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狼图腾》一部放弃了任何可能的努力的电影,拍得再好也只能是三星

影视台词 > 影评 > :《狼图腾》一部放弃了任何可能的努力的电影,拍得再好也只能是三星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狼图腾》一部放弃了任何可能的努力的电影,拍得再好也只能是三星的正文:

   这个片子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法国导演来到中国拍一个在草原呆两年的汉人眼里的草原精神”故事,尽管他拍的努力用心,但是放弃了一切可能在主题上有任何深入探究的目的,转而把整个故事的中心落在了一个个人奇遇式的故事上,那么这种片子,拍得再好也只能给三星,如果拍得不好,那就是烂片的领域了。
  
   任何以”天“”地“为题旨的小说或电影,格局搞小了都是一种犯罪。小说已经因为受限于作者的水平把格局搞不大了,差不多是个有期徒刑20年的水平,电影居然可以放弃任何追求格局的想法,那对不起就是死刑了。
  
   基本上感觉许多人都没意识到,《狼图腾》这部小说是有一个深刻而锋利的主题的。但是姜戎自己水平不行,他无力支撑起这么大的主题,导致这个小说出来后沦为了民族主义者狂欢的发泄物,在这种全民式的狂欢下,任何一点可能有深度的思考都会迅速埋没在漫天的狂热气氛中。陈阵这个符号性极强的关键人物,也确确实实的成了一个符号经受各路正义人士的口诛笔伐虽然这个符号已经和他本身的意义完全不同南辕北辙了。
  
   好的,基于以上,电影出来以后就是这个效果,放弃了任何一丁点可能走向深刻的追求与努力,原着挖的坑非但没有一点想试图填一填的样子,反而讨好式的把故事写出了女人大腿,我TM就呵呵了。
  
  ——————————————————————————————
  
   说到电影《狼图腾》,我觉得有两件东西是可以拎出来说一说的,一个是小说《狼图腾》,另一个是我觉得和《狼图腾》有类似的核心题旨的华语电影《赛德克巴莱》。《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上部好评甚多,下部口水一片。而咱国产观众看起来,估计是更喜欢下部好一些。因为上部是导演非常努力的在思考一件事情,下部除掉两个花岗的戏份外就是彻头彻尾的抗日神剧,除了杀人就没什么值得期待的了。《狼图腾》和《赛德克巴莱》类似的地方也有一点,就是上半段拍得很好,下半段开始一路狂泻。《赛》的下半部是抗日神剧,《狼》的下半段就成了个人传奇了。这种电影,看的着实让人泄气不止。
  
   《赛德克巴莱》也过好多年了,这不是一部”高山战士抗日“或者”日本侵略主义者的残忍行径“的单调电影,现在我觉得我们起码可以讨论的是,《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导演竭力想思考的,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残酷冲撞的电影。在《赛》中,以日本人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和赛德克人为代表的蛮荒文明在台湾岛上的激烈冲撞是支撑整个电影的主线,电影的上半段也是在努力试图思考这种冲撞的后果和反思。在《赛》中,导演敢于模糊两方的道义标准,尝试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冲撞带来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和赛德克人的冲突,除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外,还有两个文明之间相互敌视与漠视的关系。这种一厢情愿式的相互了解与认知,导致两个文明最终的激烈对抗,同时小岛这种平和式的殖民者的悲剧也佐证了在这种互相漠视的大环境下难以有平稳的过渡。《赛德克巴莱》讲这样的故事,试图解答一个在殖民时代下,殖民文明与被殖民文明之间的流血冲突的内涵问题,格局显然是不低的。但这个问题毕竟过于庞大,而且一部电影极难完成这种问题,所以《赛德克巴莱》仍然是不够完美,而且同样的面临被各路正义人士围攻堵截的杯具。但是《赛》敢于触碰这样的题目,交的答卷不完美,这种态度还是值得尊敬的。拍”有种“的电影,真的不是说说就能拍的。
  
   那么《狼图腾》也一样,《狼图腾》本质上,也是一个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故事。小说《狼图腾》,着力试图解答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或者作者)年纪轻轻即被扔到了草原,小说中能明显看到主人公陈阵对草原文化由陌生到喜爱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也仅仅到”喜爱“为止,甚至”热爱“都没达到,因为整本小说里,陈阵仍然是时刻不能融入草原文化的,陈阵比”外来户“”包顺贵“等仅仅高明的地方不过是多了一步”喜爱“。所以陈阵究小说一本都不能完全理解草原文化,其实也就是在草原生活并不长的姜戎,也根本无法能解读他心目中”狼图腾“的问题。
   (好的,虽然我一天也没在草原待过,我也不能解答草原文化的问题,但是看出姜戎不能解答这种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好吗?即使除那个争议无数的尾声,整本书里陈阵的形象也十分尴尬矛盾,我觉得这显然就是姜戎自己的尴尬在小说中的投影体现啊)
  
   《狼图腾》小说中,终极意义就是汉族文明与蒙古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叉,体现在情节与内容上,就形成了如下几条矛盾线:陈阵与草原环境之间的矛盾线,草原牧民与外来户的矛盾线,以及草原住民与草原环境之间的矛盾线。归根结底,这三条矛盾线都是陈阵或曰姜戎试图解答的核心矛盾问题:外来的汉族文明与本地的游牧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叉问题。在这样的核心矛盾下,陈阵对草原文明的态度变化也就显然是很好理解了:由完全的陌生,到对年轻陈阵的冲击,到最后的喜爱。但是陈阵无法改变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是来自汉族地域,最终也回到汉族地域的人物,所以他对草原文化的认知,也只能到”喜爱“,而他的所有行为,其实本质上同包顺贵等并无差别,都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或曰观察式,臆想式,投射式的态度。不同的不过是陈阵更愿意转化自己的态度,而包顺贵等从开头就从未有任何对草原文明深入理解的想法。
  
   显然,小说中的陈阵,同电影《赛德克巴莱》对比,就是集合了花岗兄弟与小岛源治形象的一个结合体。他有如同小岛一样,乐于了解其他文化的心愿和态度,但同时又如同花岗兄弟一样,是个生存在两个文明夹缝之间的尴尬人物。这种尴尬感在两个文明尚能平和相处的时候尚不明显,一旦两个文明出现激烈冲突,这种尴尬人物的意义顿时会变得更为难堪。《赛德克》中因为战争花岗兄弟不得不用赛德克族的砍刀来切腹自杀,《狼图腾》中,陈阵不需要面临战争,但是来自农耕文明集团对草原资源的抢占中,他面临的是和花岗兄弟一样非常难堪的境地。同样,《赛德克》中,小岛的结局很悲惨,他无法理解赛德克族的精神,而陈阵也没有机会接触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陈阵养了狼,带包顺贵们杀了狼,是为数不多的能在传统牧民和迁移牧民中建立交流的人物,同时也是两方都难以融入的人物。正如花岗兄弟至死也不能成为日本人一样,陈阵从头到尾,都没有能理解草原精神的真正机会。
  
   由于这种尴尬,所以陈阵或曰姜戎,在面对由两个文明之间冲突交叉的情况下,必然是苦闷而疑惑的。所以陈阵在无意识中理解到了这个层面:文明之间的对抗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但是受限于陈阵或曰姜戎的个人阅历和文化素养及生活的环境,他无法做出高层次的判断。百思不得其解后,陈阵或曰姜戎做了最无奈也是《狼图腾》这本书最失败的努力:抛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理论,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思考”狼图腾“的意义
  
   事实上这个思考基本是稀烂的。”狼“在草原上的意义,姜戎写的很简单,但是这种”生态平衡“式的微妙感,恐怕即使是定居草原的老牧民也难以完全理解。但是姜戎不管,而且姜戎也不能管了,他这本小说推开一扇巨大的门,挖了一个巨大的坑,但是根本填不上。填不上,他的一切思考都没有任何意义,找不到出路的思考,基本如同废纸一张。所以他必须给自己的思考找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游牧”与“农耕”和“狼图腾”。
  
   陈阵看到的东西是很简单的:传统牧民们遵循古老而和谐的守则,过着原始而朴素的自然生活,游牧民与狼们在长久的交战中保持着简单而和谐的敌对关系,狼的悍勇狡猾与游牧民的智慧给陈阵的印象是深刻的。但是作为书中反面的一方,外来的农耕民以及非传统的游牧民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是可见的,以包顺贵等,陈阵标记以“农耕文明”的代表人物,其愚蠢和贪婪也是清晰无疑的。这样的情况下,陈阵难以不作出“狼图腾”式的思考,至于狼是什么,其实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陈阵以这种思考为起点铺上了他挖的巨大的坑,而且“自以为”的找到了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
  
   所以小说《狼图腾》一经面世就口水不断,几乎成了各色狭隘民族主义者疯狂咒骂的“图腾”,而许多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非常聪明的绕开了一切可能的红线,转而递进到”狼精神“,”草原精神“,甚至“自然保护”这种完全不知所云的奇怪领域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安全的,但同样,这种观察与讨论犯了与姜戎一样的错误:就是这完全是一种猎奇的视角,而告别了任何可能深一步的思考。草原精神重要么?狼精神重要么?这种“狼图腾”到底是真正的图腾还是作者与读者一厢情愿意淫出来的图腾,谁都不关心。但姜戎仍然高明一点就是,虽然做出了一个很烂的思考,他仍然试图解决两个文明之间激烈冲突的终极问题。
  
   但显然,姜戎所有的努力,都随着陈阵这个符号人物的尴尬化而付诸东流了。陈阵在网络上,迅速成为“汉奸”“走狗”式的符号受到大肆抨击。这种抨击其实和姜戎无力解答“狼图腾”问题一样:他们其实都是或多或少的民族主义者,不同的是姜戎有心无力,他只能“试图”解答而内心里仍然是以汉民族的角度对草原文明进行猎奇式的观察与思考,而许多批驳者,就是连这种观察与思考都不要,光明正大的打出大旗,仿佛有了民族,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不过真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么?有了民族主义,花岗兄弟的悲剧就不是悲剧了么?他们的尴尬处境就不尴尬了么?在他们身上,哪怕一丁点的深刻思考都不应该有了么?
  
  
  ——————————————————————————————
   所以在电影《狼图腾》里,大导演让.雅克.阿诺带着他的法国编剧,以及中国编剧芦苇老先生(老先生你到底给这个片子写了多少?),就义正言辞的告诉了观众:是的,在陈阵这个人物上,一丁点的深刻思考都不应该有。
  
   电影在这里处理我自己觉得是非常失败的,究其原因,虽然陈阵是小说《狼图腾》的主角,但受限于姜戎在上面说过的问题,这个主角是很难立起来的,在小说中,陈阵更多的是作于一个符号化的人物来牵连情节,而作为“主角”,关键属性投射作者的个人倾向这一方面上,上面分析过,姜戎根本无法解答这么巨大的问题,所以他这个投射也是很失败的。可是在电影中,管不了许多,姜戎这个思考显然是粘红线的,所以一点都不能碰,就大刀阔斧的砍掉,只留陈阵。故电影《狼图腾》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除了陈阵,其余的人物形象大都模糊不清,且情节做了多处修改。陈阵在原着中的尴尬感保留(这是陈阵这个人物的最基本属性,分析这个人物,这个才是起点),陈阵对“狼精神”的思考七砍八砍留下一个动物世界式的浅薄思考保留,牧民形象与矛盾集体模糊化,包顺贵莫名奇妙多了个自白使其符号性与代表性都削弱,整体变成了一个“少年陈阵历险记”式的平庸故事。
  
   这种改动,甚至比讨论“狼精神”更为无聊和无耻,“狼精神”,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一堆叫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已然是放弃了任何对文明之间理解与冲突的思考,电影《狼图腾》这种改变,甚至更是连最浅薄的东西都放弃了,说实话,就差标上“人与自然”了。
  
   如此,一切的改动都好理解了:牧民的形象会碰线,模糊,沙茨楞,兰木扎布等基本都没有情节和形象,老沙还背了个锅不洗白(仍然是为了模糊形象处理)。陈阵的形象是立不住的,加戏。这种“年轻人迷茫无知,被扔到蛮荒异乡,经历一段传奇经历,顺便干一个女人,找到精神上的成长与英雄般的历练,最后回到家乡”的传奇模板故事,《狼图腾》非常无耻的往上面靠,所以嘎斯迈作为全书中唯一一个女人,巴图就可以义无反顾的死了。同样,原作中的终极矛盾: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分别体现在传统牧民和迁入农民身上的体现,也被完全抹。除了打一只天鹅,盖一堆房子,坑一坑狼和毕力格,再围攻杨克体现一把愚昧,外来户的任何象征意义都荡然无存。抹杀掉一切可能的深刻含义,除了爱自然式的号召,这个片子已然是成了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行货作品了。陈阵所有的深度,都灵灵散散的落在了“保护小狼杀大狼”和“我放你一条生路”这些接近心灵鸡汤的玩意上了。
  
   小说中四个汉人学生的形象也基本被整合,甚至杨克的形象也被陈阵吸收,杨克就剩一个谨慎老好人形象。牧民的形象,除了毕利格,其余都是一团糟,没有站得住的。嘎斯迈作为陈阵命里就该勾搭的女人倒是给了戏份,不过还好编剧们为了防止观众真的揭竿而起,还是没有把这种恶心人的情节写到位。大腿真的不好看,真的,还怪冷的,另外内衣是那个样子吗!
  
   但是这个片子仍然是有诸多亮点的,比如在国产电影里,这个制作真的是非常用心了,狼群围攻军马那段,除了嘎斯迈的大腿过于影响心情,其余真的很动人心魄。另外,驯兽师真的神一般,那些狼我现在都无法确定到底是真的狼,还是电脑合成的狼,或者干脆大胆一点,丫就是狼成精了?太震撼了,仿佛比人还聪明,在电影院里,我都能感到对狼的深深恐惧。
   (不过考虑到建国后的动物不能成精,基本还是人驯的吧。。。)
  
   包括最后天上飞过七匹狼的logo。。。。。。。
  
   可实际上,即使有这些亮点,那也全是狼。这个片子只有前半段好看,后半段气泄的一塌糊涂。就是因为后半段一直竭力的把这个故事拉倒地上,拉倒妇孺皆知的水平上,拉倒不需任何思考,也根本不允许任何思考的水平上,讲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与自然的故事,然后陈阵心安理得的回北京,过完这一段年轻英雄的传奇故事。
  
   只是把《狼图腾》拍成这个模样,编剧导演制片们你们真的忍心吗?这个片子除了狼,基本不符合我对它的任何正面期待,基本符合我对它的一切负面期待。但是狼不应该是主角,主角不是”图腾“吗?
  
   所以我最开始就说了,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法国人来到中国拍在草原上呆两年所思考的草原精神故事,基本就是一塌糊涂。找个老外拍有好有坏:姜戎因为在草原生活,他不能超脱于两个民族之间的视角,不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两种文明之间的问题,但是一个不同文化的人,是有可能超脱于两种文化的内在纠葛外,拍出强大的气魄的。当然这是好的方面,做到这样,基本可以预定10年华语十佳的席位了。坏的方面呢:
  
   外国导演根本不能把握汉族文明与蒙古文明的纠缠关系,只能以自己的浅薄思考把故事讲成一锅乱粥,剔除掉所有与”文明“有关的深刻含义。
  
   好的,《狼图腾》就是拍成了这个样子。

《狼图腾》一部放弃了任何可能的努力的电影,拍得再好也只能是三星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狼图腾》一部放弃了任何可能的努力的电影,拍得再好也只能是三星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狼,三星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