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追风筝的人》抛开恐惧、罪恶、救赎

影视台词 > 影评 > :《追风筝的人》抛开恐惧、罪恶、救赎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追风筝的人》抛开恐惧、罪恶、救赎的正文:

   2007年马科.福斯特用128分钟将改编自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同名小说的《追风筝的人》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果将这部电影进行结构分析与追寻,会发现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看,国家、家庭、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较明显的线索;二是,战争、罪恶、救赎、亲情、友情之间的发展与转换是较深入的线索。
  相较于其他的同等题材影片,故事的设置、情节冲突、人物矛盾并无太多新奇之处,但对于这部电影的观与感,还是受到了观众的称赞与追捧,观众感受更深的是战争与灾难戕害的一个种族与群体、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中浓重的奴性、人性的弱点的极致暴露、心灵的成长与救赎等。试想这也是导演的主要意图,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号角吹响之后,人性分流的情况加剧,甚至出现了互相残杀的局面,劣根性是一个民族无法立足的主要原因,外界的的入侵是对人性的破坏和考验。
  然而,我最先接触的并不是电影版本,而是小说《追风筝的人》,正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阿米尔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在取得社区大学文凭之后,仍然在坚持讲故事的梦想,对于这部电影,抛开恐惧、罪恶、救赎这些趋于“心灵鸡汤”类的分析,只将整部电影看做一个故事,而不被镜头语言来左右,也不对故事所启示的大道理进行领悟,而仅仅只是听完阿米尔讲述他童年的生活环境、感受到的亲情与友情、生理及心理的变化等,便能更深入的感知电影只是仅仅在讲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对恐惧、罪恶、救赎等是观众根据故事所做的猜想、推断,而不是电影本身。
  电影最开始就讲述了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两个并不知道体内流着同一个人的血的人,在主仆关系的基础上互称朋友。放风筝是阿富汗地区的习俗也是阿米尔和哈桑的共同乐趣,如果想要使风筝飞的高需要两个人的配合,一个是放线的人,一个是拉线的人,然而电影并没有命名《放风筝的人》而是《追风筝的人》,这在电影中便是指坚信阿米尔的友情、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而阿米尔是追着追风筝的人的人,阿米尔是影片中讲故事的主人公,他以回忆的口吻追着哈桑,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习哈桑身上的勇敢、正直、担当、忠诚、情谊等,最后阿米尔也变成了一个追风筝的人,鲜活地奔跑了起来。
  阿米尔与哈桑身上有两种不同的东西,阿米尔的懦弱、不被认可让他内心的嫉妒发芽成长,他看着被称赞的哈桑,想尽了办法把哈桑从家里赶走。对于哈桑而言从不曾怀疑和怨恨过阿米尔。长大成人之后,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我不想再丢掉任何回忆“是对童年的想念、忏悔和缅怀,当二者以前谈心、互相承诺不伤害的石榴树下,变成阿米尔拿坏掉的石榴不断向哈桑的尊严挑衅的时候,当哈桑拿起坏掉的石榴摔向自己脸的时候,阿米尔忏悔的旅程就开始了,然而攻击变成了一种”示爱“的表现,力度越大,情感越深。
  电影夹杂着讲述了阿米尔与阿米尔父亲的故事,一个欺骗了阿米尔和哈桑的人。阿米尔在知道了哈桑是父亲与仆人所生之后,理解了父亲眼中的永远优于自己的”小仆人“哈桑,相比阿米尔更聪明、勇敢、善良、真诚。也理解了成人世界的偏私与残忍,哈桑身上虽然留着上阶层的血,但同时也留着仆人的血,奴性潜藏在血液里是无法剔除的,在战争爆发时,阿米尔的父亲并没有带走哈桑,直到哈桑死,他都没有得到认可。然而或许是因为哈桑并不知道这样的实情到死都依然简单、幸福、快乐。阿米尔读着哈桑给自己写的信,简单、忠诚、情感饱满的信,仍能感受到哈桑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变。哈桑更像父亲,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出来庇护、在面对危险时知道自己的方向、钟爱国土、眷恋亲情致死无法释怀。
  电影讲述着群体与国土的故事,一个备受侵略,落于危难的国家存在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接受侵略,无法离开故土;第二种是站出来对抗侵略,誓死扞卫;第三种是逃离故土但仍然眷恋与热爱故土。阿富汗的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种,所以那里鲜血遍地、戒备森严,哈桑一家属于第二种人,永远无法舍弃身上的善良、忠诚、热爱在被打死之前仍然守护主任的房子。阿米尔的父亲属于第三种人,无法拯救整个民族,选择了逃亡,但仍然眷顾故土,在逃走时带走一撮泥土、在病危时拒绝俄罗斯医生、在临死时亲吻盒子中的故土、为不能回到故乡而痛不欲生。阿米尔面对这几种人、回忆这几种人,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人生定位。
  阿米尔是一个爱写故事的人,父亲的期许是让他变成一个懂医术会救人的人,当阿米尔为了自己的心爱的女伴开始写故事时,当他发现自己的故事还有人读时便决定写故事。当他的故事完成之后,他接到了阿辛汗的电话,”你是时候回来了,回来承担“,故事结束了将人带回现实,阿米尔不能只是生活在故事里,而必须在现实中寻找一个结局,于是便有了阿米尔与哈桑孩子的故事。索拉博就像哈桑的轮回,散发着哈桑身上的光芒,有着阿米尔与哈桑的回忆,弹弓与风筝,于阿米尔落难时不顾一切举起弹弓,在放风筝时如同哈桑一样握着手中的线,两个人顺利的隔断别人的风筝。然而不同的是,现在要追风筝的不再是哈桑,而是阿米尔,当阿米尔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才真正的理解哈桑当时的真心,除主仆的忠诚,更多的是对友情的扞卫。
  哈桑死了,只剩下阿米尔和索拉博活着。索拉博是阿米尔给哈桑讲了50多遍的故事中的人物,哈桑用尽了一生学习写字,只为能给阿米尔写一封信,讲述自己的情况并期待阿米尔的回信。然而哈桑还是没有等到阿米尔回到故土,二人重聚,像儿时的时光,追着风筝,并知道风筝的向。载阿米尔回阿富汗的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你再也不会看到以前的风景、闻到以前的味道“,这就是故事的结尾,在经历的世事的变迁之后,有的人的心境仍然停留在最初、最美好的地方,怀念老友情,如哈桑;有的人则在不断的成长、忏悔,才意识到老友情的可贵,如阿米尔。
  故事的结尾,阿米尔学会了表达自己,学会了保护自己的爱的人,异于之前的沉默、懦弱和攻击的手段。当他对将军说不许叫索拉博哈拉扎人时,阿米尔正面的扞卫了与哈桑之间的情谊,挽回了阿富汗人的尊严,体会了父亲与阿辛汗、阿里、哈桑身上的不卑不亢的情怀。
  我是一个看《追风筝的人》的故事的人,这部电影就像故事中的故事,抛开恐惧、罪恶、救赎,只看故事本身,与人性善恶关系不大,只是一种经历,促使人读懂人生,看着别人的故事,感知别人的人生,读完故事,看着每个人物的结局,便知人生只不过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组成。

《追风筝的人》抛开恐惧、罪恶、救赎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追风筝的人》抛开恐惧、罪恶、救赎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追,救赎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