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黄金时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黄金时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黄金时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的正文:

  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观许鞍华、李樯《黄金时代》
  
  总要突然选择逗留或冒险出走/总要昂然决定低头或从容战斗
  总在倾听内心呼唤一不回头/管它冬夏炎凉也写下了自己的春秋
  流啊流 把天高地厚都走通透/以生死成就 够不够
  人生太短故事太长 你不要回眸
  不懂你的为你忧愁/明白你的叹此生值得一游
   ——林夕《黄金时代》宣传曲
  
  我常常说,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牺牲品。时代给了每个人机遇,却又无情地约束着每个人。
  看了许鞍华导演、李樯编剧,汤唯、冯绍峰主演的《黄金时代》后,一种感觉更为良久。正如给友人谈及,每个社会、每个时代的人,总有着自己的宿命。也许,这种宿命,放在一个才情女子身上,其悲情色彩更为浓烈。
  萧红,在本片中基本展现了其完整的一生,电影叙事与“百度百科”的介绍几无二致,但仍然这样娓娓道来,无论如何,经三次婚姻有五个男人丧两孩子,殁年31岁的女作家,已经很够分量了。我想,不是导演及编剧要挑战自己,就是要挑战观众。萧红作为中国20世纪2、30年代知识女性的杰出代理,未受过高等教育,却以其惊人的天赋写出了流芳百年的诸多作品,本身就为人所称道,而其自身集悲情、才情等于一身的传奇经历,已经被多部小说、电影、电视所涉及。我无意在此重复电影故事,无意进行人物评价,亦不涉及电影技法。
  作为从东北乡村走出的知识女性,在冲出世俗观念的尝试中,遇人不淑,却意外邂逅人称“三郎”也是二萧之一的萧军。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干柴烈火,可谓真情流露。而此时萧红已经怀上包办婚姻前夫的孩子。萧军却全不在意。我相信他们是有爱情的——没有爱情,连这个人也不能接受,何谈她的孩子?此间爱时,什么都好,正如万花筒,怎么捏怎么转都是好看的。时过境迁,萧红的创作天才得到鲁迅先生的发现与重视后,其地位与日俱增,这让萧军”最爱的东西“变成了”压力山大“。长期的共同生活与对理想追求的不同,使两人最终在延安分道扬镳。而此时,一直爱慕萧红的日本“进步作家”端木蕻良如愿以偿,与萧红走到了一起。而此时,萧红又怀有了萧军的孩子,已经四个月了。我相信,萧红与端木也是有爱情的。理由同上。
  我坚决不同意有关萧红人品问题的垃圾影评。也许萧红、萧军、端木他们不够勇敢,不够包容,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他们当时是真真正正的想要在一起。时代洪流下,个人命运如蝼蚁,更不要说还有各类社会思潮纷争,各类军阀混战。要生存,要生活,还要实现理想,谈何容易!萧红、萧军,其实本名都不姓萧,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相见时都姓萧了,故而有传说他们在一起是“小小红军”。我完全理解萧红“只想安安静静地写点东西”这种小女人的想法。军阀混战,日本侵略,诺大的一个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她的想法,已经是一种奢侈。如果当时有官二代、富二代,应该能够实现这个愿望,但可惜那个年代,富二代、官二代往往是意气风发,奔走在社会的最潮头。很多时候,人不能做自己的主,要吃饭,要生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是一种理想。在那个思潮迸发的年代,萧红萧军一代也有着自己的理想。譬如萧军,他的理想就是“打游击”,乱世出英雄,这个想法非常自然。但萧红就不能接受,两人就此分手。二萧之相识,存在戏剧性,其分手,更有戏剧性,孰是孰非,是悲是喜,看官们自有评价。
  也是在几年后,萧红在弥留之际时提到“在我最困难时,如果我给他(萧军)打个电话,他会来接我的”,我据此判断,也许萧红与端木在一起,更多地是一种赌气因素,正如胡风说,“你走出这个困境,很好,但也不要这么快啊!”。至于端木,我认为他是爱萧红的,但正因为如此,我完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在明知只有一张船票的情况下,要让有孕数月的萧红一个人留在武汉,就是为了简单地重庆“租房子”吗?而萧红在武汉苟延残喘,仿佛也没有他的过问,反而是几个文友、工友的接济。最后在萧红离开人世时,也不在其身边(此处与史实略有出入,史实称,端木在日本占领香港时,早已逃跑)。我在想,萧红对于萧军,是全身心付出的,而对于端木,也尽到了一个妻子奉献、付出的责任。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无可挑剔的。非要说有什么问题,也许只是她的年轻、气盛与冲动,或者说,不会站队。据说萧红写的东西不介入政治,也成为在电影选题时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
  再来谈谈电影中的鲁迅。说到鲁迅,插个队,想到干儿子空间中转载的“鲁迅先生的哈哈,第一个哈,表示对反动派的蔑视,第二个哈,表示革命乐观主义“。也许周先生当时就是哈哈一下,相当于今天的呵呵呢?语文教学为政治需要的话题不是这里的讨论内容。来看看王志文出演的鲁迅。网友们纷纷说,终于在电影上看到鲁迅了。我对这个角色还是比较认可的。而关于萧红与鲁迅先生是否暧昧,往往是传统讨论的话题。电影中回避了这一点,更多地是体现了萧红与鲁迅先生亦师亦父的一种情愫。第一次二萧鲁迅家,便滞留到晚上12点前——按说这是个作客告辞极为罕见的时间。而鲁迅、许广平却一再挽留,并在大雨天亲自送到门外。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片中极力强调这一点。或许是为了强调鲁迅一家人对萧红的认可与一见如故?片中交待,鲁迅先生身体不好,刚刚才初愈,或许有了投机的晚辈兼话友,鲁迅先生情绪状态大好?在后来二萧感情出现罅隙的时候,萧红常常一个人到鲁迅家中发呆,许广平也无可奈何。我想,萧红的人生经历,也许与其家庭背景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她幼年丧母,长期跟着祖父生活。父亲给他的要求就是完成包办婚姻以改善家境。而受过一定教育的萧红本身又具有眼界与叛逆心态,其后边的人生道路必然受此影响。故而,萧红将鲁迅视作自己的长辈,甚至是慈父之类的角色是完全可能的。
  而回到电影名《黄金时代》,很多人包括我都以为是王小波的那部代表作。而进一步看来,却是写萧红的。很多网友在讨论,明明充满了压抑、昏暗,悲情,怎么还叫黄金时代?在萧红为鲁迅朗诵的那段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在这个分镜头中,萧红穿着红色的上装,身姿婀娜,笑容灿烂。鲁迅先生斜靠在躺椅上。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背景金黄,通透,是全片177分钟为数不多的亮色,而此时,萧红正在为鲁迅朗诵。
  其实萧红在日本给萧军的信中也写道”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引用廖伟棠的研究成果,我还得知,原来这句话后边还有内容,才看到后面还有一句:“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中过的。”黄金时代,原来就是自己年轻,努力,绽放的时代,而笼子,正是这个时代,这个不以谁意志轻易改变的大时代。无论是谁,在大时代下,都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我们的一切爱恨情仇,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都这样命中注定。每个人都注定有自己的黄金时代,只是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如何让自己的黄金时代真正闪烁?我想,在某个时代中,既有时代的弄潮儿,也有时代的弃儿。而弄潮儿也有沉沦在海水中,弃儿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被人们想起。无论如何,他们生命中只要绽开过,这黄金时代便也名符其实了。
  如电影中交待,希望”打游击“的萧军,很快结了婚,并与后来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一共生了八个孩子!我又查阅了百度百科,萧军活到了1988年!很难想像在萧红死后,他能否愉快的生活,在夜深人静时没有一个身影浮现在脑海?也许我们应该来看看二萧第一次见面时说的对话:
  “你关于爱的哲学是什么?”,萧红问萧军。
  “爱就爱,不爱就丢开。”答案很简单。
  “如果分不开怎么办?”萧红追问。
  “丢不开便任他丢不开吧。”答案仍然很简单。
  也许,年轻的时候,觉得什么都不是难题,但是这并不象剧中出现的,一个人的鞋带断了,都可以用另一个人的鞋带接上那么甜蜜简单,很多东西是需要一生解答,一生背负。
  萧红和张爱玲、丁玲都是同一时代的人物。其文学成就各有千秋。而萧红在其短短的31岁生命中,她来自底层,经历复杂,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与教育,其作品到今天仍然让人读来亲切。
  让我们来看一段萧红的《呼兰河传》,后来以《祖父的园子》为名,收入小学教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太阳也不知道。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我想,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我们会想起一个目光迷离,眼神清澈,秀发飞扬的女子,她不曾远离,就在我们身边。
  
   谨以此文纪念上世纪初的女文青萧红
   写于2014年10月4日22时04分
  
  
  附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部分历史事件与人物可能存在的错漏须见谅。

《黄金时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黄金时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黄,情仇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