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无人区》的角色形象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无人区》的角色形象解读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无人区》的角色形象解读的正文:

  电影《无人区》是一部关于人类内核与属性的作品。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虚构空间里展现人性丑恶的故事。刚刚帮人赢得一场官司的律师潘肖,满怀欣喜地驾驶轿车行驶在回家途中,不料一次意外的“撞人”事件竟揭开了潜在其中的巨大阴谋。在他驶入的五百里无人区内,通信方式形同虚设,法律道德荡然无存。围绕着各自的利益,猎隼者、舞女、黑店老板、警察等各色人物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斗争。电影由宁浩执导,徐峥、黄渤、余男、多布杰等联袂主演。于2013年12月3日在全国公映。事以捉“隼”开始,以放“隼”而结束。在由一只“隼”而引发的疯狂的故事中,充满了人的欲望、本能以及自我皈依救赎和毁灭,暗喻了人所具有的的动物性、精神性以及作为群体的人而具有的社会性,从而证明了《无人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动物”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关于解读人类所具有的复杂本质与属性的作品。电影延续了宁浩导演一贯的荒诞戏剧性元素的拼贴与缝合。在异域情境叙事中对人类群体的动物性、精神性、社会性的内核与属性进行了影像化的阐释。
  一,动物性:欲望表征下的人类原始本能的呈现
   从生物学上讲,人类从猿猴进化而来,人类属于动物的一种。人类既然属于动物,其必然有与其它动物相似的地方或者说有其共通的一面。我们把这种共通的地方简称为“动物性”或者更接近于“原始性”。人所具有的动物性是在非常情境之中有时所反映出的作为动物的一种本性,刨了人特有的文化、思维、道德规范等等,剩下的原始性情。《无人区》不同于其他的国产电影之处在于:它直面人性的复杂一面,把人类所具有的动物性赤裸裸的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
   《无人区》把叙事环境放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戈壁沙漠之中。这里远离文明,靠近原始。当人走进这片几乎没有道德约束的环境之中,开始了呈现其动物性的一面。当潘律师踏上无人区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蝇王》讲的是飞机失事一伙孩子落入荒岛如何生存的故事。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是一部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故事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人类所具有野兽的一面。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的动物性暴漏的一览无余,人类文明显得不堪一击。影片中的人物就像荒岛上的孩子,在进入没有规则和约束的无人区中,片中人物是如何赤裸裸的表现出原始本能欲望的一面的。所谓无人区,其实并非没有人,而是这里的人都是动物属性,他们蛮横,不懂人情,他们的世界是“单纯”的,一箱油可以要3000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钱拿来做什么。他们彼此没有信任,只有交易,可以为了几百块钱大打出手,可以因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影片开头即用了猴子的比喻,讲的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这里的“动物”有两个隐喻:一是作为引起整个事件起因的作为动物的鹰隼;二是隐喻了人类在无人区这个没有文明道德规则约束的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原始欲望的动物性的一面。当猴子开始合作的时候,吃桃子的时候要想着站岗的,这样两只猴子就都有桃子吃。然而,如果吃桃子的猴子贪吃,把桃子全部吃掉会怎么办?那么猴群就不会出现,人类也不会出现。这个故事隐喻了作为“动物”一面的人一旦表现出动物性的时候,往往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呈现。原始本能以生存为原则,利用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藐视一切法则。所以影片中的律师既是知道车祸事件的真相也选择了缄口,使自己名利双收,但是他却丧失了其人性的良知;猎鹰者为追逐金钱而对妨碍他的人都展现其残忍的一面——杀孽。别人的生命尚且如蝼蚁,远远不如其眼中在笼里的鹰隼。鹰隼能为他带来利益,而别人的生命对他来说毫无价值。无人区把人类的动物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人类的原始本能在被这里无限放大。
  二,精神性:人性主体的道德回归以及灵魂的自我救赎
  精神性是人性的一种。如果说动物性是人类所具有的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那么精神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文明理智以及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终极关怀。人首先作为肉体而存在,这是其物质的外壳,精神性的存在才对人起决定的作用。人类所具有的精神性是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所在。人性中的精神性内涵,西方侧重理性。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把理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用理性来区别人与动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普遍一致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把德性看成是人的根本特征。中国古代对人性的认识是围绕着善恶展开的。他们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人有理性而在于人有德性,人的理性是从属于德性的,是在德性支配下的活动;在宗教关注的领域中,灵性也是精神性的一部分。以灵性而论,基督教认为,人的灵性源于神,灵性表明人有接受善恶的能力、认知世界的能力、选择的权利及承受选择后果的必须等特性。[ 徐桂红《精神性—道德主体的人性特征》,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9期。
  ]人的精神性是理性、德性、灵性的一种综合体。
  现实生活中的人,大都按理性行事。在影片《无人区》亦是如此。理性可以使人类进步,也可以使人类为了欲望利己害人。律师潘肖在影片就是以一个典型的利用理性的法律知识来为自己赢得名利的人。当他为猎鹰者辩护时,名利让他忘记了精神性中的德性。在欲望的漩涡中,他是理智的,他为自己和自己的辩护人赢得了官司,为自己带来了收益;在道德的王国中,他是迷失的。当潘肖赢得官司,开着押金得来的汽车进入了无人区,却无意把故意制造陷阱而寻求潘肖帮助的杀手撞到在地,潘肖以为把杀手撞死了。这时,他为了不背上凶手的称号,为了自己的前途,决定毁尸灭迹。这是其理性之中动物性的一面。然而,潘肖毕竟是来自于文明社会,受到了先进文明的熏陶。当他遇到自称被人拐卖到无人区的进行色情交易的舞女的求助时,人性之中的德性和灵性在此时占据上风,他选择了善,承受其所带来的后果,既便是死亡。这是其人性之中精神性道德主体的回归。之所以是回归,是因为潘肖不同于一直呆在无人区的盗鹰者,潘肖来自于文明社会,有其道德的熏陶;或者说是他有着“善”的潜意识,只不过是名利遮住了他的眼睛。舞女也是人性主体道德回归的一种表现。她潘肖对她的救赎使她德性得到回归,她选择了救赎潘肖,同时也救赎了自己。潘肖虽然牺牲,但是他已经选择了善,选择了德性。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同时他也救赎了舞女的生命,感化了舞女的灵魂。影片的最后便是对这种人性主体的道德回归以及灵魂的自我救赎表现出强烈的映证呈现。舞女回归到了“社会性”的自我。
  三,社会性:人类本质属性的最终归宿
  让我们再回到影片的开头所讲的于猴子的故事:两只猴子为了吃桃而选择了合作,一个吃桃,一个站岗。吃桃的猴子要留一半桃子给站岗的猴子,而站岗的猴子不能擅自离开岗位。这就要求两只猴子不能只想到自己。于是,俩猴变成了猴群,猴群变成了人群。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延续下就是:人群构成了社会。社会是在一定地域环境中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集合。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这里,社会有两个要素:一是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二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具有社会性。就人的社会性而言,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仅是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344, 81, 561
  ]《无人区》中对人性动物一面赤裸裸的呈现、对人类的精神性的迷失的困扰和对其回归的赞赏,无不引申到了一个更到的主题:社会性。
   或许有人会问,影片发生在文明社会的边缘的无人地带,影片中不过区区数个人物,它能否表现出人类的社会性?又如何表现出人类的社会性?
  故事虽然发生在无人区,但是人类的介入和交流使这片土地其具有了社会的性质,这里是文明社会的延伸,这里发生的荒诞的事情就是现实社会中的缩影。影片隐喻了一个观点:人类进入无人区之后,便使其具有了社会的属性。无人区的现状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雏形。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从无序到有序,从暴力到和平共处。影片没有为我们描述无人区以后的景象,这不是这部影片的义务和责任。参考《可可西里》,无人区会变得更加法制和规范。这必然会经历一个动荡的过程。代表文明社会法律秩序扞卫者但却跪拜于名利之下的律师;无恶不作、唯利是图的罪犯、投机取巧、巧买强卖的商人;软弱无能的政府警察;满口谎言可怜的舞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这样的鲜例来。正如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 “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同样,电影,不仅表现人们的思想,而且表现现实的社会。巴赞说“电影是社会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电影是什么》。]影片的名字的隐喻即以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人性缺失”的影片。艺术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社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怀疑《无人区》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力量来表现我们的社会以及人类所具有的的社会性呢?影片中的角色都是以社会现实中的人为写照。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名,只不过,在无人区,社会性被动物性所遮盖。然而,在事件的进行中,影片清晰告诉我们:精神性战胜了动物性,最终舞女和律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道德回归,舞女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一名舞蹈老师助理。
  有一个着名设问:人,如果没有文化、道德、规范这些外衣的约束,那么人究竟是什么?我想这部影片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没有这些外衣,人就是动物无异,有了这些外衣,人类具有了动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内核和外衣。当我们出在文明现代的社会,我们依然是这个三性的统一体,就像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40页。]精神性和社会性更是人类赖以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拉康把主体的确认比作婴儿在镜像中认同自我。我认为电影同样具有这种功能,他使我们在观看电影之后省视自身。《无人区》不会使人性的内涵更加生化,他却能使我们直视自身,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如果艺术作品没有关注人性、没有关注人类自身、没有终极关怀、又怎么能是一部好的作品呢。在这方面,《无人区》是及格的。

《无人区》的角色形象解读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无人区》的角色形象解读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无,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