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类似爱情》引发的同志生态思考

影视台词 > 影评 > :《类似爱情》引发的同志生态思考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类似爱情》引发的同志生态思考的正文:


  对于很多基友们而言,昨天应该是一个比较虐心的晚上,因为《古剑奇谭》终究以最为虐心的剧情大结局了。虽然该剧在视听效果尤其是虚拟和到处可见的58同城上遭致漫天非议,但至少该剧在基情方面的重大突破还是俘获了无数基友的心,至少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消费时代,它的酸爽,够了。
  但是昨天,更多基友应该和我一样,翘首以盼等待着的应该是号称“中国首部同志电影”的《类似爱情》。首部与否暂不争论,但至少前期获得的消息是该剧将将于25日在院线上映,而自己也确实曾在院线通上查到该片的上映信息,但昨天自己在回广州的车上查该片的院线排片状况时,它却销声匿迹了。自己身处影视行业,虽说未必深谙院线排片之道,但是常见的“影院一日游”都还没结束就消失的状况实属未见。纳闷之余更惊讶的是,该片竟然在迅雷网络“献映”了。不管怎样,为不负漫长的期待,自己还是从最初的满怀好奇到最后的躁动不安默默从十一点多看到了凌晨近一点。
  朋友是游戏角色设计师,他一直在旁边聒噪:作为一个专业人士这种片子你也看?其实作为从事电影相关工作的人,专业素质本身就要求你能比一般人更加冷静的接受各种类型的电影,再加上同志电影生态本身是自己爱好并较多关心的一个方向,所以专业与否实际并无联系。但是电影从最初的宣传起就试图在引导受众将其作为一部在电影行业和同志文化领域都具有革新,至少是里程意义的符号来看待,基于此,对于影片的整个认知我们就从此两点来入手吧。
  《类似爱情》在整个同志群体内早已引起了大量关注,而昨日的上映更是引发了大量的评论,关于这部电影本身,或许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关于《类似爱情》是否为国内首部同志电影,其实看到网上的质疑声大抵都明了相关事实。从较早的第六代导演开山祖师张元所拍摄的《东宫西宫》到着名同志导演关锦鹏执导的《蓝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而当今国际着名女导演,也是国宝级的同性恋导演许鞍华女士,虽其并未有真正的同志电影献映,但其女同的身份以及其聚焦transgender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微电影《我的路》实在很难让人淡漠她。而《类似爱情》院线上映与否,鄙人不想妄下定论,但却是未能在电影前见到其“准生证”——龙标。
  其实“首部”的宣传究竟是因为舆论造势还是涉及成本回收都无需纠结,笔者目前也并不清晰其究竟算作公益电影还是更该当做商业电影。在同志文化相对受抑制的前提下,同志电影的出现本身能够吸引同志群体受众因接近性、共生性等特征对其产生消费心理,这也是消费时代更加注重商品符号价值驱使的必然,同时同志经济本身也是目前一个很热门的消费点。而“首部”的宣传在笔者看来不仅不能够因为话题的设置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反倒会因为受众对事实的了然产生被愚弄的心理而怀着批驳的心态看待电影本身,就像当初郭敬明宣传《小时代4》是国内首个上映弹幕电影的影片一样受到大量嘲弄。宣传公关是贯穿影片生产整个环节的重要内容,与其注重虚无的名号反倒不如更多注重电影内涵本身。
  百度百科显示《你是男的我也爱》整个项目的投资达1000万,这个数字在如今动辄几亿的时代并不算啥,但是对于文艺片、小众电影而言这笔投入实属不少,想当年《疯狂的石头》可是凭借300万挣了2800万,算上CPI增长这笔钱也差不多了。当然,这笔数字真实与否尚无法确认,但《类似爱情》的视听效果究竟如何,我们先看几段软文:
  对于电影音乐的介绍有这样一个段落:“...影片中歌曲不仅具有小清新音乐特点,而且还融入了一些如Jazz等的国际音乐元素,使得这部视觉上纯美的电影有了听觉上的享受。原声碟收录了影片中所有的歌曲,并且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版本...”
  视听是影视叙事的语言,故而声音是影视作品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之中,声音部分的创作和处理对于电影剧情的推进、意义的传达、情感的烘托等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就《类似爱情》而言,人声部分明显的未做混响处理,导致声音极其干涩。更为重要的是,电影音乐给观众的感受并非软文所叙述的那样纯美,相反是极其的冗杂。
  同志电影中的声音问题一直是让人吐槽的重灾区,杂音太多、说话不在然、语言设计的过分书面化、不符人物性格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以非专业而选择宽容漠视掉。但是有个很细小的问题却是我们很难漠视的,只需比对部分同志微电影,即使忽略人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影片都会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配乐连绵不断。为了增强影片的情绪力量,往往主创会习惯性的让各种纯音乐、流行乐一个接一个连绵不绝而且不加处理。这样的方式实际是对声音本身的漠视,其不仅不能很好增强影片情绪力量,相反会让影片的叙事结构变得极其混乱,打破观众的观感,在确定主题音乐的同时做简单的变奏和处理相对而言是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方式。
  对于影片的叙事,文章这样描述“影片不仅高度还原了原作《你是男的我也爱》的故事主线,完成了一部国内市场不可多见的校园生活爱情电影,其男男主角的形象气质,也成为了近年来小说改编电影主角还原度的佼佼者,被一众网友们热捧,称BL美型不是梦。”
  笔者未曾看过小说原着,但是从剧情的设置揣测该剧应该是对剧情做了最为真实的还原。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小说改编电影是电影剧本创作的常态,但是创作的过程中都需进行改编,改编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删,然后就是在整体叙事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变更部分情节、角色等。原因在于文字和影像的叙事和表现方式不一样,文字视觉化的过程之中必然要进行调整。比如《致青春》就删掉了很多剧情并变更了人物设置,《归来》仅仅截取了小说的一部分,包括《小时代》也进行了处理。但是《类似爱情》采用了单线的叙事结构,几乎完全抛弃了蒙太奇的创作,过度碎片化的叙事极大的削弱了剧情的感染力,比如西餐厅、蹦极、圣诞等诸多的场景,一晃而过的剧情让观众最终只记下了那两只最贵的道具——“草泥马”。
  除此之外,开头部分粗糙的二维动画、略显混乱的淡入淡出、不知为何的城市空镜、缺乏考究的镜头与场面调度可能都是主创需要仔细考量的,或许为了满足观众的期待,从目前的效果而言,《类似爱情》还有很多需要做。
  当然技术上的鄙陋并非多大的问题,一个导演对于镜头的感悟必然是逐步成长起来的。《类似爱情》的宣传语中有一句“该片以国际化同性恋发展背景为视角,分析了中国同性恋的发展状态与目前的生存环境,在一个新的现实的起点开始探索人性,打破了艺术的表现盲区和传统道德观念的钳制。”但思索良久,“国际化的同性恋发展视角”、“新的现实的起点”、“艺术的表现盲区”不知所谓何意?
  中国大陆目前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同志平权运动,从整体而言虽然同志的社会宽容度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同志群体自身的认知度究竟有多高?一个典型的例子:提到导演我们会想到潜规则,提到同志我们自己会想到啥?不言而喻。未就其它领域做过调查,但就电影而言,几乎内地所有的同志电影都曾以同志圈内的消极生态为表现对象,如娘炮、背叛、家庭压力等等,而结局往往也并不完美,不是分分合合就是被迫结婚亦或自杀等等。这样的影片从一定程度而言加重了同志群体本身的压抑情绪。而纵观近几年台湾同志游行的宣传片,同样的题材,他们往往会尽可能让其传递正能量,或者说他们更多会愿意关注这个群体积极乐观的方面。两者的区别就像常见的灾难性报道:我们可以选择在新闻中报道最新的统计结果,逝了多少人,洪水淹没了多少,灾荒面积多少,这样的累计结果虽然告诉了人真相,却也给人的心蒙上了更重的哀伤。而我们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往往采用的却是:救援队解救了多少,带来了多少救援物质,获得了多少帮助等等,这让观众看到的是希望。这或许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现实。
  同志群体即便不是弱势群体,起码也是一个早已不堪重负的群体。积极乐观的同志文化的形成需要社会的认可,更需要我们自身努力的构建。电影具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和舆论影响力,而《类似爱情》部分剧情在设置上是否仍需考量,笔者只做列举不做过多赘述,并顺带提醒,相遇是缘,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
  (1)影片30分钟前后安子晏与小思的分手情节;
  (2)影片59分45秒前后李明的开房情节;
  (3)影片68分左右朱莉的告白情节;
  自己未曾亲历现场的同志平权运动,也从未参加任何公益活动,“抨击”这么多似乎自己都已无底气。如果说已出柜同志和教师这两个身份让自己有更多的斗志和机会为提升同志群体身份认可而努力,那么电影本身的包容性也让自己在现实的教学之中有更多的契机和学生探讨相关话题。将同志文化以电影为载体引入影视传媒相关课程,通过话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思考并最终在以更为开放、包容甚至公正、客观的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同时顺势公正看待甚至是接纳、理解同志群体并延展是自己努力践行之事,也愿相识更多挚友加入其中。
  长篇累述这么多文字并非一时兴起,更非针对《类似爱情》,准确说只是因为它有了这样一个契机,让自己愿意从电影来谈论相关的一些问题。不管如何,“逗逼”的麦丁还是蛮遭人爱的;也不管《类似爱情》是否真正实现了它的符号意义,但是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同志群体为不断争取的所付出的努力。
  最后,愿我们在逝的青春里都有快乐的回忆,不是类似,是真正的爱情!交流wechat1197543020

《类似爱情》引发的同志生态思考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类似爱情》引发的同志生态思考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类,思考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