种叫做“暴雪山庄”的侦探悬疑小说的经典模式。
  11个陌生人,性格各异且有着各自“上场任务”的角色集中在了一个完全无法与外界联系并获救的环境中(夜晚、沙漠、暴风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一座汽车旅馆、道路不通、通讯中断)。这已经是一个能够让人头皮发紧的设定。而如果你接受了这个设定,在这个设定中不发生意料之外情理之外的事情就是不合理的了。
  于是,在这个环境里,一场杀人游戏开始了,11个人接连被以残忍的手段杀害。剧情中还有许多令观者大脑中的马达高速转动的烟雾弹,如11个人中的几个人进入旅馆是由于一种“因果关系”,如所有人被杀的顺序与他们所拿到的门牌号相一致。而最终,这是一场对重刑罪犯——被证明是DID患者的人的治疗。医学家与藏在他身体里的其中一个正义人格取得了“联系”,共同导演了这场将其身体里邪恶人格“谋杀”的“杀人游戏”。
  故事发展到此处,我们的大脑已经运转的要冒烟了。而这还不够。
  最终,故事的结局是,11个人格中最幼小无害的一个人格——一个小男孩才是真正的杀人魔。而他获得了这场“人格谋杀游戏”的胜利。
  
  我们从中看到了多重人格在精神病学方面的病理成因——幼年时期受到虐待,产生了邪恶人格以应对伤害。
  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多重人格的表现——人格间可相互沟通,甚至比较消长。而有的人格对多重人格的事情知情,有的则不知情。
  我们还从中看到了多重人格病患的治疗方法——自相残杀。当然,普遍的治疗方式是将多种人格进行融合以减少次人格的数量。
  
  自此片后,我对DID相关的心理学书籍、纪录片、资料进行了一些了解,我发现以多重人格为故事核心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动漫作品其实非常多。当然电视剧和动漫中多为将这种特性作为某一人物的特征出现。因为多重人格的设定能够很好的帮助剧本建立多线叙事的广阔创作空间。
  可以说,片中人物的是奇妙的,喜欢看“烧脑电影”的观众是奇妙的,而“人”,更是奇妙的。
  片中人物的奇妙自不必说,大多采取这种设定的作品都受到了好评。而喜爱“烧脑电影”的观众(比如我)对结构精巧、剧情错综复杂、节奏紧张的影片有狂热喜爱的人们,对这个世界一定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我们在不厌其烦的从语言中、文字中、影像中找寻着答案,与其他的观点冲突着、前进着。而“人”呢,为什么如此脆弱的人类,飞不起来,跑不远,游不快的人类,总是想要成为世界的主宰,却实际上连自己都还没有了解呢?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两面性,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需要在不同情况下展现自己更多的面。因为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人类的交际需要,人不得不锻炼这种与多重人格类似的生存本领。面对家人,面对工作,面对朋友,面对陌生人,甚至面对情人,社会角色的复杂多样使得人在适应性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无法以单一的状态面对所有人,因为人的多样性在这种彼此适应中也产生了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结构,但这种上升某种程度上对个人来说是否又是一种危机呢?
  人戴着不同的面具,面对不同的人就戴上不同的面具,而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到那时我们是不是还知道自己的“主人格”是哪一个呢?是不是就像很多DID病例一样,当其他人格过于强大,主人格便可能沉睡。
  从某种角度,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死了呢。

《致命ID》烧脑电影中的战斗机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致命ID》烧脑电影中的战斗机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致,斗机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