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阿黛尔的生活》向左走,向右走

影视台词 > 影评 > :《阿黛尔的生活》向左走,向右走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阿黛尔的生活》向左走,向右走的正文:

  看《阿黛尔的生活》,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愉悦而又痛心的过程。不过说不上到底为什么,看完之后我立马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名叫《勇往直前》。这部片子在2004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声名因此煊赫一时。后来想一想,当时脑海里之所以突然闪现这部电影,肯定是因为《阿黛尔的生活》和《勇往直前》的风格之间几乎形成了一个180度的平角:后者让人血脉贲张,不是割腕割得满处喷血,就是拿刀捅得浑身窟窿;前者则正好相反,那小阳光,小发型,总之一句话,就是小清新得不行。两部电影虽然都选择了一个相当具有视觉冲击力且明显具有情感意味的颜色作为自己的主色,但一则以红,一则以蓝,表达出来的感觉大异其趣。能够放在一起这样进行比较,我认为是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至少,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表达手法上,《阿》都因为《勇》的存在一下儿被拽下了神坛。当然了,取笑《阿黛尔的生活》显然不是我的终点,因为我始终觉得,这样的比较似乎还能展现出比电影手法更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更深层次的肌理。比如说,《阿》的导演是阿布戴?柯西胥,《勇》的导演是法提赫?阿金;前者是突尼斯裔法国人(“阿布戴”其实是阿拉伯语中的阿卜杜勒),后者是土耳其裔德国人;他们一个获得了金棕榈,一个获得了金熊。所有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我可以这么推测(仅仅是推测):柯西胥和阿金,两个移民,比本国人更懂得阻断爱情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移民视角下的社会状况到底如何,以及,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尽管以上这些说得很邪乎,但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想把《阿黛尔的生活》解读为政治电影的意图。毕竟,影片当中真正让人感动的东西是阿黛尔和艾玛之间的爱情。阿黛尔的复杂造就了她的可信;她可信得足以让本来身处事外的观众融入其中无法自拔,真实得能让人变成阿黛尔本人,顺着她的眼光、沿着她的生活轨迹感受她的每一丝想法和情绪,感受她的失落和幸福,她的痛苦和快乐。当我们凝视屏幕上那张涕泗横流的大脸时,我们不会觉得它有多丑,反倒觉得它纯净,不会觉得她做错了什么,反倒觉得她的孤独像极了我们每个人本身,像极了每个希望用另一段关系填充生活甚至报复对方的恋爱中人,当然到头来这样做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固然是阿黛尔对艾玛的背叛,但归根结底,两个人在生活当中一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精神层面,二人其实真的形同陌路。不过艾玛和托马斯本质不同,前者连头发尖都浸染着不羁而神秘的艺术气质,就算没有共通的生活和习惯,她和阿黛尔仍然可以用其他方式维持这段爱情。而后者就是个理科书呆子,不懂艺术,没有幽默感,没看过书,显然不能符合阿黛尔的心理预期,更何况这其中还缺少那种“怦然心动”和“一见钟情”。当我试图搞清阿黛尔和艾玛到最后为什么还是分开了的时候,我发现我本能地抗拒这种分析,因为这种分析和柯西胥本人的意图格格不入,与影像本身也是方枘圆凿。最后,我反倒愿意以一种神秘主义的方式声称,爱情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爱情本身。所有这一切,无非出于人类的本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哪怕洪水滔天”。
  
  这就是我的真心话。然而我也不得不承认,柯西胥就是有一种十分惊人的能力,即把一种我们视而不见的现象变为让人心醉的影像,又在不知不觉当中给这种影像蒙上一层轻纱,给每个动人的意象都套上一个精致外罩的能力。它能让你隐隐约约感觉到你所看到的美好、伤感,但它们又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也许,我可以不揣冒昧地把《阿黛尔的生活》划分为三层,它们似乎不分高下,但总是相互缠绕。举例来说,阿黛尔到艾玛家,发现艾玛父母为她们准备的晚餐是一大盘子牡蛎——而且只有牡蛎。表面上看,“牡蛎”在剧情当中是有意义的:阿黛尔告诉艾玛她最讨厌吃海鲜,其中尤其讨厌牡蛎,觉得它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和味道。而实际上,牡蛎本身也是一种性暗示。在艾玛的帮助之下,阿黛尔不仅吃下了一个牡蛎,并且觉得味道还不错,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此外,艾玛和阿黛尔招待对方时,分别用了自家最爱的牡蛎和意面,而前者难于烹饪、价格不菲,后者就是家常便饭,显然不是同一个等级的食物。食物的不同自然表征着习惯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了家境的不同。除了牡蛎之外,艾玛的画作当中也呈现出三个层次:它既是艾玛谋生的工具和手段,也是艾玛爱欲的直观表达,更是艾玛优渥家境的绝好证明。柯西胥在展现这三个层面的时候,并没有机械地将它们分离开来;他的方式是将所有这些完全融入爱情故事之中,而这就让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无尽的含义,让它既有可能成为宣泄情感的出口,也有可能是爱欲迸发的标志,还有可能泄露出一个人的身份和修养,而哪怕只能捕捉到其中一个层面,观众就已经足以为之心驰神往、陶然心醉了。
  
  爱情固然是本片最基本的层次,也无疑是最浅白的那个。有人评价《阿黛尔的生活》时说,抛开同性恋问题不谈,这首先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话说得入情入理,让人觉得一下儿拔高了不少,但仔细想想,其实这么说没让这个电影显得有多高明,反而格调还降低了不少。为什么它“首先”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为什么要抛开同性恋问题不谈?可能是为了避免争议。然而无论如何,要想讨论《阿黛尔的生活》,就绝对不能把同性恋问题放在一边弃之不顾:若非如此,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为什么最终呈现出来的不是一男一女,而偏偏是一对拉拉呢?在影片当中,同性恋是个奢侈品。阿黛尔瞒着自己的父母,用自己所有的朋友换取了一个恋人,结果最终连恋人也失了。且不论最后结果如何,阿黛尔承受的八卦、冷眼和唾骂要远远多于她和托马斯在一起的时候。人们鄙夷同性恋,并不是因为人们都是异性恋,比如阿黛尔的朋友,他只不过是不愿意承认。反观艾玛的圈子,同性恋简直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因为艾玛的职业,更是因为艾玛处在一个相对开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性取向相对宽容的环境之中。虽然影片后半部分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表现二人世界上,传统和开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分野似乎已经随着阿黛尔与同学的决裂而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却在阿黛尔的身上投下了一个长长的影子。异性与同性、意面和牡蛎、文学与哲学、教师和绘画,所有这些无不展现了同一事实,又揭示着阿黛尔和艾玛分离的真正原因。它不一定是唯一一个原因,但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个,正如柯西胥自己所言,“她们两人相处时的障碍、促使她们最终分手的原因,就是这部电影最终要表达的东西——“社会差距”,这种东西会让她们生出个人愿景的差异”。“向左走,向右走”,自然是在说爱情,几米就是这个意思;但它同时也象征着激进和保守。她们就这样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又毋宁说,她们一直不同。
  
  我个人很喜欢阿黛尔和艾玛在咖啡馆重逢的那一幕。阿黛尔轻描淡写地问艾玛她的孩子多大了,艾玛只说,三岁了。这三岁,其实就是二人分离的三年。三年冷暖,恐怕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我盯着艾玛的脸,在阿黛尔问是否还爱她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了她的谎言。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骗我?”艾玛曾经这样问道。其实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谎言到底是为了谁好。三年之后的艾玛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没说话,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已经“累觉不爱”。其实我想说,除了情在深处的阿黛尔,还有谁会相信艾玛那双顾盼流连的眼睛里说的是个“不”字呢?所以影片的结尾其实并不让我失落,反而让我心里充满期待。因为,无论艾玛之前如何痛恨阿黛尔,现在的她,仍然为阿黛尔存留着“无限的温柔”。

《阿黛尔的生活》向左走,向右走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阿黛尔的生活》向左走,向右走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阿,右走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