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活着》的影评观点

影视台词 > 影评 > :《活着》的影评观点是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活着》的影评观点的正文:

   作为新生代最懒的中学我,果断的没有选择那些晦涩难懂又长篇的名着们,而是选择了在学校看完的《活着》。
  其实我对这本小说唯一的了解就是电影所呈现的,所以作文命题中“你认为张艺谋真的理解原着吗?”,这个我还真不知。后来搜狗搜了一下,觉得还行就摘录了几句:
  
  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后网友的评论:
  
  进入电影的感觉后马上就会感到同阅读小说的鲜明差异,余华的叙述角度是客观的,而电影的表现方式是主观介入的,导演和编剧放弃了原作中的“双重叙事”,对整个故事进行了重构
  小说中的福贵的一生是漂流的一生,有些情节还是“生硬”的,但是由于是双重转述的“回忆”结构,可以理解为小说结构上对作者情景设置的回应,但是电影中就不能这样来解决,因为电影是以共时性的叙述角度来表现整个故事的,而且还要有情节上紧凑集中。
  看电影版的《活着》就是在看命运带给了平凡的人生什么,电影版更加突出的是,命运的悲剧不是无原因的,人为的命运的悲剧也许才是更大的悲剧,在一个个“伟大”的时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人的无奈,人的卑微的欲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践踏。或许,余华在小说着力淡化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在电影中又被还原了。
  阅读中似乎可以看到余华一贯的冷静和节制的风格之下还有一种形而上的哲思的倾向,同命运联系紧密,小说中一以贯之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绪的张扬,相比电影,人面对的处境似乎更加残酷,但是却有一种远离政治与时代生活的倾向,双重叙述的结构本身就给语言造成了一种距离感。
     而电影却完全不同,如果说小说充满了温情是人的自发行为(小说中的福贵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和电影中有相当的差距),而电影中则带有互相扶持的意味,电影中的温情更加自觉。小说的笔触是相当冷静和有距离感的,电影中却多了一种向我们的处境发问的执着态度,虽然电影的视角是小人物的,而这些善良的小人物也没有向命运发问的勇气和意识。电影上有许多细节是很戏剧化的,这点由于小说的叙述方式是无法加以鲜活的表达的,小说中也有很多厚重有质感的段落由于平淡的情节和舒缓的表达是不适于用电影的形式来表达的(比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福贵家的生活)。电影是对小说的一次成功的再创造。比较上可以指出的还有电影含有黑色幽默的意味,许多情节是喜剧的,但是笑声中是含着眼泪和辛酸的。黑色幽默就意味着反讽和沉重(这后一点可以将本片和冯小刚的贺岁片区别开来),而这正是中国小说或者电影中缺少的形式,很高兴看到电影版的《活着》做到了。黑色幽默还意味着一种反抗的嘲笑的超越的态度,虽然作品是如此规矩,如此的老实,这在中国假如不跌入媚俗的大圈子的话是要称作先锋的;
  
  婚礼后春生带来礼物祝贺,家珍还没有原谅春生,嘱咐福贵将春生的礼物退回,福贵一脸愕然地举起了一幅主席像……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革命逻辑和老百姓逻辑的和谐统一。
  后来,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二喜将这个消息告诉福贵时,说到:“咱们跟他可要划清界限呀。”福贵一愣,马上说道:“有界限,有界限,一直都有界限。”就是在这天的晚上,想要自杀的春生彻底得到了家珍的原谅。他们告诉春生,要活着,“在怎么着你也得忍着,熬着,受着,活着。”;
  
  这样的一本书,年轻女子看见生命悲苦。年轻男子看见生命的无常。
    体会过了熹微和光明。老人家只是微微笑,说很好。
    原本就是活着,不如西方人说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找寻上帝。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制造一个上帝出来。
     东方人更见谦和和沉静。把话说完了,悲伤留在心底。
     你看见衰败。你看见颓唐。你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你只是抱着家珍说你们要好好过。
     你看见兴盛。你看见圆滚滚的妓女。你看见不孝和温顺。你看见生活怎么样折磨一个人。你看见老爷子无声的长叹。在田地的那一头。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还是要活下。所以富贵跟那头叫富贵的牛说啊,富贵啊,你要好好干活啊。
     家珍和有庆都比你耕得多啊。
     生活,或者说活着,就是活着。
  
  对于命题,张艺谋是否诠释得当,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的话,我觉得是可以的。一千个读者就要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正是如此,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看法肯定不一样,即使角度相同了,感受也还是会有所不同。
  从小说来看,其实我就得余华在塑造徐富贵这个人物时,不自觉地把人性的丑恶在他身上走了一边,懒惰,爱慕虚荣,贪生怕死,狡猾,机灵,活脱脱一民代富家子弟的经典形象,又或许余华觉得徐富贵太可怜了,怎么什么坏品质他都有了,于是他又转笔一写。于是,在战场上大难不死后,家珍回来了,就洗心革面,勤奋,积极,向上,又有些盲目性的爱国。
  从作品来看,在这个作品中,张艺谋有意无意的在讽刺着些不良现象,他没有下重墨直接说明这些现象,而是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了出来,
  记得在影片中,有庆为村里炼铁出了不少力,累得睡着了,可富贵听说区长要来,思量后就硬要有庆学校里。那时是觉得富贵有小人嘴脸的,这么快就巴结巴结的贴了上;
  当福贵将小鸡放进箱子的时候他又说起了和有庆说过的那段平凡朴实,又满含辛酸的希望的话:“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于是小馒头像有庆那样问道,“牛长大了呢?”
     那时福贵对有庆说:“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实现了。”
     这一次福贵却回答说:“那时馒头也长大了。”
  不同的场景,一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两次富贵的回答,是让我深思了的。第一次,国家对于像富贵这样的实实在在的平民来说到底是什么呢?是一个保护者?还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都不是,国家对于他们来说,就只是一个词而已,只有村干部,他们看得到的才能认识到;第二次,是累了,大半辈子的祸乱,终于有个孙子了,心里也就没有那么多念想了,是啊,馒头长大了,社会就和谐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就幸福了,是多么好的一个梦啊;
  还有,当半死不活的王教授对要摘下他脖子上的“反动学术权威”牌子的万二喜说:“还是带着好”的时候,又有谁不会感到辛酸呢?
  还有一辈子“相信革命相信党”的镇长骨子里是一个善良的,单纯的,乐观的,有韧性的干部,却莫名其妙地成了镇上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到时是国家坏了,还是人坏了?
  很多读者说,小说原着是很残酷的,最后是只有富贵和一头牛活了的。
  但我不想深究那么多,
  活着,是多么单纯而又困难的词语,
  一如我们,是这样的艰难而又匆忙走下的。

《活着》的影评观点由一生祝福网(www.13zhuf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一生祝福网 www.13zhufu.com
本篇《活着》的影评观点来自一生祝福网,更多《活,观点相关美文请浏览一生祝福网。