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香水》的词典式意淫

影视台词 > 影评 > :《香水》的词典式意淫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香水》的词典式意淫的正文:

  编纂纲领/立场:铺开了,不揉碎。扯淡。
  编纂理据/证供:想象力,联想力。给力。
  编纂执拗/悖反:拼死往枯燥里说。装逼/靠谱。
  
  这是一本迟到的词典,献给牛逼的聚斯金德,天才混蛋提克威,悲壮传奇格雷诺耶。
  
  释义语境:
  18世纪的法国由这些元素构成——
  卢梭、狄德罗,以及百科全书派,卢梭说: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使道德沦丧。
  卢梭曾与客栈女佣泰蕾丝?勒瓦瑟同居,共生育5个孩子,一个一个被他送入育婴室。
  格雷诺耶母亲,二十五岁,患痛风、梅毒和轻度肺结核,已生四胎,“她希望能够长寿,或许再活上五年或十年”。
  “到了晚上,不管是鱼肚肠,还是生下来的肉,或是其他东西,都被统统铲走,装在手推车上运往公墓或是倒进河里。”
  
  
  关键词一:格雷诺耶
  
  无父的创痛:这传奇中,天才主人公格雷诺耶自出生便面临父亲角色的缺失,但这一与中国武侠中父仇/复仇相同的套路设定却生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格雷诺耶的成长并非基于寻父或报杀父之仇——这或许源于父母角色的双重缺失,从而使得传奇不能按照中国武侠的情节发展,从而转向:无性。
  
  动“刀”的美学:
  第一把刀——剁鱼刀。来自生母的刀割断了脐带,这不仅注释了故事的传奇性,还隐喻着天才的降生、憎恨种子的埋藏。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总之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
  第二把刀——婴儿哭。来自儿子的刀割断了母亲的命,生命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他人的哭声中结束,而对于格雷诺耶,或许还有另一种隐喻。
  第三把刀——生命力。屈服或死于格雷诺耶倔强生命力的不止有多种疾病,还有所有与其长久相处过的人:加拉尔夫人——这位不愿长活的寡妇活到80岁的时候死在自己最不愿想象的主宫医院(影片中得钱之后死于强盗的利刀),格里马——这位像猩猩一样的“神兽”带着他的钱财落水而死,巴尔迪尼——怀揣写有100个香水配方的秘籍于睡梦中同房屋一起坍塌,德.拉塔亚德伯爵(影片中无此人)——带着他NB的气体理论永远地消失在了雪山之中。
  第四把刀——钝铁棒。视觉世界中的钝器和利器在嗅觉世界里轻松地发生了某种角色转换,格雷诺耶用利刀刮油脂,用钝铁棒杀死被其嗅觉命中的目标,包括格拉斯古城的二十五位少女。最后一名是洛尔。
  第五把刀——里希斯的复仇之刃。在盛大的群P场景中,洛尔的父亲,里希斯提刀冲上断头台,但出现的却不是复仇,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父亲的复归(里希斯深情呼唤:“我的儿子。”)。
  第六把刀——绞刑锁。格雷诺耶返回巴黎,德鲁(陪女主人睡觉那个)被作为杀人凶手判处绞刑。
  第七把刀——香水。格雷诺耶返回巴黎,用自己的香水杀死自己。
  
  无性无爱:格雷诺耶五岁才会开口说话,这符合一切天才人物的特征——某一方面迟钝,而另一方面神化般地灵敏。塞纳河大街的少女激起的并非性启蒙,而是对于香味的启蒙。他追求“那些激起爱情的极其稀少的人的香味。这些人是他的牺牲品”。但他在爱之中永远也不能满足,而只是在恨中,在被憎恨中才能找到满足。
  无父导致的无性或许是一维的,无母声称的无爱确实双重的,无爱,便也无被爱。格雷诺耶从未体验过爱情,也从未激起过别人的爱,但在格拉斯的三个月里,他伫立在城墙旁恋爱,并深深享受爱情的幸福。命题于是转换成了这样:先占有而后失比起简单地放弃二者更值得追求,因为在格雷诺耶的一生中有过放弃,但从未有过占有和丧失,所以他要尝试。于是,占有香味实际所指的是占有爱情。
  
  阿Q、卢梭与加西莫夫:格雷诺耶、卢梭和加西莫夫(当然,此人实际上属于15世纪)共同构成了18世纪的法国。
  格雷诺耶与加西莫夫的不同在于前者拥有神迹般的天才,因而之于读者更多地存在于传奇的故事情节中,后者或许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前者似乎向恶,后者则明显向善;相同的是二者的决绝。
  格雷诺耶与卢梭的不同仅仅在于使用天才的方向/领域不同。
  事实上,格雷诺耶完全是悖反的阿Q。阿Q是(表面上)喜剧的小人物式的自救与自证,格雷诺耶则是悲剧的英雄式的自救与自证。
  
  存在的方式/可能性:某种意义上,格雷诺耶一生都在试图言明自我存在的方式,证明自我之于世界一如他人那样是在场的,而不是缺席的。但格雷诺耶的天才在于嗅觉,他与世界的沟通方式首先是基于嗅觉,因而他不可能像常人那样通过看/被看而被证明存在,而必须通过嗅/被嗅——也就是通过气味。于是问题产生了:格雷诺耶没有气味!
  
  
  关键词之二:聚斯金德
  
  修辞:有声音的气味。聚斯金德不遗余力营造出一个属于嗅觉的气味王国,但要感知这一王国仅仅依靠嗅觉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有的气味都在言说。这不止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当你认真阅读那些修辞,会发现这些修辞在将气味变得美妙和形象的同时还赋予其某种声音和韵律。
  
  现实主义的第二春:小说在叙述结构上的最大技巧便是没有技巧。也许对于一个传奇故事来说,结构技巧某种程度上完全不必要,但聚斯金德的厉害之处在于,在现实主义早已式微的80年代德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他让其再一次大放异彩,生机勃勃。于是,回光返照也罢,第二春也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又产生了一部优秀小说。
  
  出口/入口:如奥顿所说,诗歌是事物发生的一种方式,一个出口。聚斯金德给这个传奇故事设定的出口(这里说“入口”也许更合适)也许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末尾。
  群P之后的人们完全恢复了正常,“很快到了五月。大家都在收获玫瑰。”玫瑰象征爱情,格雷诺耶的香水源于那些能激起爱情的极少数的人,最后给众人带来了爱情,而此时的格雷诺耶正走在回巴黎的路上。
  格雷诺耶在巴黎的街头被分而食之,“他们感到特别自豪,他们第一次出于爱而做了一点事情。”是不是可以说,在依然恶臭的巴黎,人们也开始学会了爱?虽然这爱让人恶心到险些呕吐。
  于是,格雷诺耶在生命的最后,赠送给人类爱情,又教会人类爱?
  “他完成了普罗米修斯的业绩。别人一生下来立即得到神火,唯有他一个人没份,他是通过自己无限的机智才获得神火的。不仅如此!他已经使得神火进入自己的心坎里。他比普罗米修斯更伟大。”
  
  
  关键词之三:汤姆?提克威
  
  关于不可能的改编:能够改编《香水》的导演不是天才,就是混蛋。电影史上第一个天才混蛋——库布里克曾认为《香水》不可能被改编,如今汤姆?提克威做了。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克威也是一个天才混蛋。同时,提克威的电影版,每一个镜头都给人隐喻和呼应的错觉。
  
  关于开头:在提克威的电影版中,影片开头(或说正式开始之前)加入了一段2分钟的倒叙,稍微改编了聚斯金德的完全线性时间叙事,但对于电影来说,显然是成功的。
  
  提克威的出口/入口:提克威在电影版中设计的出口显然比聚斯金德在小说中设置的显见,且反复出现——即伴随女人和黄色水果出现而发生的多次启蒙。
  对天赋的觉知。烂苹果。这发生在加拉尔夫人的收养院中,格雷诺耶躲过从背后飞来的烂苹果,从而觉知了自我的非凡天赋。
  对性的启蒙(香味上)。黄香李子。在塞纳河大街上,对卖黄香李子少女的追踪,误杀,并“吸食”其体香。“等她断气了,他就把她放在地上黄香李子核中间,撕开她的连衣裙,香味气流变成了洪流。”此时,格雷诺耶还纯粹地生活在自我的嗅觉世界里,因而少女带给他的性启蒙仅仅发生在香味上。这一次,少女躺倒在黄香李子的中间,处于镜头中心。
  对自我的觉知。离开巴尔迪尼之后,格雷诺耶接受嗅觉的指引而在深山隐居七年。某一天,其突然觉知到自己没有气味——自我的存在没有丝毫证明。
  对爱情的觉知。遇见洛尔。在格拉斯古城,格雷诺耶第一次真正遭遇爱情。
  对性的觉知(生理上)。黄香李子。在盛大的群P场面中,一筐黄香李子缓慢翻倒,将格雷诺耶带回塞纳河大街。在回忆镜头的不断闪回中,格雷诺耶伏在塞纳河大街那个卖黄香李子的少女身上接吻。在遭遇爱情之后,生理上的性启蒙在回忆中以转嫁的方式发生。这一次,黄香李子翻倒在群P的人群中间,处于镜头中心。
  也就是说,基于格雷诺耶与众不同的和世界沟通的方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永远要接受双重启蒙——现实基于嗅觉系统的,然后才是同普罗大众相同的——才能成为一个正常人。
  
  
  关键词之四:出走与回归
  
  一七三八年七月十七日,这年最炎热的一天,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
  一七六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这年最炎热的一天,格雷诺耶返回巴黎,被分而食之。
  只有在最炎热的空气里,腐败才会迅速发生,于是恶臭蔓延,嗅觉的世界才有与视觉世界并行的合理性,香与丑的对立才具有张力。
  
  
  关键词之五:深层主题
  
  这是一个事关存在于爱情的传奇故事,而并非对于希特勒的隐喻!
  
  其他:
  1、群P中“男男”的缺失,缘于体香的主题,因而无论组合如何混乱,必有女性在场?
  2、群P场面中,阶级的刚性被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下的混乱方式重置?

《香水》的词典式意淫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香水》的词典式意淫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香,意淫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