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观众定位与购票行为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观众定位与购票行为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观众定位与购票行为的正文:

  
  没有哪部电影像《黄金时代》提供了这么多的话题。传主萧红特立独行的才华与传奇经历、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的孤注一掷,堪比献礼片的30+明星阵容,3小时片长挑战排片经理极限,“间离效果”考验观众智商……更刺激的是,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6000-8000万投资上映两周只落袋4500万票房。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不翼而飞了,听着都肉痛。更更刺激的是,百度大数据事先给出2至2.3亿的票房预测,并将其作为“百发有戏”的首发产品。如此南辕北辙的结局,实在让人把下巴跌到了脚面上,碎了一地。顺便提一句,除了买了“百发有戏”的童鞋,评论们对百度大数据多多少少有点儿幸灾乐祸。
  
  接下来对《黄金时代》票房失利有两个高大上的讨论框架:电影产业的互联网基因分析和文艺片商业推广实验的惨败。这两个框架用来解释电影产业转型和文艺片商业化试水的产业现象估计有他的道理,但如果非要反过来说,用《黄金时代》票房失利作为案例来佐证缺少互联网基因和文艺片就不能商业化,我觉得推论过猛了。因为这两个框架难以解释《黄金时代》这桩生意亏本得匪夷所思这件事。
  
  先说互联网基因。说实话,我不知道评论说的互联网基因是指啥。这个词儿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近两年臭了大街的一个词叫“互联网思维”。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既然基因了,那自然是互联网活体中存在的或者能生出下一代来的。别的片儿可能没有这个基因啥的,但《黄金时代》作为百度“百发有戏”的亮相产品,由乐视影业发行,优土的合一影业和腾讯背景的微信电影票做联合出品方。纵观中国的互联网,BAT除了A,外加两大最有实力的视频集团,从电影众筹到在线订票,供销一条龙,捕捉主流观影人群的注意力,在我看来,《黄金时代》的互联网基因那是十足真金。
  
  文艺片可以不卖座,但因为《黄金时代》是文艺片就只能4500万?别扯了。《商业价值》提供了2000年以来上映的9部文艺片票房,票房最低的《桃姐》(2012,也是许鞍华导的)也有6819万,由于票房的急剧增长,最具可比性的应该算是2014年3月上映的《白日焰火》,1.03亿。不算钱,算人头。以平均30元票价计,看《桃姐》的200多万人,看《白日焰火》的300多万人哪儿了?《桃姐》在国内远远没有《黄金时代》的人气。话说《黄金时代》百度搜索指数10月1日峰值达到86361是《归来》初映时的3倍。人是不会凭空消失的,人看电影的口味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变的。
  
  再看已被当作业内风向标的影评,截止10月14日《黄金时代》的评分是7分,有27344人投票,有15950个短评,967部(长)影评,30599人表示看过,还有38001人想看。作为一个手欠的数据控,把过一年公映电影的电影数据拉出来看了一眼。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共有251部国内公映的片子我目前能找到数据。以下是结果:
   7分以上的电影37部(占14.7%),单片平均票房2.5亿;
   投票数超过2万的片子79部,单片平均票房2.9亿;
   (长)影评超过800的片子16部,单片平均票房4.5亿;
   想看人数超过3万的片子5部,单片平均票房3.8亿。
  
  其他的不说,解释下这几个指标中,我比较重视的是(长)影评。首先,众所周知水军的存在,评分神马的也可以当作浮云,但长影评一项是最难作假的。其次,能够发长影评表示的是观众已经不吐不快了。有这么多人愿意巴拉巴拉一部电影,无论评价好坏,说明电影都还值得一看。
  
   回到原来的话题,文艺片的观众或者说《黄金时代》的观众哪儿了?答案是葛优在《不见不散》里那句话,“人在呢!人在呢!”可是车被警察拖走了。
  
  
  其实我觉得百度的算法没错。《黄金时代》是应该有2亿左右票房的,也就是说,全中国有700-800万人对这个片子有兴趣,能买票看这部片子。据一些文章中说,百度的算法是这样的,“百发有戏”众筹是10元起售,将购买分为两档,90元以下算一档,估计是买着玩儿的,但既然买了,大多还会瞄一眼“自己的电影”;买了90元以上的人热情更高,百度估计每人可以辐射2.5个人,也就是说会带着亲友看一眼“自己的电影”。两档各具体多少人不清楚,但我想收了真金白银的百度肯定是心中有数的。而且9月15日“百发有戏”发超了300万,可见卖得还不错。
  
   到目前为止,推论全部正确。各路互联网大佬齐心合力,影院也不能不给面子,预排片在10%以上。
  
   错的也许不是百度们,或者百度们漏算了一项。到电影院看电影,人是要穿衣服出门赶场的,不是躺床上看视频点播,想什么时候看都行。人要出门做一件事情的话,就需要有时间。准确滴说,要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
  
  抱歉,说到这个,我现在要喘口气。
  
  我想《黄金时代》这样投资规模的片子,应该是由观众定位的吧。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各路人马站台演说,导演、编剧、制片人、投资人,竟然没有人说,我这个片子是拍给谁看的?我心目中的核心观众长什么样?可说到为啥拍这个片子,大段自我阐述的基调大抵是,我爱萧红,我爱民国风貌,我爱电影,我爱文艺片,我爱自由……巴拉巴拉。那么请问,你这些情怀打算和谁产生共鸣捏?你知道这些人的行为轨迹是啥吗?
  
  和电影创作无关,看完说好说坏,基于个人主观评价。但没看之前,我为啥要看,肯定是影片传出了某一些人感兴趣的因素。根据我的观影体验,我觉得《黄金时代》是拍给30岁以上的成年人看的。也有一种观点说,《黄金时代》是拍给文青看的,而文青太小众或太挑剔,文青可以托市不能救市。也许吧,也许文青更喜欢萧红的故事和“间离效果”,但如果电影真是拍给文青看的,真用不着找30个明星。导演和片方都没那么傻。进入映前宣发环节,片方一定要找目标受众的最大公约数,并且找出目标受众与电影文本之间的最大契合点。
  
  所以,在我看来,导致《黄金时代》出现当前匪夷所思结局的关键原因是片方在目标观众定位上的模糊,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目标观众行为的错判。目前来看,《黄金时代》9月份的两轮宣发,毁誉参半。9月初依托“天地”、“羽毛”等形象符号表达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海报,好评如潮。而9月中旬以“想骂谁就骂谁”这种语言类符号为中心的表达的“态度”版海报则遭到了广泛的批评,认为其降低了电影的格调。包括路演启动的上海“黄金沙龙”,将主题定位“爱情哪儿了”。但《黄金时代》里的爱情讲得鲜血淋漓,萧红渴望爱,电影里也有亲情,但爱情,算了吧。其实可以理解片方想接近年轻人的语言和“态度”的努力。但种种努力明显违背了电影本身表达的内涵,反倒把目标观众的期待搞得风中凌乱了。
  
  《黄金时代》不是给单身男青年看的,但它可以是给30岁以上,有家有口,在工作、房贷、孩子、老人的压力下,在老板们的压迫下,城市拥堵和雾霾空气中苦苦挣扎着、理想基本磨平了的普通白领们看的。这些人没力气骂人,但他们会默默问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吗?也许就这样了。但即使活得就这么卑微,有时候,也可以偷偷想象一下别人肆意放纵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可以在3小时内凭吊一下无所畏惧的青春,回味下曾经有过的小小梦想,可以。观众在看萧红吗?别做梦了,看电影的人看的都是自己。电影给我们的不过是虚幻的成就感,或偷偷地自嘲罢了。出了黑漆漆的电影院,阳光灿烂,生活照旧。可是没有这百十分钟的喘息,可能生活就不那么好了。
  
  好了。我终于说回正题。如果是给这些有家有口的普通人看的,那么问题就更清楚了。7天的长假,这些人大抵是怎么安排的呢?出行,首先是出行。好不容易放假了,有钱的出国,没钱的周边,长的短的,要给孩子一个交代。不出门的话,你不得走走亲戚看看爹妈啥的?或者趁着卖场打折换个家电或家具,最次也得收拾下屋子,把一家老小换季的衣服找出来。接下来,总得有那么一两回同学老友聚会的时间吧。一路折腾,总得到4日或5日,小两口能喘口气,终于轮到自己,想想这么悲催的假期总该给自己也留点儿时间了吧。看看电影吧,还有个《黄金时代》,可能不错。可是结局你知道了。下线了。
  
  也有分析到档期的。乐正咨询的彭侃说,没准儿定到三八妇女节档就大卖了呢,走一下女权路线。真没准儿。但我要说的是,首映定到10月4日,《黄金时代》也不会这么惨。怪不得排片经理势利,人家不是没给面子,影院是开门等生意的,首映日上座不灵,直接就下线了。排片率从9%直接跳水到1%。
  
  人在呢,可车已经走远了。
  
  上班后,身边各路朋友、同事互相问,《黄金时代》听说不错,上哪儿看?我说,大多数下线了,不过我家附近的博纳好像周末23点排了一场,要不你看看?擦,我直接被鄙视了。这对观众也要求太高了吧。首日上座率,是电影业的行规,不是普通观众的常识。但看电影是我得有功夫要出门的,这是普通观众的常识,但电影业好像还不知道呢。

《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观众定位与购票行为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看观众定位与购票行为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黄,行为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