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窃听风暴》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灵魂

影视台词 > 影评 > :《窃听风暴》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灵魂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窃听风暴》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灵魂的正文:


  这实在是一部好电影,观影时的感受就和看另一部好电影《钢琴师》时差不多,两者均属于那种越到后面越精彩的类型,以至于看完后我和先生都不由得感叹,中国啥时候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想想中国近百年来所走过的曲折起伏的历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要比区区德国丰富得多啊。不过随后又转念,这样一部电影尚未能在中国引进上映,就像那同样以1984年为时间背景的着名小说《1984》一样,虽然故事发生在英国,但在这里仍属禁书范畴。看来要在中国看到如此优秀的电影作品,还是养好身体耐心等待吧。
  
  据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的处女作,但其拍摄手法却给人以不温不火,成熟老到的感觉,此片最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令人惊艳得来又深感其绝非浪得虚名。整部影片的结构紧凑,节奏平缓,情节发展有条不紊,在一种冷肃的氛围中把几位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推向最高潮,有点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影片似乎并不着眼于探究多么深奥或伟大的道理,也没有多少气氛的渲染及煽情的抒怀,正如它的原片名——《别人的生活》一样,它只是不动声色地把东德1984年那个特殊的时代下那位被监听的特殊人物的日常生活不断向前推进,双方甚至没有过任何正面的语言冲突,但却能在看似平常的剧情发展中传递一种动人的力量,可谓恰到好处而又能让观众意犹未尽,思绪万千。而且戏中的几位主要演员也表现出色,各个角色的塑造都很到位,各有各精彩,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更是入木三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演这个角色的德国演员乌尔里希?穆埃也凭借这个角色勇夺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男主角称号,真乃是实至名归。可惜在电影上映后一年的2007年,乌尔里希?穆埃因胃癌辞世,《窃听风暴》也是他留给影坛的最后遗作。
  
  《窃听风暴》的题材在德国影坛来说并非少见,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前的1984年,一位秘密警察在执行一次监听任务时,不知不觉地进入监听目标的日常生活及精神领域,并最终付出巨大代价暗中保护目标的故事。男主角乌尔里希?穆埃扮演的威斯勒上尉本是一位前东德统一社会党的优秀党员、时刻以做“党的强盾和利剑”为已任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职业生涯里就差一个“久经考验”的评价了。我敢说,他出场时的形象绝不讨好,毫无表情的面部只有不断重复着相同审讯用语的嘴巴在动,目光冷漠坚定,没有任何肢体动作,更没有任何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很明显,这是一位头脑冷静,阴沉寡言,深得上司赏识的史塔西业务精英。威斯勒在一次演出中观察了作家德瑞曼后凭经验得出对方根本不像表面那么清白的结论,遂决定立即着手对其进行调查,并在上级的授意下很快成立了名为“勇者行动”的专案组,在对方家里布置了细密的窃听装置,他相信只要二十四小时对其进行监听,一定能捕捉到目标越轨的蛛丝马迹。
  
  然而,在接下来的执行任务中,这位以“为党和国家服务”为天职的秘密警察内心却慢慢起了变化。德瑞曼的生活方式本是和他格格不入的,也是他完全陌生的另外一种情景。首先是德瑞曼拥有甜蜜的爱情,他和美丽迷人的女演员西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和谐。也许是受了他们欢娱的触动,威斯勒竟然在某次下班回家后召妓,而且事后还央求对方能留下来陪他,哪怕只是半个小时。这破天荒的短暂的温存,但对威斯勒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转变,因为除了秘密警察的身份,他还是个男人,他冰冷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有着对男欢女爱的需要与向往,从这个角度看,在德瑞曼的情感生活的影响下,威斯勒正由一个极端渐渐回复到他本该有的平常性情。其次是德瑞曼还有知己三五,他们一起为德瑞曼庆祝生日,一起谈论生活、谈论文艺,甚至还一起创作。虽然他们当中有早已被国家安全局列入黑名单的“反社会主义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的友谊。这也是除了上班就回家一个人呆着的威斯勒所不敢想象的,甚至是一直被教导或教导别人要反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然而这种小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香槟、美食、音乐、文学,这种场面有时甚至还相当温馨高雅。渐渐地,日夜熏陶在这种气氛里的威斯勒对目标的戒备与敌意一点点消除,内心的坚冰似乎也正在不经不觉中融化,在某种心理的驱使下,他偷偷潜入德瑞曼家中,不为搜寻某种东西,只是四处看看,感受一下房间里面弥漫着的主人们的生活气息,还顺手拿走了一本反动文学开始品读。随后,德瑞曼接到自己被禁演七年后的导演好友最终选择自杀的消息,伤心的他弹起了好友生前送给他的一首曲谱《送给好人的奏鸣曲》,或者是受了德瑞曼伤感情绪的感染,或者是钢琴奏出的那些音符的力量,威斯勒竟然在此间流下了泪水,眼中有从未出现过的悲切。那一刻我坚信威斯勒作为秘密警察的信仰正在消失,而作为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正在回归,他的灵魂在这种无声的交流中得到了救赎,而拯救他的人正是他当初所怀疑的目标德瑞曼,他用他平常人的生活和文艺工作者的文学与音乐,这些作为人类本性天生就具有或共同追求向往的真与美,让威斯勒心灵深处某个封存已久的角落逐渐软化,并重新焕发出鲜亮。
  
  接下来的剧情峰回路转,已经由“坏人”变为“好人”的威斯勒似乎也决定把好人做到底,面对德瑞曼与女友可能出现的情感风波,他想尽办法阻止女主角不得已的“出轨”,为此不惜现身以一个陌生观众的身份与西兰“巧遇”,极力劝说其放弃那个划不来的交易,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而后者则被他这番真诚的话语打动,临走时留给他一句:“你是一个好人”。我想,那个时候的威斯勒对西兰所说的一席话其实也是他对自己说的,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而且,他对这场交易背后丑陋的真相了如指掌,那个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力耍尽手段的上司以及因为大权在握而为所欲为的部长,威斯勒对他们的阴暗勾当早已心知肚明。相比之下,德瑞曼与西兰的情感显得单纯、真挚,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不被党所喜欢的知识分子们也远比这些衣冠楚楚的高级干部来得正直、可爱。当这些人真的在德瑞曼家里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时,威斯勒也曾动摇过,这一切正好印证了他当初对德瑞曼的怀疑,他精心策划的监听行动至此已大获成功,他完全可以把这些战绩交给上司,然后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更上一层楼。可是,当他听到上司轻松而得意地说起他如何把文艺犯整治成再也不创作的乖P民时,他那只拿着准备上交的材料的手又悄悄缩了回。他不愿意看到那几个活泼的,充满才情的人就此走上毁灭的人生道路,这不但是出于他已变得柔软的心灵和善良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他自己的精神需求,因为德瑞曼们能在当前的环境下自由地活、爱、做,正是他内心深处所隐隐向往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是应该本来就这么过日子的吗?
  
  最后,威斯勒决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拯救因在西德发表“反动学术文章”而被怀疑的德瑞曼,那篇名为《探讨东德自杀现象》的匿名文章将剧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推向不同的方向,也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三个深陷漩涡内的人,不知道有人正在帮助自己的德瑞曼与西兰在明里,不露声色地对付着上司并努力挽救一切于水火的威斯勒在暗里,眼看着就要达成其愿,然而还是有人为这场风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没有人想到西兰此时决绝的一跃,她以自杀的方式解脱了自己对爱人的背叛和内心的痛苦,也让事件就此终结,她也以自杀为德瑞曼的文章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悲情,他的文章为东德的自杀者所写,然而自己的爱人却最终因为这篇文章被迫自杀,这是德瑞曼当初冒险写下《探讨东德自杀现象》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吧。
  
  几年后,当柏林墙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当史塔西已成为历史名词,三分之一的东德人民发现自己过的生活变成了“纪念馆研究中心”里一摞一摞的资料,德瑞曼终于在里面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和那个一直在暗中保护自己的神秘人物,那一刻他才知道,他能躲过1984年那一劫,是资料上那个代号为HGWXX/7的秘密警察冒险保护了他。电影的结尾可谓是全片的升华与点睛。当威斯勒手拿着德瑞曼的新书《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时,发现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谨献给HGWXX/7,致以最深的感谢”,当售货员问他是否要将书包起来送人时,威斯勒回答:“不用,这是给我的”。这里面不但有他对自己当年所作所为的无怨无悔,更有他对勇敢地做真正的自己的坦然与肯定。可以说,威斯勒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代价拯救了德瑞曼的艺术生命,而德瑞曼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艺作品拯救了威斯勒的灵魂,他们都在1984年的那个窃听事件中得到了各自心灵的救赎,即使他们从未认识,但他们的精神却在此刻相通。

《窃听风暴》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灵魂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窃听风暴》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灵魂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窃,灵魂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