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独自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成长结局

影视台词 > 影评 > :《独自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成长结局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独自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成长结局的正文:

  因为兴趣,最近在Mooc学院报名了Open2Study的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课程,老师是澳洲Gowrie Victoria的Caitin O’ Connell和Helen Lawrence。课程比较基础,但还是获益匪浅的,框架非常明了,介绍了孩子成长的阶段以及三个非常重要的板块组成的早教框架:Belonging,Being和Becoming,课程里谈到的很多话题都非常具有启发性,即便是没有孩子或者不是幼儿教育者的朋友,也可以从感受到孩子对世界认知的过程中来反哺自己对自我的认识。
  
  看到爱奇艺《独自出发》这个儿童栏目,想起自己上过的课,便有了一些想法。
  
  一直觉得幼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领域,幼时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性格和人生的走向。怎样帮助一个“崭新”的“人”来成长,来认识自己和整个世界,对我来说总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在幼教工作责任上认知的沉重感可能是因为自己就生长在一个在成年后翻回看并无法完全认同的教育环境。因此,怎样担负起塑造下一代的人格和认知的责任让我长久地渴望更多的了解人、人性以及教育的信息。
  
  教育的形式是来源于社会的发展的,宏观来讲,每一代人都无法和当时多重、复杂的社会综合力量相分离,但微观来讲,个体的差异性要求每一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教育者都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是遵从建构主义或者训导主义,而是在两者之间取得妥协和平衡。
  
  对于儿童教育来讲,发展所关注的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以及认知,适宜性实践教育标准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促进知识和认知、方法和技能的发展,并培养儿童应用和实用技能以及继续学习的态度。《独自出发》是一个新的电视栏目,从节目的环节设置中,可以看得出来,主创团队在儿童活动教育层面的定位应该是通过设定的环境与环节对参加活动引导儿童探索性成长。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利用直接的生理和社会经验,也利用被教授的知识来建构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当儿童形成并验证他们自己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假设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结构都在经历着不断的调整,适宜的体验活动(如“独自出发”中这样,让孩子融入团体活动、自然户外活动、游戏环节、自我控制环节、审美教育环节等)会为这种建构创造一个能够为其提供所需材料和交互作用的环境,活动的设置需要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让儿童自己对知识进行建构,尽可能减少对其直接教学(如片中孩子们开始尝试着自己搭建帐篷、自己做菜等,看起来4-6岁的小朋友能做到我们期待以外的事情,他们的学习潜力和适应性真的很让人大吃一惊)。从主旨上来讲,其实这两年同类的关于儿童的体验活动类栏目,如《爸爸哪儿》(体现父子互动)、《妈妈听我说》(母子/女沟通)等主打明星亲子教育的栏目到现在看到更大众化、名人化、栏目设置更生活化的《独自出发》,其中让孩子们更多的参与活动、游戏与进行表达的理念都是值得赞许的。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和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样也是他们对发展的反映,是儿童主动建构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最佳情境,能够给予儿童理解世界、以社会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发展表征性能力的机会。当孩子们在这些栏目中、自己的幼儿园或者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学习到新的技能时,让他们经历刚刚超出他们水平的挑战时,就会获得发展。而且,游戏是幼儿练习长大后的角色和技能的一个强有力的方式,这些角色和技能是他们将来成为他们文化中的成人时所需要承担和掌握的。
  
  任何为儿童设置的项目,其重点都应该放在儿童的教育性上,应该包括:儿童项目的体验内容(儿童将学习什么),学习的过程(儿童如何学习),指导策略(项目如何教),以及评价方法(如何知道儿童已经学会了什么以及如何制定未来的方案)等。这些综合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知识、个体儿童的能力特长兴趣和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
  
  不管像《独自出发》这样的线上集中教育体验活动,还是幼儿园中蒙台梭利或者高宽的教育模版亦或是家中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教育,必须要关注孩子们在自尊心、自我控制力、抗压力以及今后的学业模式方面的发展。儿童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经常性的迎接和战胜富有意义的新挑战而产生的,当儿童在他们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一些事情中取得成功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对孩子的挑战教育设置,应该围绕着:儿童能胜任和对孩子有意义两个核心,同时,环境的设计也必须让儿童具有高度兴趣。控制力也是所有的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要方向,过多的武断、强制性的训导策略会让儿童没有机会学习自我控制情绪,也会失让儿童逐渐内化他们需要掌握的信息为生活中的能力,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并且自我控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制定对儿童行为与冲动进行一定控制的策略需要从引导出发,必须意识到儿童发展的局限性,让儿童自己理解并亲身体验自我控制,唯有如此,其自我控制能力才能产生提高。让儿童自己学会做出选择,为儿童做出选择提供信息和支持的环境,这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高质量的儿童教育项目的环境必须拥有丰富的儿童发起(Child-initiated)的学习活动,让儿童发展决策、规划以及与其他儿童及老师相处的技能和素质。让儿童自己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活动负责,自己发起活动-发展终身学习特质:“有主动性、好奇心、信任、信心、独立性、责任心和发散思维”(《独自出发》环节中我留意到一个零食诱惑的环节,就很有意思,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住宿的压力,有限的活动币,未来的返还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当然,抗压力在任何教育者对儿童进行教导时也是必须要注意的环节,对儿童实践与活动体验要提出适宜的要求,避免额外产生让儿童焦虑以及挫败感的压力。这些所有孩子们所接收到外界对他们的教育信息,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模式,过多的幼期指导,会有让儿童学到无助的风险,可能变成只依赖于教导者组织学习而不是自发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儿童学习的自然驱动力可能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希望所有的教育者、家长以及做与孩子相关项目的人都能有效避免这一点。
  
  教育虽被冠以神圣之名,却又随处可在,每一个人都是被教育者,也都会成为一个教育者,希望每一个肩负着孩子未来发展命运的教育者,都能明白他们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游戏都代表着什么。也希望像《独自出发》这样的体验栏目能够更多,虽然青涩,但是每一次有目的的尝试都是值得。

《独自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成长结局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独自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成长结局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独,结局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