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宝米恰恰》影评:做最好的自己

影视台词 > 影评 > :《宝米恰恰》影评:做最好的自己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宝米恰恰》影评:做最好的自己的正文:

  每个人心里都非常的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她在世间的存在都只是一次,永远都不会有第二次。《宝米恰恰》中的两个女孩儿恰好代表了对独一无二的追求,其中夹杂了一些狗血,一些浪漫,一些戏谑,甚至说一些无厘头,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曾经拥有过转瞬即逝的十七岁。
  
  青春:
  青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美丽的字眼,那年,我十七岁,其实,我并不知道我的十七岁会发生什么,我只知道,生活给予我的是平静和满足。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我等待的是即将到来的高考,除此之外,对周遭的人或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不知道我十七岁的青春是如何来构成和完成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上学和放学。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却没办法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十七岁的时光,想来却是一种触不到底的怅然若失。十七岁的时候,我追求的并不是自由,因为我一直都拥有着自由。我渴望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总是在同一个轨道做着同样的事情,让我觉得生命的苍白和无奈。当然,这些感觉在十七岁的时候并不知道,也不会概括。用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来概括十七岁并不过分,还记得红色的跑道上被拉长的影子,那些影子在夕阳中总是非常的美丽,我知道,那些被称之为美丽的就是我十七岁的青春。
  
  自我:
  追求自我并不是一件过分的事情,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追求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学生时代的我们,说起价值,也只有通过实现自我来完成。我并不是一个叛逆的人,或者说,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叛逆的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自我的追求我并没有刻意,或许这和自己的性格有关,与其盲目的追求,不如执着的等待。在那些标榜自我的年代中,我有意无意的通过文字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我扮演的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对同龄人的观念表示认同,对成年人的观念表示保留。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安静,碌碌无为。后来才发现,所谓的自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你所认为的自我,在别人看来其实不值一提,然而,在年少的时候,却盲目的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成长总是伴随着伤痛,也正是因为这些伤痛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这句话。
  
  宝米恰恰:
  起初,是通过朋友的介绍了解到了这部电影,对这类题材的电影向来没有太大的兴趣,台湾的青春电影可以说大同小异,并没有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讲述了一些能引起人回忆的故事而已。偶然间想要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最近对台湾电影的关注,还有就是相关历史的了解才记起了这部电影。台湾青春电影可以说是台湾电影的一种标志性的符号,以青春电影为轴心,衍生出了很多相关题材的电影,比如《盛夏光年》,《宝米恰恰》,《海角七号》,《九降风》等等,这些电影在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上都非常的相似。
  
  台湾青春电影没有非常浓郁的商业味道,有的是鲜明的本土特色,长长的海岸线,笑容纯净的少年,干净简单的白衬衣牛仔裤,缤纷旖旎的街边小店等等,这些特殊的视觉符号成功的构建出了一个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台湾电影。当代的台湾青春电影在叙事上将成长经验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是将个体的成长经验上升到对个人价值,追求自我的层面上,另一是将台湾的发展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以成长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宝米恰恰》这部电影中恰好讲述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双胞胎姐妹对自我,独一无二的追求,对身份和归属的认同。
  
  在台湾电影中,青春电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类型,这是因为政治因素,族群意识以及电影市场等多方面的作用,虽然台湾的青春电影在表达上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恰好反映除了台湾的身份焦虑,也表现出了一种台湾文化以及意识的态势。

《宝米恰恰》影评:做最好的自己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宝米恰恰》影评:做最好的自己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宝,自己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