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活着》隐藏在镜头里的中国式情结

影视台词 > 影评 > :《活着》隐藏在镜头里的中国式情结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活着》隐藏在镜头里的中国式情结的正文:


   很多人谈及《魂断蓝桥》这部影片都会经典不离口。诚然,荣获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最佳网友原创投递音乐奖提名的影片断然不会逊色。但是,我们无法明白的是这部片子在西方国家的受欢迎程度远远不如中国,而西方人更不能理解东方人为何奉之为“爱情片的经典之最”。“西方不亮东方亮”,《魂断蓝桥》蕴藏了太多中国式的爱情元素。
  
   故事的开始,一位上校手执象牙雕护身符伫立在滑铁卢桥上眺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伊邂逅了芭蕾舞演员玛拉,并一见钟情。为了玛拉,他缺席上司的晚会,倾盆大雨中徘徊,着魔般请求叔叔让他结婚……可惜,阴差阳错,婚礼没能如愿举行。罗伊上了战场,玛拉沦落风尘。戏剧的是罗伊还活着,而他带着玛拉了自己的家乡。然而罗伊的母亲和叔叔却无意揭开了玛拉的伤疤。绝望中的玛拉在滑铁卢桥上走向了一辆军车……
  
   《魂断蓝桥》在叙事上采用了传统的封闭式结构,无意中迎合了中国观众的口味。影片从罗伊的回忆切入,又以罗伊的回忆结尾。所谓的穿越式故事架构在当时并不多见。影片以“战争”作为矛盾冲突中心,以情感作为主线,辅以“误会”和“巧合”将故事情节逐渐推向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讲,《魂断蓝桥》有着类似《西厢记》里主人公的相遇,《梁祝》的相知,《牡丹亭》的相爱,《孔雀东南飞》的生死相许……悲剧大抵有悲剧的共同点,例如中国的古言剧,主人公爱情经历所面临的挫折大都来自“门阀观念”,《魂断蓝桥》不外如是,从其中可以借鉴中国人所具有的某种审美共性,折射民族心理结构下的人格意识和婚恋观。
  
   《魂断蓝桥》为中国人喻之为经典,也因她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几乎每一段情节都可以用诗来表达。罗伊和玛拉的相遇是苏轼的《蝶恋花》“记得画屏初相会,好梦惊回。”剧院再会是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尤恐相逢是梦中。”雨中拥抱是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罗伊奔赴前线后的玛拉“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罗伊的死讯传来,玛拉却是王衍笔下《甘洲曲》下的人物“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风尘。”罗伊死里逃生,再遇玛拉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遭受罗伊的母亲和叔叔的打击后,玛拉彻底绝望了“流水落花春也,天上人间。”而罗伊的回忆则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年,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魂断蓝桥》虽然花大量篇幅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被纳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盘旋在玛拉和罗伊头上挥之不的幽灵是罪恶的战争,玛拉沦落风尘是因为“战争期间人活着也不容易”,就连吞噬玛拉生命的滑铁卢桥也是战争的象征。从深层次来说,《魂断蓝桥》蕴涵着人类社会永恒的母题——“珍视和平,拒绝战争”。战争带给人的创伤是全方位的,战争期间普通民众的命运是自己掌控不了的。影片以玛拉的非正常死亡来控诉战争,但这种控诉与其他反战影片不同,是隐藏在爱情故事背后的。1941年该片上映时,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战争的阴影挥之不,观众们为主人公的遭遇一掬同情之泪也饱含着自己的辛酸苦楚,唤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我们不难看出《魂断蓝桥》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因为它的内容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甚至可以说,正是中国观众的欣赏品味决定了《魂断蓝桥》在华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功。

《活着》隐藏在镜头里的中国式情结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活着》隐藏在镜头里的中国式情结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活,情结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