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步之遥》加点糖、值得看吗?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步之遥》加点糖、值得看吗?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步之遥》加点糖、值得看吗?的正文:


  可可液块最初是拿来治病的,因为它非常苦。良药苦口嘛。这就是最开始的黑巧克力。最初只有这么一种巧克力,什么加牛奶、加咖啡、加坚果都是后来的事,连糖都不加。
  但是阴差阳错的,有英国人在加工黑巧克力时往里加了糖,就发现可可液块的口感和味道全变了,变得美味起来,变得大众接受了。
  于是现在的巧克力都是加了糖的,人们也不会想拿巧克力治病了。
  有趣的是,只有在英国那种地方,可可和蔗糖都是外来品,才会想到把这两样东西倒腾在一起。可可最初在美洲是不加糖的,咖啡最初在非洲是不加糖的,茶最初在中国是不加糖的,也不加盐。
  英国人不仅加了糖,还加了奶,奶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所以有了白巧克力、啡奶和奶茶。加了奶以后,口感没有不变得爽滑的。
  安德烈?巴赞一生鼓吹电影要再现事实的原貌,电影从它的最开始,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就是最真实的电影。巴赞死了以后,好莱坞类型电影迅速兴起了。
  《一步之遥》倒是没有全在炫技和掉书袋,有些电影文论上的讥诮至少还有迹可循。这一点很重要,不立在若干点上,《一步之遥》就是无可救药的烂片。武六要当中国的卢米埃尔,她要拍一部片子,叫《枪毙马走日》,之前的素材都是真实视频资料,最后还得马走日本人来演杀人和枪毙环节。但实际上真人有了,事却全不是真的。《枪毙马走日》和《一步之遥》构成了双层嵌套的暗喻。《枪毙马走日》在真实电影的幌子里杜撰马走日杀人,幌子越真实,杜撰越下作,观众越是欢呼雀跃;《一步之遥》号称取材民国闫瑞生案,讲的却全不是这回事,观众绝不期待历史,只期待好看。
  不知道这个马走日嘲笑的武六,又深爱马走日的武六暗指是谁。马走日满嘴荒唐话,武六却有诚实的执念,非要踹断马走日莫须有的假腿。武六的本质并不卑鄙,但是很可悲。她执着的诚实和正直最终还是被所有消费者利用了,她的《枪毙马走日》沦为了王天王的《枪毙马走日》。其实武六有一种可能指的是姜文自己,武六迷恋马走日便是姜文的自恋,但他又坚决摒弃了天真的、悲悯自己的、不断想要拯救自己的里子,唯恐避之不及。
  电影当然可以不杜撰,不穿那杀人狂的假面具,不举大刀,不玩弄两只大腿,但会失观众。这是电影现实的悲哀,电影和戏剧一样天然需要观众,但观众坐在下面一言不发,只会跟随他们的感官欲所鼓掌、发笑。可以抛弃戏剧编造,做真实电影,但会失观众。
  在一部梅里爱和卓别林的戏中(故作)严肃地谈卢米埃尔的戏中戏,本身就是一种荒谬。武六是要现实主义,要真实电影,但整个电影更像是月球旅行记和大独裁者啊,而整个电影界就是类型的模仿形式的抄袭,什么都不是。
  《一步之遥》抛弃了电影的故事和戏剧性,如果它没有以整部电影的牺牲换来以整部电影合为一体的批判,那么它就完全失败了。它的方式不太高明,但还没有完全失败。
  有几个点是可以琢磨的。
  马走日杀人的消息是从报纸上看到的。马走日乔装夜访武大帅宅邸,门房给了马走日一份报纸说:“看报纸。”马走日看到了自己杀人的消息。消息流窜得比谁都快。
  马走日和武六开车送项飞田回警署后,项飞田冲出大门,挥舞着一份报纸大喊:“马走日你成杀人犯啦!”报纸比警署和警官还清楚谁杀了人。
  没看报纸之前谁都不知道,看了报纸之后谁都相信。
  有一个不太高明的小伎俩。武六房间里出现了一个三只猴子驱动的全景摄像机器人。土耳其导演锡兰拍过一部电影叫《三只猴子》,片中只有片名有猴子,隐喻的是日本的三猿像,掩耳、遮眼、捂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闭口不言。
  说的大概是观众。
  马走日在几年时间里给枪毙几千回了,但观众因此更不会赦免真实的马走日,他们更想看到真实的马走日被枪毙,他们想看真的。
  无关道德正义,只是想看。
  有几场戏很重要。这几场戏其实只是一场戏,说的是一个东西。相似属性段落的叠加促成了结构上的重要性。
  第一场是半个多小时春节联欢晚会式的歌舞戏,观众人人戴着耳麦,面带心领神会的微笑。这些群众演员演得真好。
  第二场是王天王在台上表演《枪毙马走日》,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高声叫好。
  第三场是马走日被引渡之前在广场上的讲话,讲的和花国大赛一样,楼下的群众听得一言不发。
  第四场是马走日在红色风车上的讲话,风车下的一对对新婚夫妇昂首瞻望。
  四场戏说的都是观看。分在起承转合四处。台上人在说在唱什么都没有意义,观看才是无意义中的一致意义。
  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
  在武六和马走日的逃亡之旅中,武六嫌烦,朝着覃老师开了几枪,打掉了黄车上的四个高音喇叭,覃老师就蔫了。 (电影www.diudou.com)
  无论多么粗鄙的人,只要抢到了大声说话的阵地,不论说的什么,就会变得有知识、高尚起来了。
  马走日跟覃老师没什么不一样的。马走日的本质并不卑鄙,但是很可悲。
  还有一个小细节。
  项飞田等人论起马走日,说马走日杀人、抓获马走日、引渡马走日、枪毙马走日,马走日的名字一出现,上的都是头版头条,马走日应该高兴才对。
  这样的话,整个一步之遥的主线索讲的就是一个蹩脚、丑陋、荒诞不经的大新闻。大上海就是个酝酿各种繁花似锦大新闻的舆论场/娱乐场。马走日倒像是个可怜的“公共知识分子”,或者“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不一定都是坏的、别有居心的。众多意见领袖倒是和马走日一样,天真得像个孩子。这悲剧性就在于,观众的无知拥出了公知的权力,众多马走日忘我了。他们坚信自己在舆论场中光荣地生着,不可受辱,自然也要像个英雄一样埋葬在舆论场的枪火中。
  这不是傻吗?
  还真是。
  这就是《一步之遥》立住的点,“一个公知的梦遗”。
  像《一步之遥》这种自己反对自己的电影很少见。不能说这部片子拍得很高明,它太玩世不恭,嘲讽的东西太多,太碎片化,还有点太自大。请廖一梅来写的爱情戏太招眼,分散了电影的主题。在十足模仿《教父》的开场戏中,New Money和Old Money之类的台词也成功造成了一些误导。
  洪晃老师倒是十足的被坑了一把。作为一个意见领袖,她被自己的角色好好讥讽了一番。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王思聪的反应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二,还差点进一步扩展了本片的主题:那些意见领袖通常都是些傻逼的暴发户。
  在维持现有的表达结构下,姜文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对表达结构的质疑虚掩了姜文在影像语言上的粗缺。这种表达方式并无所谓对错,倒是节奏的拖沓暴露了视听语言的硬伤。大段一连串长短句粘成的长对白镜头平淡,没有出彩的蒙太奇;反而是无台词的歌舞戏切割出一连串无意义的蒙太奇,不排除就是要刻意模仿电视节目,但实在是太长了。
  最致命的一点是,一步之遥的音乐和音响太不用心。大量不太合适的配音对白,缺少必要环境音响,在节奏松弛段落没有起黏合剂作用的配乐,情绪高涨处也没有配乐烘托。结果是在很多段落,比如街道上,比如多人的密谋交锋中,比如演讲的广场上,比如追车戏,比如风车下,缺少视听深度,甚至有出戏之感。
  《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的音乐几乎标定了影片风格,我在《一步之遥》中却没有听到音乐。
  也不知道内容审查伤害了影片多少视听连贯性。
  姜文似乎真的踩进了《枪毙马走日》那个窘境。想用一种极其表现的、重构的、轻松娱乐的荒诞形式反映现实的真实。某种程度上《一步之遥》和贾樟柯的《天注定》倒是一体两面,后者是以极再现的、还原的、日常的纪实形式反映现实的荒诞,结果都是味道变怪了。
  大多数人看《一步之遥》看得云里雾里,由此我们可以说:
  这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最大的问题自然是姜文的问题。姜文拍得太生、太近了。一步有多远?隔着一步站着的人,看见的都是眼睛、鼻子、嘴巴,模糊一片,都快亲上了。如果他再荒诞、再浪漫一些,走开三步、五步,保持着马走日和完颜英谈情说爱的那点锅气,可能就看明白了,也好看了。
  还有一点小问题是观众的问题。那些在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力、追逐话语权力、或者歌颂话语权力的大V们、小V们、粉丝们,多数不会想到要反思、尤其是自我反思一下。所以这样的观众其实没什么好责怪的,反而还挺无辜的。如果让我们不怀好意地精神分析,很多人因为“看不懂”而气愤,还得归咎于潜意识的审查机制呢。
  如果有做自媒体的同学看不懂了,是不是该好好警惕一下?无则加勉嘛。
  还有句题外话,最近有个提法比较有意思:反电影。我见了有些人拿上这个标签贴《黄金时代》,现在又拿来贴《一步之遥》。因何称得上是“反电影”呢?我没有深究,只是私以为这提法实在是太不高明了。我一直坚信电影是另一种文学形式,电影的本质是文学,或是文学的。
  所以,我们听说过哪篇作品是“反文学”的吗?
  或者,我们听说过哪幅绘画是“反艺术”的吗?
  真正比较地道的说法是:这不像电影。
  电影资料馆的左衡老师是这么说的:“《小时代》《后会无期》《致青春》,还有最近的《匆匆那年》,都不太像电影。”就像我们可以有所保留地说某篇很文艺、伪装得很好的广告文案“不太像文学”一样。
  如果真的有“反电影”一说,那应该是对一部电影最大的褒奖吧。
  只不过《黄金时代》沾了点边,《一步之遥》还不大配得上。
  可惜了加了糖加了奶又想治病,哪有那么好的事呢?
  不过今年,这俩人的电影口碑都不太好,相比姜文,舆论对顾长卫还友好一些。
  
  说实话,《一步之遥》我是没看懂,也实在不觉得好看。但是姜文的访谈我是看懂了,这就是一个对世道充满疑问的人,在展示他的困惑嘛。由始至终,姜文的电影就只是在呈现他的思考,有思考就有疑惑,只不过年龄大了,困惑更深了,拍的电影也就一部比一部难懂。外界非要把电影中出现的每个意象跟政治挂钩啦,跟时局反讽挂钩啦,跟影射总局挂钩啦,人家只是提了个问题,听不懂可以不猜答案嘛。
  
  克里希那穆提在《谋生之道》里的一段话特别适用于解读他,以及《一步之遥》何以有如此反差的口碑,公众又为何以把他拉下神坛为乐:"社会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顺从、夺取、追求权力上,而宗教之人、追求真理之人,就是要反叛这样的社会。他没有和社会冲突,而是社会和他冲突。社会绝不会接受他,社会只会使他成为圣人,然后开始崇拜他,最后毁了他。"
  
  姜文反复强调,自己只是想追求真相,至于什么是真相,他不知道,但他知道什么是假象,所以他把假象掰开了揉碎了给观众看,希望观众自己分辨、自己寻找答案。
  
  看,是不是一个一脸高深莫测的长辈与小辈谈话的形象就出来了?小辈说什么、做什么,长辈都好心提醒:哎,这是陷阱,你得小心。小辈一脸疑惑:那什么不是陷阱?长辈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年轻的时候,我也像你一样天真、烂漫、冲动,后来嘛……小辈耐着性子听完了革命史诗般宏伟的过,问:到底什么不是陷阱?长辈悠悠的吸了口烟,吐了几个漂亮的眼圈,慢慢说道:这个嘛,我也不知道……
  长辈接着说:不过,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有价值的思考了。
  
  任谁做这个小辈,都要嗤之以鼻:什么玩意儿,你的思考与我何干?
  
  姜文的步步高升,和一次滑铁卢,也许恰恰讽刺了那句老掉牙的话,你是过来人啊,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想犯错啊,我想迷惘啊,我想经历假象啊,没有假象何来真理啊?
  
  相比之下,同样也在努力适应这个时代的顾长卫就轻松多了,陈凯歌还在拍《道士下山》,人家起的片名、邀的演员一看就代入感极强,要不是有顾长卫的招牌,还以为是又一部明星烂片呢。
  
  顾长卫也在观察这个时代,表现时代下人们的活法,顺便也真实反映了贵圈的生存状态,顺着局势走,活在当下试试看。顾长卫就不像一个板起脸口说教的长者,期望以经验获得年轻人的尊敬。人家撒开了玩,而且还虚心向年轻人请教如何玩得好玩得妙,毕竟世道的规则已经不属于第五代了,再矜持下不仅玩不动,且没得玩,那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电影就是用来表达观点的,没有自我观点的电影是赤果果的圈钱产品,看完不知所云,观众是不能这样被裹挟的。两位导演都在认真解读世道,体察人生,都试图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人开口火药味就猛了点,有人不紧不慢,姿态端详。

《一步之遥》加点糖、值得看吗?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一步之遥》加点糖、值得看吗?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一,吗?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