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当尼采哭泣》哲学与心理学,谁治疗谁

影视台词 > 影评 > :《当尼采哭泣》哲学与心理学,谁治疗谁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当尼采哭泣》哲学与心理学,谁治疗谁的正文: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当尼采哭泣》这部影片人物均为历史真实存在,但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果不说这个,只看这部电影哗众取宠的片名,恐怕真的会有不少观众把这个关公战秦琼的虚构当作真事,那将给我们的分析带来巨大麻烦。
  故事起源于莎乐美求助布雷尔医生救救尼采,布雷尔问:“我是否应该了解尼采”莎乐美说:“到时候大家都会了解他的”“他的死会是对你,对我,对全世界的一个巨大损失”这简直是最优秀的出版经济人都说不出的话。看完了尼采的书后,布雷尔对尼采推崇有加刮目相看:“你的出版人真是一个笨蛋,没有用全部精力来宣传和扞卫你的作品”,这很可能就是因为没让莎乐美来当经纪人。“its my duty to be free of duty ”这显然是把尼采的话安到了这位美女身上,好让她在全片中的作用别太像花瓶。
  
  第二天一早在餐桌上,布雷尔向弗洛伊德朗读了一段尼采的文字“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曾如此接近,任何事情都不能阻隔我们的友谊,当我们只有一步之隔,我问你,你愿意向我迈出这一步吗?但你却不愿意。”然后问弗洛伊德这是为什么,两人做了一番自以为是的推论,说是这“不愿意跨出这一步是因为他感到了自己正在屈服于第二个人的权力”,这真是将哲学庸俗化解释的典型。首先,原文是第一人称,这个“我”肯定指尼采,那么原文的意思是,对方不愿意靠近尼采,而不是尼采不愿意靠近对方,两人自以为是的分析连主语都没搞明白。其次,按照他们两的推理,那尼采不是原文中的“我”,而应该是原文中的“你”,那么尼采的病不是什么抑郁绝望,而是精神分裂。尼采对于他的压力与孤独可能有些刻意的轻描淡写,但明显这是一个他个人自由并且主动的选择,而布雷尔的激动与愤怒其实才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尼采敏锐的揭露了他的潜意识。尼采说:“你说的动机太简单了,人类的动机是非常复杂的“”我进行哲学思辨,可我从来没说我是为了你在进行思辨,而医生你,却一直说你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型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这段关于动机的争论直到尼采说出:”你会因为我的一切损失而变得更强大“而结束——多数人的受难是少数人借以实现其卓越的工具,权力的确是一种基本的欲望,而每个思想家都在以不同的角度揭示它:尼采的充满了诗意;马斯洛给它罩上了”尊重“的面纱,以免吓坏无知的人;而罗素就以英国人的可爱的坦率,说的非常直白。
  
  布雷尔与弗洛伊德在影片中是师生关系,这点倒是符合真实历史。我始终觉得在全剧中弗洛伊德都是一个阴险的角色,(影片中的)他没有做出任何独到的发明与贡献,倒总是暗暗给布雷尔一些带着倒刺的建议,比如让他“完全向尼采自我开放,这样尼采也会像蒸牡蛎一样向他开放。”而在歌剧院一段中,在卡门的歌声中,弗洛伊德又再次偷师学艺了,他听了布雷尔关于尼采治疗方法的介绍后两眼放光:“这种谈话疗法50年后会成为严谨的科学!“很遗憾,这个方法在之后的100多年中一直都不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丝毫看不到成为严谨科学的迹象。弗洛伊德在梦中令布雷尔羞愧难当,又在梦中救了他一命,如果我们同意梦是对现实生活压抑的欲望的宣泄,那在布雷尔心中,弗洛伊德才是他最大的救世主,同时也是最大的恐惧,就跟任何一个人所崇拜的权威一样。
  
  ”你的哲学是为了把人类从幻象与无目标中解救出来“布雷尔以傲娇的口气说道:”你给我的句子都是来自你的哲学书!“尼采倒是坦然的很:”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把哲学融入实践。“”如果你想要成长,那就必须忍受痛苦,如果你不想忍受痛苦,那好,退化吧,变成动物。“在每次治疗结束后两个人的闲聊当中,尼采塞入了各种私货,把他的哲学观点全面的向布雷尔做了介绍(这也的确是哲学家的风格):生命需要被超越;平安的生活是最大的危险;时间是我们的负担;生命会永恒轮回。因此,到底是那个谈话的疗程治疗了布雷尔,还是这些闲聊中的哲学思想?尼采证明了一切的辩护不过都是借口,而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直面真相,然后拿出勇气来超越它。
  
  哲学家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Philosopher)
  
  注意最后结局的字幕,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特点:布雷尔,弗洛伊德,莎乐美,波尔塔,描述这四个人的文字内容讲的都是经过这 段故事之后,他们接下来一生的命运发生了什么改变,比如“布雷尔终生未曾再使用谈话疗法”“波尔塔成为了一位先锋的社会工作者”,而对于尼采的描述只是:“他前往巴塞尔,很快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章”,显然,这个安排的意思是:在这样一段经历对其他人产生了终生的职业影响时,对于尼采不过是个小插曲,不过是为他的新书点燃了灵感。因此,令其他人被终生震撼的事件,对于哲学家不过轻描淡写。而我们会看到,的确如此,因为任何其他人都比尼采在这起事件中的收获要多,尼采是治疗师,而其他人都接受了他的治疗与帮助(尽管有些是间接的)。
  
  一开始莎乐美是让布雷尔医治尼采的绝望,转折发生在布雷尔请尼采来医治他:”你比世界上的任何都知道(怎么医治绝望),你的书不就是关于绝望的治愈吗?“”你对于人类拥有比我们其他所有人都透彻得多的认识“在布雷尔(当然代表着作者)的眼中,尼采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布雷尔发明了谈话疗法,但是(影片中的)尼采完善了它,实践了它,并且向弗洛依德指明了种方法广阔的前景,”我不知道该怎么治愈绝望,我只知道该怎么忍受它。“布雷尔与弗洛伊德的谈话不断的提出了关于精神分析疗法的概念——无意识,意志,用意识整合无意识,但都是纸上谈兵,所有的实践(影片中)都是尼采完成的。就像是看过几本心理学着作,上了几天培训班,背下来了几个听着很高深的名词,就觉得自己具有上帝的能力的人一样。他们自以为是欢欣鼓舞沾沾自喜,殊不知当他们还在山脚下的营地狂欢时,孤独的先行者早就要接近山顶了。
  
  电影中,尼采发明了最适合精神分析自由联想的姿势:背对医生,躺在沙发上;在下一次的治疗中又发明了自由联想:”别思考,赶紧说,就像打扫烟囱。“然后是厌恶疗法:”每次想她的时候就骂她,高声叫嚷,掐自己大腿,要多重有多重!“接着,尼采天才的发明还在继续,“我们忽略了你的困扰背后的意义。”“我们怎能发现那些被我自己隐藏起来的意义?”“靠谈论它们!”在影片快结尾处,他一边指挥着幻想中的乐队演出一边以他最后的着作《尼采反瓦格纳》中的疯狂口气咒骂着瓦格纳。痛骂了瓦之后,尼采的天才再次灵光闪现,他发明了俄狄浦斯情节!他谈到了自己梦到父亲从坟墓里爬出,抱着一个孩子又回到坟墓,他说这是他自己的恐惧,然后又谈到布雷尔梦见落入地狱看见棺材是因为他的恐惧,(电影明星www.diudou.com/mingxing/)于是梦的解析诞生了!神一样的尼采在一个月之内解决了心理学家之后大半个世纪才解决的问题。且慢,天才再一次向着超人腾飞:“我被危险所诱惑,但我又痛恨危险,我一直过安稳的日子”于是布雷尔突然顿悟——波尔塔对于他的意义,就是无意义”再也没有关于生命目地的疑问,就像云中漫步“这一时刻尼采又先于海德格尔和萨特数十年解决了存在主义的难题:”存在与本质到底是什么关系?“——存在先于本质。影片中的尼采就这样自如的切换在心理治疗与哲学思考之间,就如同切菜一般轻松和灵活,成为了跨界的大师。当我意识到作者是如此热爱尼采时,都难免有点惶恐。
  
  让我们来看看最后,这么漫长而纠结混乱的治疗关系结束后,尼采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几滴眼泪,袒露了自己的脆弱,跟听了音乐会和看了本小说的结果差不太多。莎乐美一开始恳求布雷尔治疗尼采是因为尼采头痛,并且绝望得要自杀。头痛的问题早就好了,但他心理的问题恐怕更复杂了(回忆下片中莎乐美最后一次在医院病房找到尼采,他正完全沉浸于幻想中,以为自己正在指挥交响乐队演奏瓦格纳的女武神出征,这显然比单纯的头痛病的更重)。那他现在还绝不绝望,会不会有自杀的念头?这些重要的治疗目标完全被遗忘了。为何?因为显然,所有人都被他最后对友谊的赞美和温柔的眼泪所感动,于是天真的觉得他“康复了”——这真是非常感人温馨同时最最不切实际的时刻,这是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所热切盼望的神奇魔力,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心理治疗所具有的魅力与能量。尼采在最后知道了真相,也承认了自己的私心与软弱,但他的坦率毫无做作之气,也并非令人伤感,而是充满了威严与力量。离前又读了一段快乐的知识,这段关于友情的描写倒是非常感人,当然,那完全是哲学的功劳,与心理治疗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是星星间的友谊,就像两条船,各有各的目标和航向,在交叉的瞬间,我们可以一起庆祝,就像从前一样。但生活太短暂,视野太渺小,我们无法超越局限。让我们相信即使被迫成为世上的敌人,我们依然能够维持星星的友谊“
  我们很容易设想,没有莎乐美的拜托和布雷尔的出现,尼采依然能靠自己得出这些结论,但要是没有尼采的出现,布雷尔医生倒是很可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布雷尔从催眠中醒来后,他就被”治愈“了。的确他变得愉快了,用心理学术语叫做不再“焦虑”了,他修复了和妻子的关系,一家人不再疏远猜忌,而是温情脉脉其乐融融,也就是说,他获得了一个普通人所能设想的完美,但是除此之外?我想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他变成了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但这,恰恰是这,令他离伟大越来越远。亚里士多德说:心灵与自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厌恶真空——心灵必须要被某种思想所占据,生命才能获得值得一过的意义。如果不是被深刻高尚的占领,那就会被肤浅低俗的占领。心理治疗要的只是正常,平凡,庸俗,但只有哲学才能诞生伟大。我们有一对互斥的恐慌,一种是因为平庸,另一种是因为伟大。可真正的恒星都是自己发光,而不必借助什么太阳。
  
  心理学家VS哲学家
  
  影片改编自一位知名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的小说,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欧文亚隆是个“存在主义学派”的心理治疗师,但他的小说主角却选的不是个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至少,不是个“正宗”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欧文亚龙的治疗方式是无结构的团体,利用所谓的自由流动的团体动力。这与一个固定的,成型的,被塑造完毕不可再有丝毫更改的哲学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1980年,亚隆发表了他最具学术性质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定义了生活的4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还有一点就是,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这4个方面的困扰。说实话,这四个问题尼采在他的书里早就回答过了。我想亚隆也必定知道这点,不然不可能在本故事中把尼采供上了神坛。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一个抑郁症患者来一位精神医生处接受诊治,最后反而把医生给治好了。尼采对于布雷尔的治疗就是欧文亚龙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直面问题,再以哲学的观念与精神超越自己。哲学与心理学其实没有什么冲突,因为冲突尚未开始,哲学就将心理学一拳正面击倒(以影片的观点)。那些布雷尔过坚定不疑的信念在尼采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在马车上时弗洛伊德说:“我到现在还是不习惯我的病人的死亡”布雷尔以那种过来人的家长式的理所当然说道:“习惯它,年轻的医生”此时的布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不可动的盲目自信与坚定,但我们都能预测,这样的人就是那个问题最大的人。坚定不是天生的盲目,是需要经过考验的东西,就像筑剑,反复经受捶打与淬火,才会比一块天然的金属强韧得多。
  
  与尼采相比,布雷尔的压抑的性欲望与生活中的伦理剧真是微不足道的痛苦,因为对于哲学家来说,他的心早已在寒冰与熔岩中翻滚煎熬和锻造过千万遍,他是对此完全免疫的,而对于可爱软弱幸福快乐的中产阶级医生,这种思想就像是毒素,是毁灭性的。就像布雷尔在催眠中听到尼采说,“无就是有,为了变得强大,首先要根植于一无所有,学会面对最孤独的孤独,你要准备好被你自己的火焰所焚烧,如果你不先一无所有,如何能涅磐重生?”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心理治疗没有其价值,或者不能给人以帮助,我想强调的是一直被大家视而不见的一点:一个哲学家可以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但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必须首先是哲学家,哪怕是二手哲学家。哲学能够完全治愈痛苦,焦虑和自我折磨的心理学,首先从提升了心理学的自我反省与觉察开始,哲学以极为清晰的思路逻辑和强大不容置疑的结论为软弱的心理学注入了激动人心的生命。你以为为何哲学能如此,它的力量诞生于无穷的痛苦,寂寞与空虚之中。布雷尔不容置疑的吼叫到:“压力是我们的敌人,我的任务是帮你减轻生命的压力”,殊不知,尼采在《尼采反瓦格纳》中写到:“只有伟大的痛苦才是精神最后的解放者”,那些杀不死我的,只会使我更强大。没有倍受压抑与折磨,并在这之后的自我治疗,怎么可能获得治疗别人的力量?
  就像宇宙,必须要先有撞击,爆炸,辐射和尘埃,才有天幕上漂浮卷曲的云,双脚下寂静柔软的草地,夜空中永恒灿烂的光辉。

《当尼采哭泣》哲学与心理学,谁治疗谁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当尼采哭泣》哲学与心理学,谁治疗谁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当,疗谁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