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告白》影评:爱与报复,或行为与精神

影视台词 > 影评 > :《告白》影评:爱与报复,或行为与精神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告白》影评:爱与报复,或行为与精神的正文:

  《爱与报复,或行为与精神》
   ——中岛哲也电影《告白》影评
  
  巾城/文
  
  电影借成长阵痛为名,事实上描写的是人性本身的残忍。这种残忍(其本身)不分年龄,是一种自我对伤害的认知及几乎出自本能的回应。渡边修哉因母亲对自己的失望而失她,加之被后母赶至仓库安家,自尊受到打击,故奋起学习。这并非表示他一瞬间从愚儿变成天才——片中他的创作作品:带电绣包、倒走的钟、掉马赛克的AV,包括那个炸弹——虽超过大多数同龄人的水准,也其实不过如此。他所有性格里的自我陶醉情绪及过度的敏感都源于儿时的心理失衡。当这种心理失衡被放大而高于其它的一切,它就会导致出一些在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想法和行为。
  下村直树的问题在于从小被人几乎所有身边的人排挤。他和修哉一样,渴望证明自己,但并非为了夺回曾失的什么(对渡边而言,是他的母亲与曾寄予自己的学者梦),而是一种更纯粹的为了证明而证明(因他本就不曾得到什么,谈何失)。所以他没有修哉那么强的目的性,他向什么人做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能证明自己(是有用的)。他被修哉找来帮助“杀死”爱美,却在小女孩昏迷时候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工具。自尊再次受到伤害的直树随即杀死爱美,试图通过做到修哉未做到之事来满足自己,同时也像“对方”讨得名分。
  北原美月、寺田良辉,他们是片子的主要配角。他们性格不同,但所扮演的地位相像——其人格上都是被抑制的,这种抑制来源于他人的欺骗。他们在片中的轨迹都像是兴冲冲地活在某个氛围中,好像自己非常重要一样,却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别人设计出来的为了某个目的而填充在过程之中的桥梁。当车(欺骗者的心理历程)通过桥梁从一点到达另一点,他们就被无情地炸毁了。桥体(角色)本身是什么性格,有什么特点,似乎并不重要,写故事的人更在意的是他们的“实用性”,即对相关主角、对故事进程的帮助性。
  森口悠子,这可能是全片最具争议的人物。相比其它角色的“事出有因”,她的“邪恶”(这里指蓄意伤害他人)似乎带有更多的天赋因素,而且——就最肤浅的角度来说,她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这更体现了它的邪恶的纯粹。确实他们其中的两个孩子联手杀了她的女儿,但她有无数种报复的方法,却选择了其中最虐心的一种。会有人论说,悠子只是一个触键,有了这个触键,那些“人性的扭曲”才会暴露出来。但问题是,所谓“人性的扭曲”是继而存在的,人类带着这种扭曲,依然创造了文明(日本人带着他们的扭曲,依然成为东亚最先发达和目前最发达的国家)。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做了什么,都不需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和他人是扭曲的。而且,悠子虽口口声声称她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少年A”、“少年B”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但——至少在我看来——她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报复。这种报复到最后已经演变成为了报复而报复,成了一种快感。而从报复的效果来看,她确实是天才。
  片中,修哉杀了不少人,最后还试图要将全年级的人杀死(结果还是悠子拆走了炸弹,“拯救”了孩子们);直树后程一直是半疯状态,最终弑母。不过仔细想想,这两个少年真的那么可怕而可怖吗?在他们的自白中,观者可以很清晰的听到一种属于这个年纪的、近乎单纯到可爱的追求的心态,是这位森口悠子老师,借助不存在的恐吓(“你喝了含艾滋患者的血的牛奶”),放大了这种完全可以正面引导的心态,扭曲了它,让它与一个孩子不可承受的重量相碰撞,最终让它奔溃,让它毁灭,然后装作无辜、故作清高地看着自己引导的这一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艾滋奶事件,就不会有后继的所有死者、疯者和其它形式的受害者。所有这些人,不管他们的直接凶手是谁,他们真正的凶手都是这位森口老师。这一系列事件可能只是因为她最珍爱的女儿被弄死了,我看却更多是一种天性。如果一个人天性如此,那么无论导火索是怎样,总会在她或他身边产生在形态上类似的事(即使在结果上没那么震撼)。我可以给出两个相似的例子: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以及(这个更好)《白夜行》中的西本雪穗。
  另外还有一个侧面,悠子作为教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是职业道德。但片子始终在暗示她是一直把单身女儿最为看重的,这个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我感兴趣的是发展到最后,在她的女儿死后,她所有的行为是否依然没有超出“对女儿的爱”这个范畴,或者说,她是否依然只是因为爱女儿而决定伤害那么多人,包括那些无辜的和善良的人。西本雪穗是另一个可以做类似思考的角色。爱的重量到底有多少?爱到底可以承受或触发多少对社会的报复?究竟是爱还是一种对报复与残酷本能的渴望造成的报复者一系列的行为?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社会课题,当然,我们(至少现在)不会有太多的答案。
  相比于白夜行十几年的时间跨度,错综复杂的场景与人际关系,本片(我没有看过它的小说,没有看过《白夜行》的电影,所以这个比较未必中肯)相对而言更浓缩一些。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深度是不如《白》的,它更像一个表面荒诞,但内在并不那么“不可理喻”的作品(《白》正好相反;当然,这也和读书与看电影感觉不同有关;所以这个评价也未必中肯)。还有一点(这点也是完全个人的),相比西本雪穗,本片的女主角太过不迷人,与雪穗几乎两极。她性格残忍,行事龌龊(牛奶欺骗、对继任教师的欺骗、在拆了炸弹后却告诉修哉母亲死了的欺骗),完全一副政治家嘴脸。倒是这个渡边修哉,虽沦为森口老师的人形,被肆意玩弄,跪地惨败,却始终不失自己的名分,为了某个心中的意念而奋斗(上面已经讨论过这个意念本身的扭曲性,这里请读者暂时忽略这点)。那种“无论怎样你都要记住我”的精神,其本身是令人尊敬的。结局归结局,伤害归伤害,这种“死狂”的气概却多多少少带着一个英雄的风度。那种为了失败而战斗、为了绝望而燃烧的武士精神(当然我并不是说其行为本身不应被责备,修哉的结局也不是活该,我更不是说那些被他伤害和杀死的人就是活该;但行为本身与行为精神应分为两个层面谈论,精神本身是不存在善恶概念的,它可以同时被引导为极善或极恶的行为),其本身也是令人动容的。
  片中最后森口老师重复修哉的台词:“开个玩笑。”这句话不能为她自己开脱,不能为修哉解脱,也不能为全片画上相对能让人平静的句号。日本精神——一直以来——都以它的矛盾性而被大量地两极评价。这种两极性也同样被带入到本片的人物身上。这其实是日本电影,乃至日本艺术值得尊重的地方。它的高质量作品,不会附庸(比如很多人讲的“以西方的方式拍得X国电影作品”)、不会背叛(日本精神)、不会沦为艺术之外的什么东西(比如商业)的奴隶(当然不是说它不带有商业性)。日本精神与其像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更像是深入国民骨髓里的处世之道,这让一些现代人深受其害的不好的价值体系(拜物主义、虚伪和虚浮的社会或政治姿态等)极少影响到这个国家。它不会像美国那样摆一个肤浅的花架子被更为肤浅的人崇拜(然后洋洋得意),也不会像某些国家活在自我的脱轨的理念中反智识与历史思潮而行(还洋洋得意)。日本——它整个国家的深度是令人侧目的,虽然必须承认这种深度极其锋利,弄不到就会搞得世界毁灭(不同于大大咧咧的美国人希望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或者干脆把全世界都当成自己的,日本人似乎怀着一种更凄美、更复杂,也更绝望的心绪和幻想)。但在和平年代,我们(当我们心平气和时)看到的依然是一个樱花般的民族,欣然花开,欣然花落,偶尔春风似刀,风过无痕。你为落花叹息,为春风祈祷或责难,似乎不怎么影响到它。

《告白》影评:爱与报复,或行为与精神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告白》影评:爱与报复,或行为与精神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告,精神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