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亲爱的》一场没有答案的伦理纠葛

影视台词 > 影评 > :《亲爱的》一场没有答案的伦理纠葛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亲爱的》一场没有答案的伦理纠葛的正文: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关于朴树的采访,期间聊起什么是好电影,他说:“你看不看懂都没有关系,而是电影里是否能有感动你的地方”。一部《亲爱的》,感动了自己。
   擅长出演喜剧的黄渤在剧中扮演丢失男孩儿鹏鹏的父亲田文军,外乡人到深圳闯荡,生意失败,妻子离,当鹏鹏丢失时,如他所说感觉撑着自己最后一根儿线也断了,而一句“我凭什么得接受现实”,那种理性的执拗让人无法辩驳。两年的坚持与煎熬,最终换来了陌生人提供的线索,田文军一家找回鹏鹏。如果电影就此结束,按理说来也没什么不妥,合乎逻辑与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观影习惯。
   但是实际上电影的高潮部并未来到,笔锋一转从拐卖一方角度出发将情节推进。陈可辛没有从故事的一个侧面看待和评判,仅仅从道德上阐述也略显单薄与理想化。
   赵薇扮演的李红琴可谓是全片的神来之笔。作为拐卖儿童的妻子,李红琴是片中所有人的对立面,包括帮她打官司的律师佟大为。丧夫的李红琴一个人抚养吉刚和吉芳,当田文军一家从李红琴那里夺回亲生儿子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表面上看田文军成了拐卖儿童的人贩,而李红琴声嘶力竭的奔跑将她的母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公安局被审,李红琴陷入极深的恐惧与绝望,若不是把全部的爱与希望给了两个孩子,她也无法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出狱之后,李红琴独自一人来深圳,这一次“人贩子”变成了失孩子的“被拐者”。
   “我每天都能梦到我女儿,要不是想着她在这里等我的话,我都不知道活着干什么了。”就靠着这仅有的希望,李红琴一次次与现实做抗争,如果我们为田文军失孩子而感到同情与悲痛,这时的李红琴实际上经历着和田文军一样的痛苦与煎熬。冷漠的校长、刻板的制度,人性不可说的横剖面被切开。田鹏一直没办法适应城市生活,放不下李红琴和妹妹,而更小的吉芳尚未懂事便失了家。找回孩子固然是好事,可这之后呢?简单的道德判断无法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往往出于善的立场会美化其中一方,而导演要的目的是要深化事件的每一方,抵达人心。当我们为双方都投入同等的感受之后,才会懂得事情会何会如此。一层层解开问题的答案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李红琴在不知孩子是被拐的情况下视如己出养育一双儿女,那是她的全部,是她的命。多次说服律师为她打官司,与校长谈条件,直到最后为了人证选择**易......如果用我们母亲的视角看待李红琴,没有人不为她的执着与勇敢动容。
   片中吉刚和吉芳感情极好,孩子是最无辜的。他们本来有着温暖快乐的家,却被迫分离。对于吉刚而言,回家实际上是离开原有的家,被迫接受新的生活。吉芳更可怜,她没有了家。几岁的儿童,要被动的承受这一切,孰对孰错?
   “咱们这个国家,大家就是缺乏这种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当李红琴在马路上看到吉刚急切地跑过,被拐儿童的家长把所有怨忿发泄到她一个人身上,她没有抵抗,甚至在祈求得到田文军的原谅。事实上双方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对方造成极大伤害,田文军一家不可能原谅拐走自己孩子的人,而李红琴也无法要回自己的女儿,这是一场没有答案的伦理纠葛。
   不过,影片的后半段情感的天平段多多少少在像李红琴这面倾斜,她是电影里面极为悲惨的人物形象,而她的爱却如同每日照耀的光辉一样不曾减弱半分。“别让孩子吃桃,他会过敏。”一句叮嘱,道出太多心酸无奈。影片结尾处,李红琴被验出怀孕,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荒唐可笑吧。道德对立的一方生活在失孩子的撕心裂肺中,而另一方却无辜地活在巨大的谎言里。谁更加悲剧,我不知道。

《亲爱的》一场没有答案的伦理纠葛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亲爱的》一场没有答案的伦理纠葛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亲,纠葛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