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心花路放》分析不好看的原因

影视台词 > 影评 > :《心花路放》分析不好看的原因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心花路放》分析不好看的原因的正文:


  1、人物不结实。对以剧本的严谨和细致而着称的宁浩来说,此片的人物设计令人有些失望。先说主要人物,黄渤和徐峥的性格差异是体现出来了,但人物身份和人物动机却是很多遗憾。黄渤的身份定位成歌手,徐峥的身份定位成电影制作人,通观全片,这样的身份设计对电影的表现来讲是没有加分的,当然也没有减分,但这反过来看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直接导致人物的层次没有落实到剧情中。在这一点上,《泰囧》显得更为成功,做葱油饼的王宝和善于勾心斗角的职场老手徐黄,连观众也会觉得这样的身份设计对电影的表现来讲是唯一的,自然也是经典的。如果《心花》在黄渤和徐峥的身份设计上能够再精心一点,那么喜剧效果会强化很多倍。再说人物动机,此片在这方面比较软肋,直接导致整个结构的不确定性。按照宣传来说,黄渤二人的动机是艳遇之旅,但看完全片你会惊讶,说好的艳遇呢?只有一场接一场的半途而废,原因其实还是出在人物动机上。估计黄渤自己都不确定,他要强烈地干什么,是找艳遇还是找反思?每一次艳遇的机会摆在面前时,黄渤的态度都是很被动,很躲避,反而是女性角色在不断地推动剧情,这让剧情陷入了一种很大的尴尬——又想玩激情,又不能让主角失身,怎么嗨起来?几组艳遇对象都是这样的单元结构处理,重复而无惊喜,三番两次,泄气了。而徐峥到底是要帮基友找艳遇,还是要千方百计把基友送回北京?每一场戏都很模糊,人物动机的模糊直接导致这些戏对剧情结构的作用很弱。周冬雨、张俪、马苏,三场不尴不尬的段子,对人物的推动完全没有呈现出阶梯式的递进,不信的话你可以随便删除任何一场,也可以随便调换顺序,对电影几乎没有影响。
  
  2、结构不结实。从立意出发上,这个剧的核心肯定是讲黄渤的醒悟转变,以及两位基友路途上的关系碰撞。所以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几乎不用质疑,肯定是要往这个路子走的。但中间的结构就很有问题了,当然结构问题也绕不开人物问题,尤其是对人物刻画要求更甚的公路喜剧。如果我们锁定起点和终点,然后顺藤摸瓜整理中间的结构,就会有非常多的质疑,比如最核心的问题——黄渤到底是受了什么刺激,导致醒悟和转变的?仔细回想电影,刺激黄渤转变的因子到底是什么?——周冬雨?张俪?马苏?似乎都不是,这三场艳遇戏充其量是段子,是过场戏,前后不搭,只能起搞笑作用,对结构是没有致命影响的。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如果删除中间这三场没有核心意义的过场戏,那么黄渤这个人其实根本就没有转变,开头是怎样,结尾也是怎样,仔细回想电影,也的确是这样的。似乎黄渤猛然之间就想开了,就顿悟了,就奔着结尾大欢喜的方向走了,但令人失望的也恰恰在此——真的有说服力吗?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我似乎永远停留在开场15分钟,郭涛这个角色是全剧除主角之外,唯一让我感受到存在感的人物,连袁泉都算不上。当好基友踏上艳遇之旅,我就开始渐渐跟不上剧情了,以至于电影中很多精心设计的笑料,在我看来真的起不了作用。另外我们再看黄渤和徐峥这对基友关系的处理,也很模糊,很尴尬。《人在囧途》系列非常鲜明地摆出了基友的冲突关系,《心花》想走这个路子,但又束手束脚,在很多拐点上模糊不清,比如徐峥对黄渤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编剧很想制造出亦敌亦友的感觉,但“友”的关系比较好理解,“敌”的冲突关系就非常别扭了。以至于中间徐峥拼命想把黄渤送回北京,看到那个地方我以为是徐峥跟黄渤开玩笑,但场景变到机场以后,我才发现原来编剧并不是开玩笑,而是把这个点当作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拐点,以“正剧”的视角在写,我就立刻被弹出观众席了,还是那个老问题——真的有说服力吗?带着黄渤来寻艳遇的徐峥,只是因为在路途中碰到张俪这样一个女人,仅仅是看到张俪和黄渤的些微亲密关系,于是就吃醋生气,买了头等舱要把黄渤送回北京?这条线作为中间结构的重要部分,很难让人信服!原因还是徐峥对黄渤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友大于敌还是敌大于友?怎么转变的?在这个方面,《心花》远输给《泰囧》。其实《泰囧》的人物关系转变也挺模糊,挺站不住脚的,但为什么后者更加成功,主要是因为《泰囧》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争夺授权书。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心花》的主线模糊不清,且反复变化。貌似主线可以解释为寻找艳遇,但“艳遇”这个概念很宽泛,周冬雨、张俪、马苏都算艳遇,何为主线的终点?如果说发生了“性”就算终点,那主线其实也可以归为“找性”,找到了性,主线就可以结束了。但如果是这样解释的话,似乎这条主线难度很低,“找性”未必需要跋涉千里远赴大理,即便了大理也似乎很容易就实现,它不像《泰囧》的主线——找到授权书,那么明确具体,而又贯穿有力。《心花》寻找艳遇的主线,从根上就注定了它很难积累起递进的气势,没办法做到“步步为营”,剧本大可以第一站就是马苏(因为马苏作为高潮前的最重要一站,其实在主线走势上是没有高度的),几个艳遇对象都是平坡,很难够到高潮节点。所以其实全片真正触及高潮的戏,并不在艳遇身上,而体现在基友徐峥身上,但徐峥这个人物设计的又很浅薄,不够深入,既没有徐峥和黄渤矛盾前史的铺垫,也缺少两人对主线行动态度上的矛盾铺垫,导致《心花》从根上输给了《泰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重新设计《心花》的人物,索性把徐峥和黄渤设计成寻找艳遇之旅上的劲敌,把两人的前史做足,主线明确落实到基友关系转变上,可能比现在这样不尴不尬不痛不痒更好写一点。
  
  3、袁泉的问题。很多观众对结尾处袁泉的揭秘感到兴奋,但仔细回想电影,袁泉这条线其实只有惊奇,没有惊喜。原因在于,这个人物最后的揭秘,只对故事的起点有意义,对故事的结尾几乎没有意义。而袁泉这条线又铺垫过多,坦率地讲,围绕袁泉发生的事件,例如闺蜜婚礼、袁泉和旅馆老板(沈腾)借唱片、丢手机等等,着墨甚多,但效果非常平庸,我看到了一堆毫无力量感的“过场戏”,到最后只是为了抖一个结构上的包袱,而且这条线还对结尾没有实质作用,对故事结尾的贡献意义还不如阿凡达和她的伴娘,这让人情何以堪?这种设计,让整部影片显得很“文艺”,我个人觉得“文艺”并不见得是一个好词,就像给自己找了一块万能的遮羞布。《心花》存在很多空缺的地方,有意不深入交代,比如黄渤和袁泉是怎样走上离婚道路的?徐峥怎么就态度大转变,和甩不掉的阿凡达结婚了呢?《心花》也存在很多“伪高潮”的地方,比如马苏的黑帮男友出现,然后徐峥和黄渤就莫名掰了(反正需要他们掰,反正他们掰了)。黄渤为了删除袁泉的不雅广告,和店老板打的头破血流(反正需要黄渤有个爆发,反正黄渤爆发了)。就在黄渤重伤以后,好基友徐峥赶到(反正需要徐峥出现,需要两个基友重归于好,反正他们好了)。等等,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看似高潮的戏,仔细回想,都在不停地卡壳,有个疑问——怎么就让剧情发展到这一步了,不断地在观影的时候冒出来。反正最后电影顺着它既定的方向,走到了结尾。
  
  4、台词和细节都不算好。我身边坐着一个预言帝,电影中很多小的细节,他都提前猜了出来,而且一模一样。小事件上的过于顺拐,让普通观众把剧情猜的八九不离十,这对于编剧来讲,恐怕不是个滋味。台词很不自然,也不够贴合剧情,很多硬塞的痕迹,而这也常常体现在电影精心设计的喜剧包袱上,有种逼着我发笑的感觉。而且台词缺少力度,很多场戏,我总期待着结尾会有一些更狠的金句冒出来,可惜太多失望。说到这里,还想就喜剧技巧做个探讨。《心花》中很多地方试图把喜剧的power建立在“奇观”上,比如“阿凡达”的舞台表演、“割包皮”“吊爆了”这样的台词、搭配凤凰传奇金曲的广场舞,等等,这些内容对主线和人物没有太直接的作用,它仅仅是以“奇观”的形式出现在电影里,以博得观众的逗笑。虽然现场也有很多观众被逗笑了,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种不算高明的喜剧技巧,它不是类型化的电影技巧,顶多算是“奇观”,门槛很低,很容易实现。宁浩之前的作品,也有很多“奇观”式的包袱,比如《疯狂的石头》里山寨“千手观音”等等,说实话我并不太喜欢这些东西,但好就好在宁浩之前的作品里,还有很多比较高明的电影化喜剧技巧,这些技巧只专属于电影,让人看了以后欲罢不能热血沸腾。但《心花》里这种高明的喜剧技巧愈发稀少了,实为很大的遗憾。
  
  5、国产电影首当其冲要学会热闹。前四点说的都是不足,最后一点谈谈成功之处。《心花》首日票房过亿,电影院里观众笑声不断,这客观说明了前四点其实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第五点,无论如何,国产电影必须学会热闹。这就像好几年不见的老朋友,聚在一起气氛不免有些尴尬,但作为组局者,千万不能让气氛冷下,一定要把场面弄得热热闹闹的,哪怕有些虚假,哪怕有些力不从心,但场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因为观众看完电影以后,不太会聊电影的得失,他们更关心晚饭吃点什么。

《心花路放》分析不好看的原因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心花路放》分析不好看的原因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心,原因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