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的正文:


  姜文饰演的马大三可以说是电影里的头号角色,他是个农民,可怜可笑可指责,更可悲。他暗地里和寡妇私通,伤风败俗;他又很精明,成功地“我”交代给自己的任务转嫁为全村的任务;他目光短浅又愚蠢透底,惦记着几车粮食,招致屠村之祸。
  你可以觉得以马大三等一干挂甲台的村民愚昧无知毫无闪光点很不喜欢他们,我不会不同意,因为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时处日本侵华战争期、地处沦陷区,每日村里都有日军小分队常态巡逻,抢鸡抢鸭收白面,还恶语相向,他们的生活如此艰难甚至低贱不堪,按理说他们应该仇恨日本鬼子,有日俘和汉奸交到马大三手中他应该是目眦欲裂、想要生吞活剥俩人,然后积极支持配合党的行动。但是全片中马大三想的都是怎么扔掉这两个烫手的山芋,毫无革命觉悟和革命斗志。说他是鲁迅笔下具有“劣根性”的人一点都不委屈他。
  然而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他身上还有一些原始的淳朴与善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不杀那两个日俘。有人会说,他不杀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懦弱、胆小、恐惧日军。的确,,这些因素不见得没影响,但请注意当村民们以为他杀了人后一个个对其疏离冷漠,连平日相好的都如此,原因呢?因为村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认为——杀人会生鬼胎!这是懦弱吗?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中国底层民众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挂甲台一干村民们,他们的眼界从来没有超出过挂甲台以外的地方,他们没有直接目睹日军的暴行、没有体验过国恨家仇。这是一群一辈子都生活在挂甲台的农民,他们眼中的日军,不过是一群天天来巡逻检查、征收粮食物资的上头而已,这样的日军跟以前的皇帝、政府没有多大差别,面对这样的“敌人”,他们无法做出杀人灭口的行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鬼子一而再再而三无法下手的马大三,最后却拿起菜刀冲入俘虏营砍杀数名日本人。因为在目睹日军屠村恶行之后,这时的日军已然不再是原先他们认知中的日军,他们是恶鬼再现,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马大三不再忍辱偷生,不再害怕生鬼胎,在最后“抗战胜利”的关头,硬是搭上自己的性命砍杀日本鬼子。
  我认为姜文是目前中国最牛B的电影导演,在电影里不轻看每个人物,不会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来指责别人,更不会引导当下的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当年的人们。如果不是在抗战北京下,马大三这样的人们只不过是一群可怜可笑的内陆农民,很多人都会同情他们的处境。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哲学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身边的事比世界大事要紧,因为图画远近大小的比例,窗台上的瓶花比窗外的群众场面大。”
  影片的开场镜头就是马大三在炕上偷情的场景,这是个非常具有象征性的镜头,概括了这一群农民的生存哲学——这是一群只关心自己生活、没有国家观念的人。虽时处非常时期,然而这群内陆农民心里没有中华民族,没有抗敌救国,他们的心里只有挂甲台那巴掌大的地方,只关心自己炕上那点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大三看到日本俘虏的第一反应是惊吓、愁闷,觉得摊上了不该摊的烂事,最后甚至干出了和日军做交易的愚蠢决定,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而与农民相反,日本军人甚至寻常百姓,则过于有国家观念了,为国为天皇可以不要命、忘记自我,但这就是高尚的吗?高尚从来不是能推广普及的品质,硬要普及,只会造成人性的变态。花屋小三郎这些日本农民、小市民,只是另一群可怜人而已。
  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猥琐、卑劣的部分,不善的外界环境会滋养这丑陋,让人面目可憎。挂甲台村民封闭、愚昧,他们自私、毫无原则的忍受,为自己招致了死亡的命运,让整个中华民族丧失了尊严,而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愚昧和自私?天性自然是有一部分,但在姜文看来,没有关怀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要负更大的责任。
  平日里虽常有“军民鱼水情”的糖衣宣传,但真相如何,明眼人自有定夺。“我”从影片推断应该是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游击队,“我”用枪指着马大三让其在年三十前收管俘虏并代为审讯,但他不仅失约了,而且其组织上根本没有人愿意好好听他们说这茬事并接手。如果说用枪指着马大三的行为还可以原谅,因为以这群的农民的精明,你好好跟他说话他未必愿意帮忙,但是后面组织的行为就不是无可指责的了,同样是群众出身,小队长们真的不知道收纳两个日俘对无知无能的农民有多大风险吗?再看看国民党方面,在美国大兵的护卫下,日本投降后他们开着汽车飞扬跋扈,见识了马大三的暴行后,他们不听讼不审判,直接斩首示众,而且偏偏让屠村的那群混蛋掌刀。国军在这里关心的是和共军争夺权力,于是他们讨好日俘,而这群可怜的农民就成了杀鸡儆猴、借花献佛的牺牲对象,在上层看来,反正他们是群没骨气、不懂大局的败类。
  面对这样的政府、国家,再回来看屠村前村民们对日军的不抵抗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要抵抗?反正反抗不反抗都一样,上头照样欺负咱,或许千百年的历史深深告诉了农民们,国家就是那群官,他们走马似的上任、下台、再上任,国家的存在只是要求政治态度的战队、征粮、收税,特殊时刻再征个壮丁打仗修城什么的,国家不关心他们粮食有没有,吃穿住行好不好,日子温不温暖。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和国家实际上是种独立、对立的关系,所以这些村民根本不欢迎什么国军共军,也就不怎么热心赶走小日本子了。如果说挂甲台村民日军屠戮是由他们的无知、愚昧造就的话,那么马大三的悲剧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如果说前面的屠村是咎由自取的话,那么马大三的死亡却不能不让人动容。如果前面我们还能批判马大三等自私、毫无家国大义,那么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为什么他们心里没有大家只有小家——国家的心里也从来没有他们。如果说影片开始的镜头象征着挂甲台农民封闭、自私的生存理念的话,那么影片最后,马大三刑场上仰天长啸最终难逃死亡命运的画面,则暗示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悲惨命运——没有出路,没有关怀,这是一群永远被遗忘、被利用的人们。
  电影从马大三偷情开始,以马大三被斩结束,收尾呼应。前后人物境遇、内心差别巨大,但不变的是,自始至终,马大三都没有走出挂甲台,他的心内从来都没有装进“国”,然而谁又能指责他呢?虽只为自己的家、自己的村子,马大三在惨痛的现实面前终究还是反抗了,只是结果来得这么悲壮。马大三最后的仰天长啸,正是那一群人被抛弃被遗忘被伤害的情感宣泄。
  立体的人物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但一个人物如果只停留在行动的多样性而不挖掘背后的动机,不管是毫无保留地认同角色还是毫无保留地痛恨角色都是肤浅而危险的,因为这会让我们止于被煽动的情绪而忘记思考。姜文靠近大师的地方就在于思考和关注人物背后的历史、环境等因素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影响。从马大三身上我们看到了内陆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那么从花屋小三郎身上,我们看到则是外界压力是如何异化人的精神世界。 【丢豆网www.diudou.com】
  刚被俘的时候,三郎还表现出“凛然气节”、不屈的武士精神,甚至要撞墙寻死,这处的形象和中国人认知中嚣张、狂妄、令人生厌的日本鬼子一模一样,符合日本鬼子在我们心目中的天生恶魔形象。然而厉害的姜文,让恶魔也剥下了自己的面皮。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看到嚣张的背后只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用翻译官的话来说就是“装啊!想死撞木头干啥?咋不撞石头呢?石头有尖!妈了个八!”这张面具在经历了半年的心理恐惧后,终于在冰冷的刀刃架上脖子的时候完全掉落,原来嚣张的俘虏突然变成了一个小丑,以可笑的姿态无比配合村民的审判,不仅对马大三两口子感激涕零,还主动提出把自己送回队伍后以粮相赠的建议。他的建议里有恐惧,有复活的恩义之心,但没有我们认知里设想的谎言与毒算,在极端境遇里,他只是跟随着自己的本能与原初道德在行动。换在常态社会,这或许是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可是他们都忘了计算“战争”与“军队”这一重要变量。在日军的威压下,没有个人,只有大日本、天皇,求生本能怎能和军国荣誉相提并论呢?于是归队之后,迎接他的不是温暖的怀抱和嘱咐,二十全体的谩骂指责和拳脚相加。他的思想又被“扳正”了,再一次泯灭自己拾回“荣耀”。于是他愤恨村民,冷着脸处决马大三。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人物内心变化比马大三更加完整、细致,不光是由无情—有情—再无情的变化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从一老一新日本鬼子到村子寻鸡吃的段子里,我们也看到了他由日本村庄的农民演变成影片开始那副嚣张面孔的生命变化。
  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物的关怀,让姜文的作品超越了国内外诸多导演、作者。在《鬼子来了》里,没有对中国人们所受苦难的无节制渲染,没有对社会底层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自以为是的讽刺,没有对国共两党之争的流连,也没有对日本军队恶魔式的漫描。正是放下了一切大冲突、大手笔,只把镜头对准那一群底层人物,姜文才让每一个人物都血肉丰满,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关注他们的生存境况,探究到人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体制印记。在这部电影里,我们无法简单地指责任何一个人,包括马大三,包括花屋小三郎,包括为日本卖命的翻译官。比起浮躁地批评他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思:是什么酿成了那样的惨祸、扭曲了良善的本性。扪心自问,换了你我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真的能坚守本心吗?

《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鬼子来了》马大三和花屋小三郎人物分析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鬼,分析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