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广岛之恋》对人生的思考

影视台词 > 影评 > :《广岛之恋》对人生的思考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广岛之恋》对人生的思考的正文:

   “左岸派”电影,由于其对人的精神、内心世界的关注,向来被拿来与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相比较。然而,相较于20世纪超现实主义对于内心现实的“追捧式”的单一关注, “左岸派”的“双重现实”在我看来更具有思考价值。我认为“现实”就是矛盾的存在,人和人的矛盾,人和社会的矛盾,社会和社会的矛盾,教人如何在矛盾中生存或者说如何将人从矛盾中解救出来才是现实主义的终极命题,也是人生的终极命题。在我看来,所有意图剖析现实的电影,其任务并不是对这个命题给出一个确切答案,不是告诉观众应该怎么做,而是向观众尽可能真实的、全面的展示矛盾下各种选择所带来的可能性,至于最后怎么选择,则是观众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下的行为。所以电影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其对生命的参考价值。下面我就谈一谈“左岸派”经典之作《广岛之恋》当中对生命的思考价值。
   《广岛之恋》讲述的是1957年,一位法国女人在日本广岛拍戏时爱上了一个日本男人,而广岛的命运使她想起了她在战时,在法国涅维尔和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情和伦理道德的矛盾。法国少女带着初恋的懵懂,爱上了德国小伙子。或许在其他任何一个和平的年代,这都可能触发一段浪漫的跨国恋,可就像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一样,事情总是没有一帆风顺的,即使是看似最纯洁的初恋。当爱情和国家、民族、仇恨缱绻交织,所有的美好、纯粹都被绑上现实纷争的枷锁,人的社会性注定我们逃不出矛盾的深渊。这段不被世人认可的爱恋最后屈服在了现实面前,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总归是屈服了。换句话说,在爱情和伦理道德的矛盾之战中,爱情战败了。而爱情和伦理道德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下,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两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生命的可能性。第一种是德国士兵的命运结局,也是爱情的结局——毁灭。影片中德国士兵的结局是在洛瓦河边上被枪杀,象征着个人爱情在集体伦理道德中的境遇,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若爱情不能屈服,则只能被集体毁灭。尽管德国士兵在罗瓦河边码头,没有等来他的爱人,而是等来了一颗从远处花园里飞来的子弹,但在爱情和伦理道德的矛盾中,他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爱情,选择了个人,他是唯一一个跳出现世矛盾纷争的角色,在这个层面上,他得到了世人追求的纯粹,宁静,但同样,他也失了生存的资格。第二种可能则是女人的境遇。这种可能性的大前提是生存,生存就意味着必须在矛盾的炼狱中接受身体的、精神的考验。他们剪了她的头发,将她关在阴湿的地窖里,她用双手乱抓,抓破了皮,抓出了血,她听着头顶的马赛曲,口中却只能喊出爱人的德国名字。面对这种毁灭性的煎熬,在生存本能的防御机制指引下,女人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忘记,或者说是假装忘记,将这段记忆埋在潜意识下,从而回到集体之中。这也是在面对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人们最普遍的选择。这种选择在保证个体得以生存的同时,也伴随着内心深处无止境的挣扎,精神的扭曲和人格的不完整。女人说:“涅维尔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就是一个使我在夜晚梦见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个使我想的最少的地方。”逃避和压抑,是在个人与集体这个矛盾中,影片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生命得以延续的可能性。
   记忆和遗忘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个世界得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广岛会建起新的城市,长出新的花草,会有新的学生谈论他们充满未知的命运。人们通常从灾难中逃向未来,用一条拟想的线截断时间的轨道,眼下的灾难在线的那一边将不复存在,而时间的不可逆性给遗忘提供了一个顺利成章的理由。回忆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就算恐惧,也是一种发了木得恐惧,历史的必然性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遗忘的光明大道。
   而影片中的女主公,她的爱情也如同广岛那样,遭到了原子弹似得无情的、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时间同样治好了她的伤口。可看似愈合的伤口却是不是沁出脓水来。在记忆和遗忘的矛盾纠缠中,女人固执地坚守记忆。这个选择是痛苦的,因为对手不再是集体,而是看不见抓不住却又无处不在的时间。对于女人来说,也许只有在情欲拉扯中,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中,才能从记忆和遗忘矛盾中彻底的解放。
   作为一颗精神原子弹,《广岛之恋》给人的思考是说不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遍遍重温,在经典里找到支撑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广岛之恋》对人生的思考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广岛之恋》对人生的思考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广,思考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